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14篇
  免费   695篇
  国内免费   1665篇
林业   1422篇
农学   667篇
基础科学   593篇
  5548篇
综合类   5907篇
农作物   148篇
水产渔业   100篇
畜牧兽医   375篇
园艺   148篇
植物保护   966篇
  2024年   158篇
  2023年   341篇
  2022年   492篇
  2021年   421篇
  2020年   449篇
  2019年   529篇
  2018年   394篇
  2017年   721篇
  2016年   823篇
  2015年   651篇
  2014年   850篇
  2013年   927篇
  2012年   1192篇
  2011年   1082篇
  2010年   858篇
  2009年   834篇
  2008年   744篇
  2007年   823篇
  2006年   698篇
  2005年   558篇
  2004年   429篇
  2003年   352篇
  2002年   236篇
  2001年   237篇
  2000年   168篇
  1999年   151篇
  1998年   145篇
  1997年   93篇
  1996年   85篇
  1995年   83篇
  1994年   87篇
  1993年   64篇
  1992年   52篇
  1991年   53篇
  1990年   43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assess the greenhouse gas (GHG) mitigation potential of croplands and grasslands in Great Britain under different management practices. We consider the feasible land management options for grass and cropland using county level land‐use data with estimates of per‐area mitigation potential for individual and total GHGs, to identify the land management options with the greatest cost‐effective mitigation potential. We show that for grasslands, uncertainties still remain on the mitigation potential because of their climatic sensitivity and also their less intensive management. For croplands in Great Britain, the technical mean GHG mitigation potentials for all cropland management practices range from 17 Mt CO2‐eq. per 20 yr to 39 Mt CO2‐eq. per 20 yr. There are significant regional variation in all cases, with the greatest potentials in England, negligible potential in Wales and intermediate potential in Scotland, with country differences largely driven by the areas of cropland and grassland in each country. Practices such as agronomic improvement and nutrient management are the most promising options because of their impact on N2O emissions and also their larger potential at low cost. In terms of annual emissions from agriculture, calculated mitigation potentials are small, where the technical mitigation potential of agronomy and nutrient management strategies are ca. 4.5 and 3.8%, respectively (agricultural emissions account for ca. 9% or 47.7 Mt CO2‐eq., of total Great Britain GHG emissions, Department of Energy and Climate Change, UK). However when compared with the land use, land‐use change and forestry sector (LULUCF) emissions, nutrient management would reduce further emission reductions by approximately half of the 2005 LULUCF sink (i.e. ?1.6 Mt CO2‐eq. per year).  相似文献   
62.
研究了岷江上游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川滇高山栎次生林、人工刺槐林、灌木林地、灌丛地、经济林和农耕地6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有机碳及微生物量碳、水溶性有机碳和易氧化碳。结果表明:6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及3种活性有机碳含量以川滇高山栎次生林高于或显著高于其他土地类型(p<0.05),以农耕地低于或显著低于其他土地类型(p<0.05)。6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平均有机碳含量(13.65g/kg)低于同区域土壤的平均有机碳含量(17 g/kg)。6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水溶性有机碳和土壤易氧化碳占有机碳的比率分别介于1.36%~2.35%,0.82%~1.34%和7.77%~10.50%之间。研究结果说明交错带6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较低,有不断下降的趋势,且活性大,容易转化。因此,减少人为干扰对于维持和增加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土壤有机碳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3.
在浙东滨海平原选择连作时间为3~4年,8~10年和20年以上的大棚蔬菜地及蔬菜-水稻轮作8~10年和20年以上的大棚蔬菜地,同时选择刚围垦和经围垦改良脱盐的其他农地作为对照,分析研究不同种植年限和种植模式蔬菜地土壤微生物区系和酶活性,探讨长期种植蔬菜对涂地土壤生物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围垦涂地种植蔬菜3~4年内,土壤有机质、氮和磷的全量和有效态、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均呈现增加的趋势,土壤质量明显改善;连作蔬菜8~10年后,土壤速效养分继续呈增加趋势,但土壤盐分显著积累,同时土壤生物学性质明显恶化(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减少、真菌数量增加、土壤酶活性降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降低)。与连作相比,轮作可显著地防止土壤生物学性质的恶化。磷脂脂肪酸(PLFA)的方法研究也表明,蔬菜种植时间、种植方式(连作、轮作)对土壤生物学性质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4.
