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79篇
  免费   672篇
  国内免费   1639篇
林业   195篇
农学   836篇
基础科学   15篇
  569篇
综合类   4234篇
农作物   786篇
水产渔业   889篇
畜牧兽医   3225篇
园艺   719篇
植物保护   522篇
  2024年   62篇
  2023年   164篇
  2022年   452篇
  2021年   483篇
  2020年   535篇
  2019年   583篇
  2018年   452篇
  2017年   633篇
  2016年   733篇
  2015年   671篇
  2014年   669篇
  2013年   643篇
  2012年   977篇
  2011年   856篇
  2010年   656篇
  2009年   630篇
  2008年   527篇
  2007年   596篇
  2006年   460篇
  2005年   312篇
  2004年   226篇
  2003年   161篇
  2002年   110篇
  2001年   76篇
  2000年   77篇
  1999年   62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3篇
  1956年   10篇
  1955年   1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8 毫秒
131.
支持细胞中促卵泡素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支持细胞在精子生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支持细胞的数量决定睾丸大小、生精细胞数量以及最终生成精子数量。促卵泡素作为保证雄性生育能力的重要激素之一,通过与支持细胞上的促卵泡素受体结合,诱导5种信号途径,导致支持细胞中各类转录因子被激活,引起基因表达发生变化,从而保证生精细胞顺利发育成精子。文章主要围绕支持细胞中促卵泡素信号途径,及其对细胞发育过程中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2.
对原核中以包涵体形式高效表达的美洲型与欧洲型PRRSV特异N蛋白抗原表位区段进行了变性、复性与纯化研究。将美洲型PRRSV重组质粒pGEX-6P-1-N转化入E.coliBL21(DE3)细胞中,成功表达了重组蛋白GST-N,超声裂解复性后目的蛋白经GSTrap FF纯化试剂盒纯化后,纯度可达90%以上。将欧洲型PRRSV重组质粒PQE30-N转化入E.coliM15细胞中表达了重组蛋白His-N。超声裂解后目的蛋白经HisTrapHP蛋白纯化试剂盒纯化后,纯度可达95%以上。Western blot结果表明,两种蛋白分别被美洲型和欧洲型PRRSV阳性血清识别。纯化出的大量美洲型与欧洲型PRRSV特异N蛋白抗原表位区段,为PRRSV的鉴别诊断提供了抗原基础。  相似文献   
133.
以盆栽‘红颜’草莓为试材,研究了摩西管柄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和糖醇螯合钙不同浓度(0.10%、0.15%、0.20%)处理对草莓采后果实硬度和细胞壁酶活的变化,同时,初步探究了不同处理对草莓果实软化关键基因FaPG1、FaβGal4的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以糖醇螯合钙单独施用(0.15%和0.20%)、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MF)配施糖醇螯合钙均能显著提高草莓果实硬度。同时,不同处理均抑制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果胶甲酯酶(PME)、β-半乳糖苷酶(β-Gal)活性的上升,草莓果实软化关键基因FaPG1和FaβGal4在处理后均下调表达。在接种AMF条件下,随着糖醇螯合钙浓度的增加,果实硬度逐渐增强,其中以接种AMF联合施用0.20%糖醇螯合钙溶液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34.
将甘蓝幼苗分别培养在缺N(oN)、缺P(oP)、缺Ca(oCa)或缺K(oK)的不完全营养液中,培养56 d后分别于离体(Seg)和非离体(Int)叶片上接种黑斑病菌,以N,P,Ca和K营养素齐全的全营养液为对照,通过调查不同营养液处理后甘蓝叶片黑斑病的病斑大小,探讨N,P,Ca和K等无机营养素对黑斑病菌侵染甘蓝幼苗的影响。试验分2部分完成:第1部分缺N,缺P和缺Ca 3个处理同时进行,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营养液培养的甘蓝叶片黑斑病病斑大小有显著差异,顺序为对照>缺P>缺Ca>缺N处理;而在对照、缺P和缺Ca处理中,同一处理的非离体叶片病斑明显大于离体叶片病斑,缺N处理情况则相反。第2部分缺K处理的试验中,接种后5 d的病斑明显小于对照,非离体叶片与离体叶片接种后的病斑分别比对照小53%和14%;而缺K处理的离体叶片病斑显著比非离体叶片大(37%),并且病情随着接种后时间的延长而加重,在接种22 d后植株叶片和离体叶片的病斑大小趋于平衡。相关性分析表明,接种后5 d甘蓝幼苗活体组织和衰老组织的症状表达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但从试验2接种后22 d以及整个试验所有数据的结果分析,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相关系数达r=0.61。  相似文献   
135.
葡萄糖氧化酶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为进一步开展转基因研究创造条件,用限制性内切酶将葡萄糖氧化酶(GOD)基因从pMD/GO载体上切下,定向连接到植物表达载体pROKⅡ的CaMV35S启动子下游和NOS终止子上游,成功地构建了GOD基因植物表达载体pROK/GO。利用冻融法将此表达载体导入根癌农杆菌LBA4404中,提取转化质粒,经PCR和酶切鉴定表明,GOD基因植物表达双元载体构建成功。  相似文献   
136.
