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6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73篇
林业   44篇
农学   17篇
基础科学   16篇
  26篇
综合类   260篇
农作物   14篇
水产渔业   10篇
畜牧兽医   470篇
园艺   18篇
植物保护   10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76篇
  2011年   97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62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51.
文建文  黄艳  何开家  刘布鸣 《安徽农业科学》2013,(36):14156-14156,14168
[目的]研究粗齿冷水花石油醚部位中的脂溶性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分离粗齿冷水花石油醚部位脂溶性的化学成分,甲酯化后利用气相-质谱方法对其进行分析.结果:分离出25个成分,并鉴定出其中14个成分,主要成分为7,11-二甲基-3-亚甲基-(E)-1,6,10-十二碳三烯(23.750%)、1,2,3,5,6,7,8,8a-八氢-1,8a-二甲基-7-(1-甲基乙烯基)-[1S-(1α,7α.,8aα)]-萘(15.541%)、1-甲基-4-(5-甲基-1-亚甲基-4-己烯基)-(S)-环己烯(30.349%)和角鲨烯(11.485%).[结论]这些成分均首次从粗齿冷水花中分离鉴定,为充分开发和利用该药材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2.
通过分子PCR检测,初步证明在湖北一发病肉鸽群感染H9亚型禽流感病毒。病原分离后,盲传3代,其血凝效价达到109~1011,经生物学特性进行测定,其鸡胚半数致死量为107.5,9日龄鸡胚平均致死时间为54.3 h,1日龄雏鸡脑内接种致病指数为1.8,6周龄小鸡静脉接种致病指数为2.0,证明该H9亚型禽流感为毒力较强。将该病毒回归非免疫肉鸽,能产生典型的H9亚型禽流感症状,采集其肺、喉头、泄殖腔等病变组织进行病毒分离,均可分离到H9亚型AIV。  相似文献   
153.
为研究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AIV)的抗药机制,本研究选取Clade2.3.4亚群中一株对金刚烷胺敏感的人源AIV A/Guangxi/1/2005(H5N1)(S-GX05),用抗流感病毒药物金刚烷胺对其进行定向诱导,筛选出一株抗药性病毒株,命名为R-A/Guangxi/1/2005(R-GX05)。通过全基因测序并与S-GX05全基因序列进行对比,结果显示S-GX05只在其M2蛋白中有一个氨基酸位点发生突变,即A30P;抗药性鉴定这两株病毒的半数药物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0.9μM和48.9μM,表明R-GX05对金刚烷胺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抗性。动物实验证实,这两株病毒对BALB/c小鼠的致病性基本一致,均表现出高致病性,其MLD50分别为4.7 log10 EID50和5.0 log10 EID50,两株病毒在小鼠体内各组织脏器中的分布及增殖能力也基本相同。这些结果表明,S-GX05在药物压力下产生抗药性后,并未引起其它生物学特性的改变。A30P的发现为进一步从分子水平上研究H5N1亚型AIV的抗药机制及新型抗流感新药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4.
155.
为了解广东地方品种鸡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J)净化情况,利用ALV-p27特异性抗原检测、病毒分离、PCR扩增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等方法,从广东某地方品种鸡群中分离鉴定出1株ALV-J,命名为GDYH-Y1。全基因组序列分析表明,GDYH-Y1分离株的LTR、gag和pol基因相对保守,而3′UTR和gp85基因变异较大,其中gp85基因与ALV-J参考毒株序列同源性仅为87.5%~92.8%,3′UTR区的rTM出现大量碱基缺失,遗传进化分析表明GDYH-Y1分离株与美国白羽肉鸡源分离株ADOL-7501亲缘关系最近。研究为广东地方品种鸡ALV-J净化效果提供数据参考,为分析广东地方品种鸡ALV-J毒株的分子特征和变异趋势提供了重要的数据资料。  相似文献   
156.
