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11篇
  免费   531篇
  国内免费   912篇
林业   397篇
农学   768篇
基础科学   296篇
  2977篇
综合类   4032篇
农作物   886篇
水产渔业   414篇
畜牧兽医   854篇
园艺   378篇
植物保护   152篇
  2024年   79篇
  2023年   183篇
  2022年   293篇
  2021年   343篇
  2020年   323篇
  2019年   398篇
  2018年   288篇
  2017年   453篇
  2016年   508篇
  2015年   450篇
  2014年   490篇
  2013年   812篇
  2012年   951篇
  2011年   696篇
  2010年   527篇
  2009年   536篇
  2008年   471篇
  2007年   542篇
  2006年   433篇
  2005年   389篇
  2004年   284篇
  2003年   253篇
  2002年   183篇
  2001年   194篇
  2000年   150篇
  1999年   140篇
  1998年   111篇
  1997年   109篇
  1996年   97篇
  1995年   82篇
  1994年   60篇
  1993年   61篇
  1992年   57篇
  1991年   37篇
  1990年   40篇
  1989年   37篇
  1988年   38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4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6篇
  1974年   2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8 毫秒
981.
[目的]分析有机磷降解剂对生菜农残的降解效果.[方法]使用酶抑制分光光度法,以紫茎泽兰、秸秆为原料制备有机磷降解剂,检测其对生菜乐果的降解效果.[结果]不同pH的紫茎泽兰酶降解剂、秸秆酶降解剂对生菜中的有机磷有明显的降解作用,降解率高达79.34%~81.91%.[结论]该研究可为开发新型的有机磷降解剂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82.
马铃薯品种大西洋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密度和氮磷钾肥料不同配比对马铃薯品种大西洋产量的影响。[方法]采用4因素5水平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设计,在哈尔滨地区的土壤条件下,通过田间试验,以密度(X1)、尿素(X2)、二铵(X3)、硫酸钾(X4)4项农艺措施为决策变量,以公顷产量为目标函数,建立产量数学模型。[结果]试验表明,影响鲜薯产量的顺序是氮肥钾肥磷肥密度;经计算机模拟寻优,鲜薯产量大于28.72 t/hm2的优化组合为密度64 482~70 518穴/hm2、尿素267.23~292.21 kg/hm2、二铵232.94~277.06 kg/hm2、硫酸钾418.20~462.75 kg/hm2。[结论]研究可为黑龙江地区提高加工专用马铃薯品种大西洋的产量、改善土壤状况、防止过量施肥照成环境污染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83.
为了给生物磷肥的制备及其更好的应用提供参考,对传统磷肥存在的问题、生物磷肥的特点、优势以及废弃磷矿石在制备生物磷肥上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介绍。以废弃磷矿石为原料,利用解磷微生物制取生物磷肥,具有作用时间短、条件易控制、肥效高等优势,现已成为废弃磷矿的主要用途之一。可见,利用解磷微生物能将无工业价值的废弃磷矿石转化为生物磷肥。  相似文献   
984.
利用吉林西部草地不同退化演替阶段中,羊草不同器官(根茎叶)生物量和各器官中C、N、P元素的数据,采用简化主轴回归方法验证生长率假说,并对异速生长关系进行.结果表明,随着草地退化演替的进行,在N、P元素限制下,吉林西部退化草地上生长的羊草不符合生长率假说.羊草茎中N、P呈显著的异速生长关系;羊草叶片中C、P以及N、P呈显著的异速生长关系,其余器官中C、N、P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吉林西部退化草地中羊草的生长不符合3/4法则.  相似文献   
985.
【目的】建立活化钾矿的钾释放动力学模型.【方法】采用活化剂对非水溶性钾矿(钾长石、富钾页岩)进行活化,通过阳离子盐溶液(NH+4、Na+)连续振荡浸提,分析阳离子盐溶液对活化钾矿动态释钾过程的影响,研究活化钾矿的钾释放动力学模型.【结果和结论】各浸提剂浸提钾矿的释放曲线均表现出前期快速,之后缓慢释放的变化趋势.浸提剂浸提钾长石、活化钾长石钾的初始释放量顺序为:NH4ClNa ClH2O,累积释放量顺序为:Na ClNH4Cl≈H2O;富钾页岩、活化页岩的整个动态释钾过程均表现为:H2ONa ClNH4Cl.分别用双常数模型、一级动力学模型、扩散模型和Elovich模型对钾矿及其活化钾矿累积释钾量进行拟合,钾长石、活化钾长石的最优动力学模型是Elovich模型或双常数模型;富钾页岩、活化页岩的最优动力学模型是Elovich模型.钾长石、活化钾长石的一级动力学模型在2种浸提剂NH4Cl和Na Cl间的拟合性无明显差异;NH4Cl浸提的动力学模型拟合性均优于Na Cl.活化钾矿的钾初始释放速率、平均释放速率以及最大平衡释放量均有显著提高.初始释放速率的增大是活化钾矿的钾最大平衡释放量增多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86.