应用降落PCR技术扩增出减蛋综合征病毒六邻体蛋白基因并将其克隆至pMDT-18载体上,酶切、PCR及测序结果表明插入的片段为目的基因.切下该目的基因定向克隆至pcDNA 3质粒构建六邻体蛋白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cDNA 3-hexon,经各种酶切、PCR鉴定及进一步测序鉴定,证明六邻体蛋白基因片段所插入的位置、大小、核苷酸序列和阅读框架正确无误,从而为下一步的转染、表达及进一步阐明EDSV六邻体基因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和减蛋综合征基因工程苗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7.
一个逆境诱导表达的水稻锌指蛋白基因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鉴定逆境应答相关转录因子,以1个水稻EST为基础,通过RT-PCR分离到了1个编码锌指蛋白的转录因子新基因的全长cDNA,命名为OsZF19。该基因编码171个氨基酸,包含zf-AN1和zf-A20两个锌指结构域,预测的该基因启动子区含有逆境应答顺式元件。Northern杂交分析表明,OsZF19的确受到高盐和植物激素ABA胁迫的诱导,而在干旱胁迫早期显著地诱导表达,胁迫后期OsZF19的表达量轻微下降。试验结果表明,OsZF19可能在水稻对干旱和高盐逆境的应答反应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38.
【目的】克隆七彩神仙鱼(Symphysodon aequifasciatus)嗜乳脂蛋白 1A1(Butyrophilin 1A1, BTN1A1)基因,分析其在病原刺激下的表达模式,为了解七彩神仙鱼 BTN1A1 基因功能提供依据。【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对七彩神仙鱼 2 个 BTN1A1 基因(BTN1A1-1 和 BTN1A1-2)进行结构和进化分析。根据前期获得的七彩神仙鱼皮肤转录组数据,选取 BTN1A1-1 和 BTN1A1-2 基因的 CDS 区设计引物进行克隆。采用 qRT-PCR 分析 BTN1A1 在各组织中的表达及嗜水气单胞菌刺激下的表达模式。【结果】BTN1A1-1 和 BTN1A1-2 的 ORF 序列长度为 894、1 275 bp,分别编码 298、424 个氨基酸。BTN1A1-1 和 BTN1A1-2 蛋白均具有 1 个信号肽、1 个 Ig 结构域、1 个 lg_like 结构域和 1个跨膜结构域的经典结构,BTN1A1-2 还具有 1 个胞质结构域。七彩神仙鱼 BTN1A1-1 与慈鲷科其他鱼类相似性较高,与尼加拉瓜湖始丽鱼(Archocentrus centrarchus)BTNIAI 对应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最高、为 94.14%。但 BTN1A1-2 与其他鱼类发生分离,形成独特分支。BTN1A1-1 和 BTN1A1-2 在七彩神仙鱼各组织中均有表达,但在鳃、肠道、皮肤等与免疫相关的组织中表达量相对较高。七彩神仙鱼 BTN1A1-1 在嗜水气单胞菌胁迫后表达量先显著下降后上升,而 BTN1A1-2 表达量则先显著上升后下降。【结论】七彩神仙鱼 BTN1A1-1 基因相对保守,而 BTN1A1-2 基因在进化上较为特殊。二者在免疫刺激下的差异表达暗示其可能在七彩神仙鱼免疫防御中发生功能分化。  相似文献   
139.
The effects of honey bee management, such as intensive migratory beekeeping, are part of the ongoing debate concerning causes of colony health problems. Even though comparisons of disease and pathogen loads among differently managed colonies indicate some effects, the direct impact of migratory practices on honey bee pathogens is poorly understood. To test long- and short-term impacts of managed migration on pathogen loads and immunity, experimental honey bee colonies were maintained with or without migratory movement. Individuals that experienced migration as juveniles (e.g., larval and pupal development), as adults, or both were compared to control colonies that remained stationary and therefore did not experience migratory relocation. Samples at different ages and life-history stages (hive bees or foragers), taken at the beginning and end of the active season, were analyzed for pathogen loads and physiological markers of health. Bees exposed to migratory management during adulthood had increased levels of the AKI virus complex (Acute bee paralysis, Kashmir bee, and Israeli acute bee paralysis viruses) and decreased levels of antiviral gene expression (dicer-like). However, those in stationary management as adults had elevated gut parasites (i.e. trypanosomes). Effects of environment during juvenile development were more complex and interacted with life-history stage and season. Age at collection, life-history stage, and season all influenced numerous factors from viral load to immune gene expression. Although the factors that we examined are not independent, the results illuminate potential factors in both migratory and nonmigratory beekeeping that are likely to contribute to colony stress, and also indicate potential mitigation measures.  相似文献   
1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