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445篇 |
免费 | 195篇 |
国内免费 | 251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301篇 |
农学 | 376篇 |
基础科学 | 53篇 |
544篇 | |
综合类 | 1346篇 |
农作物 | 209篇 |
水产渔业 | 197篇 |
畜牧兽医 | 475篇 |
园艺 | 150篇 |
植物保护 | 24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3篇 |
2023年 | 37篇 |
2022年 | 57篇 |
2021年 | 84篇 |
2020年 | 79篇 |
2019年 | 107篇 |
2018年 | 77篇 |
2017年 | 133篇 |
2016年 | 128篇 |
2015年 | 137篇 |
2014年 | 166篇 |
2013年 | 184篇 |
2012年 | 263篇 |
2011年 | 282篇 |
2010年 | 227篇 |
2009年 | 249篇 |
2008年 | 218篇 |
2007年 | 221篇 |
2006年 | 193篇 |
2005年 | 134篇 |
2004年 | 109篇 |
2003年 | 96篇 |
2002年 | 77篇 |
2001年 | 61篇 |
2000年 | 73篇 |
1999年 | 74篇 |
1998年 | 41篇 |
1997年 | 44篇 |
1996年 | 45篇 |
1995年 | 44篇 |
1994年 | 47篇 |
1993年 | 35篇 |
1992年 | 28篇 |
1991年 | 26篇 |
1990年 | 21篇 |
1989年 | 17篇 |
1988年 | 19篇 |
1987年 | 9篇 |
1986年 | 10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2篇 |
1978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196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8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102.
103.
蔬菜废弃物沤肥在油菜上应用的产量、品质及氮素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盆栽试验研究和比较了蔬菜废弃物沤肥和化肥对油菜的产量、硝酸盐含量以及氮素效应的影响。试验设计了空白(CK)、不同肥料种类和施氮量梯度的处理,共14个处理。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施用沤肥的处理产量先增加后降低,在施氮量为每盆0.859 g的时候,产量达到最高,施用化肥的处理油菜产量呈直线上升趋势;施用沤肥的处理硝酸盐含量均低于安全浓度,而化肥处理则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硝酸盐含量逐渐上升,并超过安全浓度;相同施氮量的情况下,沤肥在低施氮量时,氮素利用率和有机肥矿化率高于化肥,高施氮量时,化肥高于沤肥;施用沤肥不会引起土壤中的硝态氮含量明显变化,而化肥则有导致土壤硝态氮含量升高的风险。因此,蔬菜废弃物沤肥能够完全替代化肥。 相似文献
104.
小麦秸秆不同部位水浸液对牛筋草的化感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室内生物测定法研究了小麦秸秆的不同部位(根、茎、穗)不同浓度水浸液(6.25,12.5,25,50,100mg?mL-1)对牛筋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小麦秸秆根、茎、穗部水浸液对牛筋草种子的萌发均具有抑制作用,随着浓度的升高,牛筋草发芽率逐渐降低,发芽指数逐渐减少,以最高浓度100mg?mL-1水浸液抑制作用最强,不同部位水浸液处理的牛筋草发芽率依次为对照(84.5%)>根(71.3%)>茎(68.7%)>穗(58.7%),发芽指数依次为对照(18.39)>根(12.82)>茎(6.77)>穗(6.07)。根部水浸液对牛筋草苗高无显著影响,茎、穗部水浸液只有在最高浓度处理下显著抑制其幼苗高度,但是对根部生长均表现出“低促高抑”作用,当根、茎、穗部水浸液浓度为6.25mg?mL-1时,牛筋草根长分别比对照增加17.1%,17.8%及6.6%,而当其浓度为100mg?mL-1时,牛筋草根长分别比对照降低25.6%、31.6%及95.6%。通过拟合剂量-效应曲线得到小麦秸秆根、茎及穗部水浸液对牛筋草根部生长的半数效应浓度EC50值分别为219.182,157.545及41.007mg?mL-1 相似文献
105.
106.
为筛选适用于施氏鲟养殖的优良中草药免疫增强剂,以3种复方中草药为材料,开展其对施氏鲟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影响的比较研究。将1+龄施氏鲟随机分为3个试验组和1个对照组,每组2个平行,每个平行200尾。试验组和对照组按照体质量的2.5%每天分别投喂添加复方中草药的饲料和全价基础饲料,连续饲喂35天。停饲24 h后,采集试验鱼血清、肝、脾、肾等组织,对各组织中补体(C3、C4)含量、溶菌酶含量、一氧化氮(NO)含量、总一氧化氮合酶(TNOS)活性、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活性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3个试验组施氏鲟血清中C3、C4的含量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复方三组C3、C4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复方三组血清中溶菌酶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复方一、二组血清中溶菌酶含量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肝、脾中溶菌酶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变化(P>0.05);复方一、复方三组血清中NO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个试验组脾中NOS的活性较对照组均有上升趋势,但无显著差异(P>0.05);嗜水气单胞菌攻毒试验表明,相较于对照组,3种复方中草药组施氏鲟成活率均升高。因此,自组复方三能有效增强施氏鲟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是一种适用于施氏鲟的优良中草药免疫增强剂。 相似文献
107.
