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8篇 |
免费 | 6篇 |
国内免费 | 20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7篇 |
农学 | 13篇 |
2篇 | |
综合类 | 71篇 |
农作物 | 18篇 |
畜牧兽医 | 2篇 |
植物保护 | 5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7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8篇 |
2014年 | 10篇 |
2013年 | 6篇 |
2012年 | 9篇 |
2011年 | 12篇 |
2010年 | 9篇 |
2009年 | 20篇 |
2008年 | 15篇 |
2007年 | 11篇 |
2006年 | 4篇 |
2005年 | 9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2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2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2篇 |
1993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82.
灰飞虱对几种杀虫剂的抗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稻苗浸渍法测定了灰飞虱对7种常用杀虫剂的抗性。2011年监测了我国江苏、浙江、安徽三省9个灰飞虱种群对噻虫嗪、烯啶虫胺、毒死蜱、吡蚜酮、噻嗪酮、高效氯氰菊酯及氟虫腈的抗性。结果表明:灰飞虱对噻虫嗪都处于敏感阶段(0.6~2.2倍);对烯啶虫胺处于敏感阶段(0.8~3.0倍);对毒死蜱产生了中-高水平抗性(17.5~83.6倍);对吡蚜酮为敏感到低水平抗性(1.9~5.5倍);对噻嗪酮的抗性为高-极高水平(136.4~271.1倍);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为低-中等水平(5.2~34.9倍);对氟虫腈为低水平抗性(0.9~8.0倍)。基于灰飞虱对7种药剂的抗性情况,对田间治理灰飞虱合理使用药剂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3.
84.
85.
86.
灰飞虱对杀虫剂的抗性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灰飞虱是中国长江流域和黄淮地区重要的农业害虫,由于杀虫剂的广泛与大量使用,已导致其对多种杀虫剂产生了抗性。深入研究其抗药性分子机制,可为灰飞虱抗性的快速检测和治理提供重要理论基础。文章总结了灰飞虱对毒死蜱、吡虫啉、溴氰菊酯、噻嗪酮、氟虫腈和乙虫腈等杀虫剂的抗性分子机制研究进展,主要包括抗性相关解毒酶和转运蛋白基因的筛选与功能验证,以及靶标位点突变等重要研究成果,指出该研究领域当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抗性基因的功能验证及调控路径、抗性新基因的鉴定及交互抗性和多重抗性机制不明确等,并展望了其未来发展方向,认为:可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验证抗性基因功能;可将转录组测序结合生物信息学手段用于鉴定新抗性基因及抗性调控基因,以探明交互抗性和多重抗性机制;应深入至蛋白组学水平探讨抗性机制;需开发配套的高效田间施药技术,以达到杀虫剂减施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87.
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的囊泡相关膜蛋白相关蛋白B(VAP-B)是内质网膜蛋白家族的蛋白,其主要参与调节囊泡运输、脂类的转运代谢以及未折叠蛋白应答等。本研究克隆了灰飞虱VAP-B基因,构建了pCold-SUMO-VAP-B原核表达载体,再将其转化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Rosetta(DE3),经过IPTG低温诱导表达得到了含有HIS和SUMO标签的VAP-B可溶性蛋白,经过Ni2+-NTA亲和层析柱纯化后的蛋白再利用rTEV酶去除SUMO标签,得到无标签的VAP-B蛋白。通过免疫新西兰雄兔制备了VAP-B的多克隆抗体。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该抗体可以特异性检测到灰飞虱的VAP-B蛋白;同时利用该抗体进行免疫荧光标记,发现其能特异性定位灰飞虱唾液腺内的VAP-B蛋白。研究结果表明制备的VAP-B抗体能够成功用于该蛋白的体内外检测,为阐明VAP-B在灰飞虱体内的关键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8.
以江苏地区生产上常用的水稻品种武粳15、武运粳7号、扬辐粳7号和扬粳9538为材料,探讨了水稻品种对灰飞虱若虫发育进程的影响。研究表明,灰飞虱若虫取食武粳15、武运粳7号、扬辐粳7号和扬粳9538后的发育历期分别为17.30d、15.69d、21.14d和20.87d。经方差分析与多重比较,灰飞虱若虫总历期在扬辐粳7号与扬粳9538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两个品种上若虫的发育历期与武粳15和武运粳7号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同时,武粳15与武运粳7号之间灰飞虱的若虫历期也存在明显差异。这表明水稻品种不同,灰飞虱若虫的发育进度不同。 相似文献
89.
BACKGROUND: Glutathione S‐transferases (GSTs) have received considerable attention in insects for their roles in insecticide resistance. 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én) is a serious rice pest. L. striatellus outbreaks occur frequently throughout eastern Asia. A key problem in controlling this pest is its rapid adaptation to numerous insecticides. In this research, nine cDNAs encoding GSTs in L. striatellus were cloned and characterised. RESULTS: The cloned GSTs of L. striatellus belonged to six cytosolic classes and a microsomal subgroup. Exposure to sublethal concentrations of each of the six insecticides, DDT, chlorpyrifos, fipronil, imidacloprid, buprofezin and beta‐cypermethrin, quickly induced (6 h) up‐expression of LsGSTe1. The expression of LsGSTs2 was increased by chlorpyrifos, fipronil and beta‐cypermethrin. Furthermore, exposure of L. striatellus to fipronil, imidacloprid, buprofezin and beta‐cypermethrin increased the expression of the LsGSTm gene after 24 or 48 h. CONCLUSION: This work is the first identification of GST genes from different GST groups in Auchenorrhyncha species and their induction characteristics with insecticide types and time. The elevated expression of GST genes induced by insecticides might be related to the enhanced tolerance of this insect to insecticides and xenobiotics. Copyright © 2012 Society of Chemical Industry 相似文献
90.
水稻叶色突变对虫害发生影响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叶色标记水稻在生产中可能引起的虫害发生变化,本试验在使用和不使用农药防治的情况下,以常规品种嘉禾218为对照,对龙特甫B及其2个叶色突变系黄玉B、翠玉B田间虫害情况进行了调查.龙特甫B为正常绿叶籼稻品种,黄玉B、翠玉B全生育期分别表现黄色和翠绿色,在苗期、分蘖期和抽穗期,黄玉B较龙特甫B的叶绿素含量分别下降58.O%,48.4%和40.8%,翠玉B则分别下降39.5%,36.0%和29.5%.结果表明,秧田期2个叶色突变体上的稻蓟马虫量显著高于其亲本龙特甫B;本田期灰飞虱和褐飞虱的虫口数在不同材料间或差异不显著,或存在显著差异,但没有一定的规律性.但是,2个突变体受稻纵卷叶螟的危害显著轻于龙特甫B,表现为盛发期突变体受稻纵卷叶螟危害产生的虫苞数显著少于龙特甫B,而龙特甫B与嘉禾218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相反,2个突变体植株上白背飞虱的虫量显著大于龙特甫B,龙特甫B也显著大于嘉禾218.根据植株的农艺性状和叶绿素含量,以及虫害发生动态变化,笔者推测,造成叶色标记水稻稻纵卷叶螟危害变轻的原因可能与植株叶绿素含量下降,影响幼虫生长发育有关,但引起白背飞虱虫口增加的原因尚需进一步研究.本试验为首次对叶色标记水稻虫害发生情况进行研究,所得结果不但对完善叶色标记水稻生产体系具有指导意义,同时对研究害虫与水稻叶色之间的关系也具有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