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7篇
  免费   224篇
  国内免费   70篇
林业   60篇
农学   77篇
基础科学   11篇
  86篇
综合类   500篇
农作物   95篇
水产渔业   96篇
畜牧兽医   494篇
园艺   58篇
植物保护   74篇
  2025年   16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79篇
  2019年   60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73篇
  2015年   64篇
  2014年   99篇
  2013年   92篇
  2012年   180篇
  2011年   145篇
  2010年   91篇
  2009年   82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121.
122.
[目的]优化替米考星β-环糊精聚合物(β-CDP)微球的制备工艺。[方法]采用共沉淀法制备替米考星β-CDP微球,以包封率和产率的回归分析综合得分为指标,通过L9(34)正交试验设计对制备工艺进行优化;采用扫描电镜、激光粒度分布仪、红外光谱仪和综合热分析仪对替米考星β-CDP微球进行表征。[结果]最佳工艺条件为:β-CDP微球3 g、替米考星0.25 g、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1 h、搅拌速度600 r/min;在最佳工艺条件下:产率为83.32%,包封率为67.61%。以优化工艺制备的载药微球形态良好,平均粒径为161.35μm;替米考星进入到β-CDP微球中的内部,且以无定形的状态分散在聚合物载体中,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结论]替米考星β-CDP微球制备方法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123.
为探讨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APS)在LPS(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鸡胚成纤维细胞系DF-1(chicken embryonic fibroblast cell line,DF-1)炎症模型中对IL-1β和TNF-α表达的影响,以及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  相似文献   
124.
在不同养殖温度下注射外源雌激素后对孵化后90日龄的施氏鲟性未分化的仔鱼进行培育,研究早期性腺发育过程中组织结构和血清性激素含量的变化,以了解温度和外源雌激素对施氏鲟幼鱼性分化和性别比率的影响,探讨施氏鲟的早期性别控制方法和机制。在不同试验温度下,注射外源雌激素-17β-estradiol(E2)30 d后,使施氏鲟幼鱼的卵巢分化提前,但未能改变施氏鲟雌雄1∶1的性别比率。注射24 h后各温度组血浆T含量下降到0 ng.mL-1,显著低于对照组0.46 ng.mL-1的水平(P<0.05)。注射30 d后,血浆T含量有所回升,但以高温组21、24和27℃组的血浆T含量开始回升,27℃组回升幅度最大,与处理前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注射后24 h,各温度组血浆E2含量显著升高(P<0.05),7 d后开始缓慢降低,15 d后降到最低值后开始回升,30 d时血浆E2含量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与注射后血清T含量一样,以温度高组回升快,最快组为21℃组。结果表明,注射17β-E2不能改变施氏鲟的性别比率,但对施氏鲟血浆T和E2含量具有一定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25.
以l-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PMP)为原料合成了l-苯基-3-甲基-4-乙酰基-5-吡唑啉酮(PMAP),进而以PMAP与不同金属醋酸盐合成了一系列新的配合物,并对PMAP及其配合物进行了红外、紫外表征和生物活性测试,发现在相同条件下,某些金属配合物的抑菌活性明显好于配体,尤其是PMAP-锌配合物的抑菌活性比较突出。  相似文献   
126.
    
The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determine the efficacy of recombinant equine luteinizing hormone (reLH) in shortening the time to ovulation in cycling mares and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treatment on endogenous hormones and inter-ovulatory intervals. In study 1, mares of light horse breeds (3–20 years) were treated with either a vehicle, various doses of reLH, or 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 (hCG). Cycling mares were examined by palpation and ultrasound per rectum daily or every 12 h from the time of treatment to ovulation. In studies 2 and 3, jugular blood samples were collected daily or every 12 h from the time of treatment to ovulation for analysis of LH, 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 (FSH), estradiol-17β (E2), and progesterone (P4) by radioimmunoassays (RIA). Increasing doses of reLH (0.3, 0.6, 0.75, and 0.9 mg) showed increasing effectiveness at inducing ovulation within 48 h of treatment. Treatments with the 0.75 and 0.9 mg doses of reLH resulted in 90% and 80% ovulation rates, which were similar to hCG treatment (85.7%). Except for the early rise in LH after treatment with 0.5, 0.65, and 1.0 mg of reLH, hormone profiles appeared to be similar between control and treated cycles. Inter-ovulatory intervals were similar between control and treatment cycles. In conclusion, reLH is a reliable and effective ovulatory agent that does not significantly alter endogenous hormone profiles or affect inter-ovulatory intervals.  相似文献   
127.