Choosing germplasm based on elite and diverse genetic sources is essential for the genetic improvement of maize (Zea mays L.) hybrids. The objectives of this research were to evaluate the agronomic and economic potential of maize population and
single-cross hybrids and whether significant maternal (ME) and reciprocal effects (RE) reside in elite population hybrids
for seed production purposes. Seven elite maize populations currently under recurrent selection at North Dakota State University
(NDSU) [NDSCD(M-S)C11, NDSAB(MER-FS)C14, BS21(R)C7, BS22(R)C7, LEAMING(S)C4, CGL(S1-S2)C5 and CGSS(S1-S2)C5] were crossed in a diallel mating design to form 42 population hybrids, including their reciprocals. The 42 population
hybrids with eight single-cross hybrids were evaluated at six U.S. North Central locations in 2005. Data collected across
locations indicated that differences across genotypes were significant (P ≤ 0.05) for all traits observed, except for grain yield ear components. General combining ability (GCA) effects were on average
larger than specific combining ability (SCA) effects. ME and RE were not significant for all traits, except for ear height.
The large grain yield differences between macro-environments were reflected in the ranking of genotypes, with BS21(R)C7 × BS22(R)C7
being the top performer in eastern environments and CGSS(S1-S2)C5 × NDSAB(MER-FS)C14 being the top one across western environments
where drought is the major limitation. The increased ethanol production and demand from maize make test weight (and grain
quality), earliness, lodging resistance, and drought tolerance as important as grain yield for maintaining a sustainable maize-ethanol
relationship.
Part of the thesis submitted by McDonald B. Jumbo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a MS degree at North Dakota
State University. 相似文献
108.
本文利用加性-显性与环境互作的遗传模型(ADE模型),分析8个陆地棉亲本及其F1在不同环境下的农艺和纤维品质性状,在估算遗传方差分量、遗传效应的基础上,分析各类性状间的遗传相关性,并预测F1和F2的杂种优势,为棉花杂种优势利用和新品种选育提供了较有价值的信息。研究表明,农艺与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主要受加性、显性和加性与环境互作效应控制。遗传相关分析表明,皮棉产量与纤维品质性状的显性相关系数值较大,利用杂种优势在早期世代可以得到协同改良,纤维品质性状间易实现协同改良。杂种优势分析表明,F1和F2的皮棉产量均具有显著的超亲优势,纤维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9.
硼在植物体内的生理效应及其对几种重要代谢产物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硼是植物必需的重要微量元素之一,在植物体内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硼在植物中属于难移动的元素,加上我国缺硼土壤分布广泛,因此植物中的缺硼现象比较严重。为了更好的了解硼在植物体内详细的代谢规律,本文综述了微量元素硼在植物体内的生理效应及其调控机制,总结了植物的主要缺硼症状及不同硼水平条件下对植物的生理伤害,并着重分析了硼对几种重要代谢产物包括糖类、蛋白质、核酸、激素等的影响,介绍了微量元素硼影响植物的多种生理代谢过程,指出了硼在影响细胞膜稳定性、蛋白质数量、酚类、酶类等的代谢与分布的关系上仍需进一步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10.
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生物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秸秆还田是有效利用秸秆资源的重要途径。土壤微生物在秸秆腐解和营养元素释放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另一方面秸秆本身也会对土壤微生物产生较大的影响。秸秆还田概况入手,从不同的秸秆还田方式、外源添加物、不同的秸秆还田量、耕作制度和转基因秸秆几个方面综述了目前国内外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生物影响的研究报告。目前已有文献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土壤微生物量方面,但并没有形成一致的观点,且缺乏对土壤微生物长期动态和功能群的研究。据此认为应在今后的研究中加强以下几个方面:以更为先进的方法结合多种研究手段揭示秸秆还田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的实际情况;开展关于秸秆分解整个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的动态变化研究;以微生物功能群为单位研究秸秆还田对微生物的影响;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和长期的观察以研究转基因作物秸秆还田后对土壤微生物生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