以撂荒地为对照,通过测定0-20cm和20-40cm层次土样,利用统计分析方法系统研究乌兰布和沙区籽瓜、玉米、油葵和苜蓿地4种绿洲农田土壤微生物(细菌、放线菌和真菌)和土壤酶活性(蔗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蛋白酶和多酚氧化酶)特征。结果表明:(1)各农田微生物数量均为细菌(107)〉放线菌(105)〉真菌(103),三者中,细菌数量占三大类微生物总数的99%以上;各农田表层微生物数量整体高于对照的,且表层均高于下层,但差异不显著;农田间,籽瓜地微生物数量最多;种植苜蓿可显著提升真菌数量。(2)6种酶活性中,仅蔗糖酶和脲酶在层次间和农田间存在显著差异;各农地表层蔗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和蛋白酶活性均高于对照的;除多酚氧化酶外,苜蓿地酶活性整体较高。(3)各生物学性质相互关联,互相影响。6种酶间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酶活性既显专性又显共性;蔗糖酶、过氧化氢酶、脲酶、蛋白酶、多酚氧化酶、真菌和放线菌直接影响有机质含量的程度达85%;总体而言,乌兰布和沙区绿洲体系形成后,长期农作活动使得绿洲农田生物学性质得以改善,土壤质量整体有所提高;设法提高研究区土壤有机质含量是提高绿洲农田土壤质量和改善其生态环境的关键所在,应广种苜蓿。  相似文献   
65.
俸玉婷  韦燕飞  黄鹄 《安徽农业科学》2011,(9):5540-5542,5578
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山区的耕地保护工作难度加大。以广西西林县为例,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发现,影响西林县耕地保护的主要因素是退耕还林,通过单对西林县标准分配面积的时空差异状况分析西林县耕地保护和生态保护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协调西林县耕地保护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66.
科尔沁沙地坨甸交错区土壤水分的空间变异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尔沁沙地沙丘-草甸相间地区,地貌形态多样、土地利用类型众多,从而导致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的复杂性。通过对科尔沁沙地典型沙丘-草甸相间地区的调查取样与试验分析,运用统计学理论和方法,研究土壤水分的空间变异性及其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水平方向上,土壤水分总体表现为草甸地大于沙丘地,过渡带介于两者之间。就草甸地而言,植物生长越好,其土壤水分越高,保水持水性能也越好;沙丘地则与之相反,植被最稀疏的流动沙丘,其土壤含水量大于半流动半固定沙丘与固定沙丘,且有良好的储水条件。垂向上,高覆盖草甸、低覆盖草甸和农田(草甸)土壤含水量在地表下0~40 cm波动最大,40~160 cm随深度增加而递增;流动沙丘、半流动沙丘和固定沙丘土壤含水量随深度增加呈微弱加大趋势。林地、撂荒地、农田(沙丘)变化程度居中。从空间分布看,研究区中东部土壤水分偏大,且向南北两侧区域递减。  相似文献   
67.
完善土地流转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举措,基于农户家庭视角,依据采集的1 036份全国农户样本数据,运用二元Logit选择模型分析了农户进行土地流转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受教育程度、家庭非农收入、耕地流转价格、流转区域经济水平与农户进行土地流转的意愿有显著正相关影响,农户年龄、家庭农业劳动力数量、耕地质量与农户进行土地流转意愿有显著负相关影响.建议政府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法治建设,强化土地流转规范化管理;建立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创造更多非农就业机会;改善农村教育培训条件,提高农民素质与技能.  相似文献   
68.
采用GIS空间分析工具,从秃尾河流域DEM数据中提取出高程、坡度和坡向3种地形因子,并与该流域1985年和2000年的土地利用类型图进行空间叠加分析,得到不同地形因子条件下的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特征,进而探讨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变化对地形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草地、耕地和林地是该流域主要土地利用类型,1985-2000年间大部分减少的林地和草地向耕地转化;地形因子对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有显著影响,草地和耕地主要分布在1 000~1 200m高程级别、缓坡和阳坡区域内,且随着坡度和海拔的增加,两者分布呈减少态势;林地在不同的海拔、坡度和坡向级别皆有分布,但在1 000~1 200m高程级别、斜坡和阴坡区域分布比例最大;水体、未利用地和居民点及建设用地主要集中在高程为1 000~1 200m和缓坡区域,受坡向影响相对较小;16a间(1985-2000年)秃尾河流域耕地和居民点及建设用地面积在不同高程、坡度和坡向级别内都有所增加,而林地和草地面积在大部分地形因子级别内则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69.
胡平 《北京农业》2011,(15):222
以河南省光山县为具体案例,对我国土地整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70.
喷灌技术在干旱风沙区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喷灌在灌溉技术中具有独特的优势而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因其受风的影响大、蒸发损失多,在风沙区的应用受到了极大的制约。通过对风沙区蒸发和风速分布规律的分析以及风沙区喷灌灌溉试验和喷灌在大田中应用的案例调查,给出了喷灌灌溉水利用效率与风速之间的关系,指出只要很好的利用风沙区蒸发和风速分布规律,避开高蒸发时段和高风速时区,在风沙区进行喷灌仍可获得较高的灌溉水利用效率和灌水均匀度,喷灌在风沙区仍有广阔的应用是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