为获得大口黑鲈(Micropterussalmoides)雌性化逆转的最适参数,建立伪雌鱼性别诱导和全雄苗种创制技术,采用15日龄(daysposthatching,dph)且体长为(1.00±0.01)cm的大口黑鲈幼鱼为实验对象,投喂拌有17β-雌二醇(17β-estradiol,17β-E2)或曲洛斯坦(trilostane,TR)的人工配合饲料,3个实验组饲料分别含有30mg/kg17β-E2、30 mg/kg TR和20 mg/kg 17β-E2+10 mg/kg TR (依次命名为E30、TR30和E20TR10),对照组饲料不含17β-E2和TR(命名为C), 60 d后停止投喂外源激素,分析饲喂17β-E2和TR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雌性比例、性腺发育的影响;12月龄时,采集各实验组伪雌鱼和对照组雌雄鱼血液和性腺组织,检测性类固醇类激素含量、dmrt1和cyp19a1a基因表达水平及卵巢发育形态。结果表明,饲喂外源雌性激素60 d后, E30和E20TR10组的体长和体重显著低于C组(P<0.05),TR30组的体长和体重高于对照组但无显著差异(P>0.05),E30、TR30和E20TR10组雌性比例分别为100.00%、0%、100.00%,C组雌性比例为53.33%;性腺组织切片结果显示,C组卵巢有大量初级卵母细胞,E30和E20TR10组遗传雄鱼出现卵巢腔、卵原细胞和卵母细胞,而TR30组雄鱼未发生性逆转; 12月龄时,各实验组伪雌鱼比例未发生变化,C组雌性比例为46.67%;E30和E20TR10组伪雌鱼的卵巢发育迟滞,处于II期;此外,E30和E20TR10组伪雌鱼血清中雌二醇(estradilol,E2)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雄鱼(P<0.05),TR30组低于对照组雄鱼,但无显著差异(P>0.05),各实验组血清中睾酮(testosterone,T)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雌鱼(P<0.05)。与对照组雄鱼相比,E30和E20TR10组伪雌鱼cyp19a1a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dmrt1表达量显著下调(P<0.05)。综上所述,本研究投喂30 mg/kg TR未获得伪雌鱼,而投喂30 mg/kg 17β-E2和20 mg/kg 17β-E2+10 mg/kg TR实验组均可获得大口黑鲈伪雌鱼。12月龄伪雌鱼卵巢处于II期,血清中E2含量及卵巢中cyp19a1a表达量均未到达正常雌鱼水平,导致卵巢发育迟滞。  相似文献   
128.
王艺  胡秀彩  吕爱军 《水产科学》2012,31(8):507-510
正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 1,IL-1)是一种重要的促炎性细胞因子,是体内调节免疫和炎症反应的中心介质,在哺乳动物中已发现11种IL-1家族成员,包括IL-1α、IL-1β、IL-1ra、IL-18、IL-1F5和IL-33等[1],目前在鱼类中只发现了IL-1β和IL-18。研究表明,IL-1β在鱼类皮肤免疫应答中起重要作  相似文献   
129.
 绿色木霉LTR-2是生物防治菌株。利用来自巨大芽胞杆菌Ap25的β-1,4-葡聚糖酶基因glu14构建木霉表达载体pSilent/glu14,利用限制性内切酶介导法(REMI)转化绿色木霉LTR-2。PCR扩增及Southern杂交证实目的基因已插入木霉转化子的染色体DNA上。转化子的β-1,4-葡聚糖酶水解活性,对小麦纹枯病菌的平板抑制作用及温室防治效果较原始菌株LTR-2明显提高(P<0.01),其中转化子L-10的效果最好,平板抑制率比LTR-2提高了27.0%,温室防治效果比LTR-2提高了26.7%。本试验表明,利用REMI技术,将β-1,4-葡聚糖酶基因重组到木霉染色体DNA上,是获得高效木霉工程菌株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0.
 以病原菌Rhizoctonia solani的细胞壁为诱导物,模拟毛壳菌自然的重寄生过程,研究了内生真菌螺旋毛壳(Chaetomium spirale) ND35 β-1,3-葡聚糖酶的产酶条件、性质,尤其是不同碳源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不同种类的真菌细胞壁及几丁质和昆布多糖,均可诱导产生β-1,3-葡聚糖酶,而作为分解代谢产物的葡萄糖则抑制产酶。经硫酸铵沉淀、DEAE-Sepharose阴离子交换层析及Phenyl-Sepharose疏水层析,并通过SDS-PAGE鉴定,纯化了一种分子量约为73 kDa的内切β-1,3-葡聚糖酶GLUC73。其最适反应温度为55℃,在40℃以下较稳定;最适pH值为5.5,在pH 5-9范围内均很稳定;酶活性受Hg2+、Fe3+、Zn2+、Mg2+等金属离子不同程度的抑制,Mn2+和Co2+对酶有激活作用;以昆布多糖为底物时,该酶的米氏常数Km为0.412 mg·mL-1,最大反直速度Vmax为3.876 U·mL-1。粗酶液同时具有β-1,3-葡聚糖酶和几丁质酶活性,离体抑菌试验表明,对苹果炭疽病菌(Glomerella cingulata)、杨树腐烂病菌(Valsa sordida)、苹果树腐烂病菌(Valsa mali)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通过对β-1,3-葡聚糖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标记和超微结构观察,间接证明了β-1,3-葡聚糖酶在螺旋毛壳重寄生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