禽流感H9亚型病毒WD株毒种的纯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鸡胚终点稀释法并结合ND抗血清中和法对禽流感H9亚型病毒WD株毒种进行了纯化。将纯化的WD株毒种在SPF鸡胚连续传12代,对各代次毒种进行了毒价测定,选择一定代次的毒种进行了免疫原性试验及外源病毒检验。结果表明,WD株在鸡胚中连续传12代,其HA价稳定在1:512—1:1024,毒价在10^7.0-10^8.3 EID50/0.1mL;不同代次毒种不含外源病毒,免疫原性均符合要求。由此可见,毒种的纯化方法是有效的,将WD株毒种限制在12代内是可行的,并建立了该毒种的种子批。  相似文献   
157.
蛋鸡中发现J亚群白血病与网状内皮增生症自然混合感染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发病蛋鸡经组织学、免疫组化检测确诊为J亚群白血病与网状内皮增生症混合感染。与人工接种病例不同的是,在肿瘤组织内还发现一种特殊的细胞——淋巴-巨噬细胞;在骨髓和肿瘤组织中检测到部分髓细胞胞浆内有ALV—J抗原表达。从发病情况、各器官病变程度及免疫组化结果来看,2种病原存在明显的相互协同作用,脾可能是网状内皮增生症的原发器官。但其发病的时间可能不如J亚群白血病早。此次在蛋种鸡发现此混合感染提示,病毒在环境选择压及免疫选择压的作用下,其生物特性、致病作用以及宿主范围均可发生改变。应警惕J亚群白血病和网状内皮增生症混合感染在蛋鸡中的大面积暴发。  相似文献   
158.
通过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技 术对1日龄感染鸡定期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 及gp85病毒糖蛋白检测,确定病理变化和J 亚群白血病的组织学嗜性及二者的关系。结 果在3周龄时出现第1只发病鸡,以后所有 鸡发病且病变随着日龄的增加而加重,主要 在骨髓、肝脏、脾脏、肾脏、卵巢、心肌等组织 中出现瘤细胞增生,并有炎性反应;免疫组在 3周龄时,肝脏、心脏、肺脏、小肠、肾脏、卵巢、 骨骼肌开始出现阳性反应,抗原主要在胞浆 中出现,呈深蓝色颗粒。在10周龄~14周龄 时,骨髓呈中度的阳性反应,而其它组织的阳 性信号出现的程度未见大的变化;在23周龄 时,肝内肿瘤呈较强阳性反应,信号主要集中 在细胞核;整个实验过程中,法氏囊、脑始终 呈阴性反应。研究发现,骨髓及肿瘤的抗原 性较强,并且肿瘤的抗原性要强于骨髓;另外 还发现,在阳性反应强的组织中,病变较明 显,肿瘤细胞增生明显,即阳性反应的组织器 官易形成肿瘤转移灶。  相似文献   
159.
为探究两广地区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avianinfluenzavirus,AIV)的变异情况及分子流行规律,于2011-2012年从该地区发病鸡群中共分离到16株H9N2亚型A1V,并对分离株HA基因进行测序与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分离株HA基因开放阅读框全长均为1683bp,编码560个氨基酸;HA基因核苷酸同源性为88.7%~99.6%,编码氨基酸同源性为91.8%~99.5%。本试验分离毒株与国内疫苗株(GD-SS、SH—F和SD-6)的核苷酸同源性在90.1%~92.6%之间,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在91.6%~94.8%之间。进化分析显示分离株可分为Group1和Group2两个亚分支,与疫苗株均属于欧亚谱系的Y280分支,但亲缘关系较远。分离株HA蛋白裂解位点附近序列有3种形式:PARSSR+GLF、PSRSSR+GLF和PARLSR0GLF,均无连续碱性氨基酸的插A,符合低致病性AIv的特征。本试验发现分离株GD4、GX2在HA1的127、295位分别增加一个潜在的糖基化位点;除分离株GD5和GD6外,其余分离株在HAl的216位发生Q216L氨基酸突变,表明其存在感染人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0.
低致病性禽流感主要是由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所引起,近几年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暴发了H9N2亚型禽流感疫情.研究表明,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在陆禽中至少可分为北美和欧亚两个种系,该病毒在自然环境中很容易发生变异,通过混合基因组分而形成不同的病毒亚型.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已经能传播至哺乳动物,包括猪和人类,从而引发对其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