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63篇 |
免费 | 11篇 |
国内免费 | 18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57篇 |
农学 | 10篇 |
5篇 | |
综合类 | 151篇 |
农作物 | 11篇 |
畜牧兽医 | 16篇 |
园艺 | 6篇 |
植物保护 | 3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2年 | 3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6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8篇 |
2015年 | 13篇 |
2014年 | 15篇 |
2013年 | 4篇 |
2012年 | 17篇 |
2011年 | 10篇 |
2010年 | 14篇 |
2009年 | 15篇 |
2008年 | 26篇 |
2007年 | 20篇 |
2006年 | 14篇 |
2005年 | 16篇 |
2004年 | 9篇 |
2003年 | 5篇 |
2002年 | 13篇 |
2001年 | 9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7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7篇 |
1988年 | 3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有机生产模式下牧草粘虫防治方法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牧草有机生产模式下的粘虫(Mythimna separata Walker)防治,对有机牧草种植区和非有机牧草种植区的5种牧草,通过生物农药BT、农业防治即时刈割利用牧草和化学合成农药溴氰菊酯、辛硫磷处理,进行草地上的粘虫防治试验。结果表明:生物农药BT防效与常规农药校正防效无显著差异,校正防效达到91.67%~98.59%;其次为即时刈割利用牧草,校正防效达到52.78%~81.35%,该法与有机生产理念高度吻合,可作为有机牧草生产中首选的防治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粘虫不同迁飞世代雄蛾对性诱反应的田间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试验对田间两个不同迁飞世代粘虫成虫的性诱反应作了观察,并且同其对糖醋液的趋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迁入代雄蛾对性诱剂反应强烈,迁出代雄蛾对性诱剂基本上不反应。这种现象与迁入迁出世代中雌蛾在生殖滞育上存在显著差别相对应。因此,本文提出粘虫雄蛾存在类似于雌蛾的“生殖滞育”的可能性,并指出雄性“生殖滞育”对了解迁飞机理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黄杨绢野螟的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黄杨绢野螟(Diaphania perspectalis(Walker)是园林中多种黄杨Buxus spp.的食叶害虫,暴发时可吃光叶片,甚至造成大量植株死亡。此虫体色有黑白和全黑二型。一年发生4代(局部个体一年发生1~3代),以幼虫缀合叶片成果越冬,次年春暖后恢复取食,4月下旬越冬代成虫开始出现。第1、2、3代成虫分别于6月上旬、7月下旬、9月上旬开始出现。幼虫6~8龄,有兼性滞育现象,1~3代均有部分个体滞育。与4代幼虫一起越冬。此虫各虫态有多种天敌:幼虫期育出甲腹茧蜂Chelonus sp.、绢野螟长绒茧蜂Dolichogenidea stantoni(Ashmead),蛹期育出广大腿小蜂Brachymeria lasus(Walker),并采到捕食卵粒的纹蓟马Aeolothrips sp.和多种捕食幼虫和成虫的游猎性蜘蛛(种属待查)。保护天敌对控制黄杨绢野螟的为害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5.
椰子织蛾是一种近期入侵我国的危险性有害生物。运用国际植物检疫措施实施标准(ISPM)的有害生物风险分析(PRA)程序,建立椰子织蛾传入风险分析评估模型,采用定性分析和多指标综合评估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福建省分布情况,风险值为3;潜在的经济危害性,风险值为2.0;寄主植物的经济重要性,风险值为3;传播扩散的可能性,风险值为1.78;风险管理难度,风险值为2。椰子织蛾的综合风险性值为2.3,符合高度危险的外来有害生物条件,已在我国海南、广东、广西等地区定殖,对福建省的棕榈科植物威胁很大,建议将其列入福建省补充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加强检疫管理、监测和控制工作,严防其传播和扩散危害。 相似文献
6.
辽宁地区樗蚕的生物学特性及人工饲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樗蚕(Samia cynthia Walker et Felde)是一种珍贵的泌丝及食用昆虫资源。通过室内及野外人工饲育的方法,观察分布在辽宁地区的樗蚕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发现与分布于其它地区的樗蚕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辽宁地区的樗蚕年发生1-2代,喜食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山花椒(Zanthoxylum schinifollum)、枣树(Zizyphus jujube)、黄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等的树叶,幼虫4眠5龄,龄期经过25-37d,饲料种类不同可造成龄期差异;以蛹滞育。人工饲育樗蚕可采用小蚕室内育,大蚕野外育的饲养形式;种茧保护可采用柞蚕(Antheraea pernyi)的种茧越冬保护技术与方法,春季种茧出库后在温度20~23℃、相对湿度75%~85%的条件下暖茧,成虫交配时间超过4h的卵孵化率较高;樗蚕的主要病害有细菌性软化病、白僵病、微粒子病,春、秋季野外饲养的樗蚕易被蚕饰腹寄蝇(Blepharip azebina)寄生危害。樗蚕茧丝的纤度为1.80~3.60dtex,茧层丝胶练减率平均为25%,茧丝中的丝素蛋白约78%。 相似文献
7.
8.
9.
10.
辽宁省水稻二化螟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2~1995年,通过室内外人工饲养及田间调查研究,明确了二化螟在辽宁省每年发生两代,但少数个体仅发生1代;同时明确了二化螟的生活史与害虫的为害盛期,第1代幼虫为害盛期为6月中旬至7月中旬,第2代幼虫为害盛期为8月中旬至收获期;观察了二化螟的若干生活习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