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278篇
  免费   1307篇
  国内免费   4220篇
林业   2156篇
农学   3769篇
基础科学   1633篇
  6108篇
综合类   13457篇
农作物   2164篇
水产渔业   445篇
畜牧兽医   1071篇
园艺   367篇
植物保护   2635篇
  2024年   249篇
  2023年   578篇
  2022年   874篇
  2021年   949篇
  2020年   995篇
  2019年   1103篇
  2018年   813篇
  2017年   1215篇
  2016年   1425篇
  2015年   1207篇
  2014年   1439篇
  2013年   1788篇
  2012年   2177篇
  2011年   2080篇
  2010年   1786篇
  2009年   1802篇
  2008年   1550篇
  2007年   1752篇
  2006年   1466篇
  2005年   1276篇
  2004年   934篇
  2003年   826篇
  2002年   655篇
  2001年   660篇
  2000年   571篇
  1999年   445篇
  1998年   405篇
  1997年   360篇
  1996年   372篇
  1995年   321篇
  1994年   291篇
  1993年   274篇
  1992年   253篇
  1991年   198篇
  1990年   180篇
  1989年   152篇
  1988年   109篇
  1987年   78篇
  1986年   52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31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8篇
  1978年   12篇
  1977年   11篇
  1976年   14篇
  1962年   9篇
  195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在室外无包装越冬期间 ,扣王与放王的蜂群进行对比实验 ,在饲料消耗、群势变化、蜂王越冬成败等方面均出现明显的差异。 3年的实验结果表明 :蜂群室外无包装 ,整个越冬期扣王 ,能较好地节约饲料、保持群势。  相似文献   
82.
为了解西北地区和尚头小麦种质资源的遗传特性及主要农艺性状特征,采用43份不同来源的和尚头小麦种质材料,在均匀分布于小麦21条染色体上的150个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s)位点上检测遗传多样性,同时对19个农艺性状在两个试验点进行表型鉴定,并采用GLM(general linear model)模型进行分子标记与表型性状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19个农艺性状中数量性状遗传多样性明显高于质量性状,除壳色外,其他性状之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利用45对具有多态性的SSR标记共检测出151个等位变异,各标记等位位点变化范围为2~6,平均为3.36个,PIC(polymorphism information content)值变异范围为0.044~0.771。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将43份材料划分为8个亚群。关联分析发现11个SSR标记与农艺性状显著关联,单个标记对表型变异的解释率为8.89%~24.74%,这些标记可为特色小麦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3.
格尔木市盆地区植物区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宣利 《青海草业》2008,17(3):42-45
经考察记录到格尔木市盆地区域内野生种子植物有161种,隶属41科,102属,表明该地区植物种类贫乏。但种子植物区系成分却较为复杂,可划分为6个科和10个属分布类型。其中温带成分分布占绝对优势,有44属,占总属数的67.69%,古地中海成分仅次于温带分布型,有12属,占总属数的18.46%,说明格尔木市盆地区域的植物具有明显的温带性质和古地中海的遗迹。  相似文献   
84.
西部民族贫困山区是我国扶贫攻坚的重点和难点地区,其扶贫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我国民族团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在分析西部民族贫困山区县——四川省昭觉县农村贫困与扶贫工作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了适合民族贫困山区县的扶贫模式——“三集中”扶贫模式,提出通过发展县域循环经济和建立健全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来推广发展“三集中”扶贫模式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5.
在确定了影响航天诱变黑曲霉ZM-8菌株在小麦秸秆为主要原料产纤维素酶的各单因素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分别对其培养基组分和培养条件进行优化。试验结果表明:含氮量和加水量是影响产酶的最主要因素,其产酶培养基组分的最优组合为:最佳氮源为碳酸铵、含氮量1.4%、料水比为1∶2、小麦秸秆粉与麸皮之比为4∶1;培养时间和培养温度是影响产酶的最主要环境因子,其产酶的最佳培养条件为:培养温度为28℃、培养时间为96 h、pH值为6.5、接种量为4%;在优化的培养基配方和培养条件下,其FPU和CMC的酶活分别为6.57 U/g和22.38 U/g。  相似文献   
86.
彭婕  吴子婴  周旸  龙博 《蚕业科学》2011,37(4):695-699
采用光学显微镜对不同朝代及现代绢类织物的表面和纤维截面形貌进行观察,并利用像素法对蚕丝纤维截面积进行测试与分析,探讨蚕丝纤维截面积变化的原因。不同朝代及现代的9批绢类织物样品表面的完整度、光洁度、污染度以及老化程度不同,可能与样品来源墓地的环境有关;不同样品蚕丝纤维截面形状有的较扁平,有的较饱满,还有一些呈碎块或空壳状,反映出蚕丝纤维老化程度不同,可能与当时的养蚕技术水平相关;不同朝代样品间、同一朝代样品间的经纬纱线粗细及经纬纱线排列密度有差别,可能与绢类织物的种类及丝织技术水平有关。9批绢类织物样品的蚕丝纤维截面积存在差异,且大多数样品的蚕丝纤维截面积方差数值较大,其中:东周到清代绢类织物样品的蚕丝纤维截面积从38.57μm2增加至75.80μm2,可能与根据织物最终用途而选用的蚕丝原料以及家蚕长期驯养后茧丝的变化有关;现代绢类织物样品的蚕丝纤维截面积在115μm2左右,明显大于古代绢类织物样品的蚕丝纤维截面积,这种变化可能与长期的蚕品种遗传改良以及饲养技术和缫丝工艺的改进有关。  相似文献   
87.