云南重楼的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重楼栽培技术研究主要以解决产量问题为目的,重楼内含物含量的高低往往在研究中被忽视,为了实现重楼高产优质的目标,将云南重楼重新还原于与原生境相似的地块下进行种植,在研究平均净增产量与环境因子关联程度的同时,结合内含物含量加以分析。结果表明,平均净增产量高的内含物含量不一定高,内含物含量高的平均净增产量也不一定高;为了实现高产优质的目标,利用云南重楼各试验点收集的环境因子数据,采用灰色系统理论加以科学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在14个环境因子中,有效氮、有机质、全氮、全磷、有效磷和有效钾这6个土壤因子与平均净增产量和内含物含量关联密切,其中,有效氮和全氮主要影响云南重楼根茎平均净增产量,有效磷和全磷主要影响云南重楼内含物含量的积累。有机质在平均净增产量和内含物含量协同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87.
在18种常用肉鸭饲料原料中添加750 U/kg的植酸酶,通过鸭的强饲代谢试验来探究植酸酶对钙、磷及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能量等真利用率的改善程度。结果表明:与加酶前比较,加酶后供试原料的总磷真利用率的提高幅度为0.92%~17.29%,其中,对次粉2、麦麸、米糠、玉米总磷的提高幅度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分别为11.79%(P0.05)、8.46%(P0.05)、17.29%(P0.05)、16.33%(P0.01),其余原料的总磷真利用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对钙真利用率的提高幅度为2.74%~22.12%,其中,对碎米(早)、玉米皮、小麦、麦麸、棉粕的钙真利用率的提高作用显著(P0.05),分别为16.37%、17.12%、30.75%、21.40%、22.12%,对糙米(晚)的提高幅度最小,仅为2.74%,对其余原料的提高幅度均在5%以上;加酶后供试原料的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能量真利用率的提高幅度分别为0.03%~14.60%,0.71%~27.05%,2.00%~37.69%、0.17%~10.07%;植酸酶对原料有效磷的改进值范围为0.02~2.60 g/kg。综合分析,在肉鸭饲料原料中添加750 U/kg的植酸酶,对钙、磷及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真利用率的改善效果较明显。  相似文献   
988.
农田排水中氮磷监测规范化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对农业面源污染的调查和研究中,氮磷浓度水平的确定至关重要。阐述了农田排水中氮磷样品采集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样品的保存、运输和预处理技术,以及分析方法和实验室质量控制,为农田排水中氮磷监测的规范化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89.
研究结果表明,大豆子R3和R6期去掉不同自次叶、荚,至R6和R6期,存留叶片的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均出现了强的补偿作用.高光效种质的补偿能力、源库平衡能力大于高产品种.去掉不同层次的叶、荚,不但影响本层次的源库单位,而且对另一源库单位也产生强烈的影响.高光效育种,应在选育单叶高光合能力和转化系数的同时,重视叶面积指数和生物产量的选择.  相似文献   
990.
Abstract. Demand for water from catchments dominated by upland peat as a source of drinking water supplies in the UK is likely to increase in the future as demand per capita continues to rise (Thomsen 1990) and/or summer droughts increase in frequency (Arnell 1992). Concern has been expressed in recent years over rising colour levels (related to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DOC) and iron (Fe)) from such catchments (e.g. Kay et al. 1989) causing reduced drinking water quality. One of the major causes of increased DOC concentrations is rewetting following periods of relative drought (Mitchell & McDonald 1992). Experimental rewetting of a naturally drained wetland in Mid‐Wales over four years was found to substantially increase the concentrations of DOC, and Fe in the pore‐water, with peak values of >60 mg dm–3 (Fe) and >300 mg dm–3 (DOC) after rewetting, compared with typical values of <1 mgdm–3 (Fe) and <15 mg dm–3 (DOC) under the drained conditions. Seasonal peak concentrations of Fe and DOC have since remained at these higher levels. Rewetting produced a selective enrichment of the >5000 to <90 000 apparent molecular weight (AMW) material and this fraction was found to yield peak Fe concentrations. Two additional peaks of DOC were also found in the experimental wetland (not present in the control wetland), of >90 000 to <200 000 AMW and >200 000 AMW material. The AMW spectrum of DOC in the experimental wetland changed with season, and the >90 000 to <200 000 AMW fraction could only be seen in spring, representing a transient pool of carbon that is rapidly transformed in or transported from the wetland.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rewetting of peatland following drought (e.g. due to climate change) has the potential to reduce water quality. Moreover, recent interest in restoration (rewetting) of drained peatlands (Wheeler & Shaw 1995) could create an additional source of DOC rich wat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