采煤活动所致的动态沉陷湿地具有动态性、高潜水位和生态脆弱性等特点,探明此类人工重构湿地的水生植物群落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竞争机制,有助于为采煤沉陷区湿地水生植物群落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淮南潘集区人工构建的苦草群落(Ass. Vallisneria natans)为例,采用样方调查法,研究苦草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其他水生植物的竞争机制。结果表明,1)沉陷区苦草的生物学特性与浅水湖泊较一致。主要表现在苦草的繁殖方式、传粉方式、生活史方面,但研究区苦草以有性繁殖为主。2)沉陷区苦草能与以种子萌发形成的水烛群丛(Ass. Typha angustifolia)共生,但生物量低;在与形成两年以上的水烛群丛竞争中处于劣势,在水烛群丛盖度达到90%时苦草逐渐消失。3)沉陷区苦草在与浮叶植物莕菜群丛(Ass. Nymphoides peltatum)、苹群丛(Ass. Marsilea quadrifolia)竞争中处于弱势,其盖度、株高、生物量等指标都明显下降。4)沉陷区苦草在与沉水植物竹叶眼子菜群丛(Ass. Potamogeton malaianus)竞争中处于劣势,苦草与沉水植物黑藻群丛(Ass. Hydrilla verticillata)、狐尾藻群丛(Ass. Myriophyllum verticillatum)、大茨藻群丛(Ass. Najas marina)、金鱼藻群丛(Ass. Ceratophyllum demersum)占据不同水层空间,种间竞争不强烈,能较好地共存。总之,苦草较之于相似生长型的植物具有较明显的竞争优势,对于具有不同生活型,尤其是挺水植物和浮叶植物,处于竞争劣势。  相似文献   
88.
景电灌区农田防护林网是景电灌区防护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调查景电灌区农田防护林衰败现状,分析退化原因,提出优化改造模式,为景电灌区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从而发挥可持续效益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1)以杨树为主要树种的景电灌区农田防护林网目前呈严重衰败状态,尤其在个人管护的区域,残缺断代现象严重,部分地方甚至基本消失;2)病虫危害,耗水、胁地严重而被砍伐,耕地次生盐渍化导致树木生长不良、枯死,树种单一、结构不合理,管理不到位等是造成农田防护林衰败的主要原因;3)三倍体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廊坊(P.langfanggensis)、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刺槐(Robinia pseucdoacacia)、白蜡(Fraxinus chinensis)、鸣山大枣(Jujube minshan)等树种为该地区农田防护林建设的适宜树种,可采用农田防护林杨树优势树种轮换、针叶常绿树种优化改造、生态经济型防护林网营造等模式对景电灌区农田防护林网进行更新改造。农田防护林网的改造,将对完善防护林体系,保障景泰绿洲的安全产生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9.
徐明  张健  刘国彬  张婷 《草地学报》2015,23(1):62-68
选取黄土丘陵区3种代表性植被恢复模式的沟谷地样地:人工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林沟谷地(G-Rp),人工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灌丛沟谷地(G-Ck)和天然草地沟谷地(G-Ng).通过分析沟谷地5个坡位样带的土壤样品,评价了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沟谷地土壤碳氮磷元素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植被恢复模式对沟谷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含量及储量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对土壤全磷含量及储量略有减少的影响,其中柠条灌丛沟谷地土壤磷相对于对照(坡耕地)减少达显著差异(P<0.05);土壤碳氮磷的含量及储量在沟谷地的空间分布存在显著差异(P<0.05),总体呈由上到下递增趋势(除G-Rp沟底);沟谷地土壤碳氮元素间呈正向和极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P<0.0001).在黄土丘陵区沟谷地地貌单元实施植被恢复,可显著地提高沟谷地土壤的碳汇和氮素储量.  相似文献   
90.
再论生长的冗余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8  
生长冗余概念是由盛承发在1990年首先提出来的。本文从作物个体与群体对立统一关角度出发提出了作物生长冗余的一个解释。盛承发提出的随机波动环境假说可以导致生长冗余的产生;但是,他从物种利益角度出发解释生物进化还有待商榷。本文还综述了黄土高原阗干旱雨养农业地区小麦根系生长冗余问题,并根据前入工作提出适度增加播种深度和苗期叶片刈割等高产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