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篇
农学   16篇
  6篇
综合类   40篇
农作物   27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为研究不同桂花品种芳香物质的组分与质量分数,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 HS-SPME)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GC-MS)技术,对4个品种群8个桂花品种鲜花中的芳香物质进行分析。结果共检测出52种化合物,在四季桂品种群的2个品种和丹桂品种群的2个品种中分别都检测到32种化合物,在银桂品种群的2个品种和金桂品种群的2个品种中分别检测到34种和33种化合物。芳樟醇、芳樟醇氧化物、β-紫罗兰酮、二氢-β-紫罗兰酮、正己醛,以及叶醛等构成桂花香气的主要成分。总之,4个品种群的桂花香气成分及质量分数都存在差异,但同一桂花品种群内桂花的花香成分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72.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提取绿茶和绿茶鲜汁饮料样品中的挥发性成分,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结合气相色谱-嗅觉测量法(GC-Olfactometry)以及挥发性化合物的保留指数(RI),鉴定了绿茶和饮料中的主要风味化合物,并对二者香气组成及相对含量差异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采用GC-MS/GC- Olfactometry/RI法能有效地鉴别和确认绿茶和绿茶鲜汁饮料中香味化合物的类别、香味强度及其对总体香气的贡献;绿茶和绿茶鲜汁饮料的香气成分在组成和含量上存在差异,绿茶中有34种嗅感物质,其中叶醇、2-乙基己醇、苄醇、1-辛醇、芳樟醇、芳樟醇氧化物、苯乙醇、己醛、(E)-2-己烯醛、苯甲醛、苯乙酮等是其主要呈香物质;绿茶鲜汁饮料含有37种嗅感物质,主要呈香物质为芳樟醇、芳樟醇氧化物、苯乙醇、香叶醇、橙花醇、橙花叔醇、(Z)-2-庚烯醛、苯甲醛、苯乙酮等。  相似文献   
73.
利用HS-SPME-GC-MS分离鉴定了紫马铃薯粉末香气物质,并探讨了不同预处理方式和萃取温度对香气分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饱和食盐水、纯水、粉末3种预处理条件中,由固体粉末分析确定的有效香气化合物更接近于真实的紫马铃薯香气组成;在25、40、60、80℃这4种萃取温度中,60℃萃取温度所分析鉴定的香气物质种类和丰度数据最优。因此选取60℃与固体粉末作为最佳萃取温度和预处理方式,并且对此温度下固体粉末香气物质建立指纹图谱,进行不同种类判别。结果发现马铃薯香气主要有壤香、酸香、烤香、焦香、青香、果香、花香这几类香气物质。其中壤香主要成分是1-辛烯-3-醇和正戊醇,占总组成16%;酸香以C-6以下直链酸为主,占30%;烤香以甲硫基丙醛为主,占4%;焦香以2,5-二甲基吡嗪和2-戊基呋喃为主,占9%;青香以己醛和2-壬醛为主,占18%;果香以壬醛为主,占15%;花香以苯甲醛和异戊醛为主,占8%。本文鉴定的紫马铃薯香气物质指纹图谱定性分析结果可以为以紫马铃薯为原料制作的各类食品香气评价和薯类风味调控技术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4.
日光温室不同时段补光对番茄果实品质及挥发性物质影响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为探明日光温室中提高番茄产量和品质的最佳补光时段,以"粉太郎"番茄为试材,从植株定植后第25天到第一穗果完全成熟时进行补光,利用LED灯设置3种补光时段:揭帘前补光5 h(T1)、盖帘后补光5 h(T2)、揭帘前盖帘后分别补光2.5h(T3),以不补光作为对照(CK),研究其对番茄产量、果实品质以及挥发性物质成分和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补光处理可提高番茄平均单株产量、果实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糖酸比、挥发性物质总数量和总质量分数,但会降低有机酸含量,T1处理效果最显著(P<0.05)。4个处理共检测出83种挥发性物质,包括12种酮类、22种醛类、22种醇类、6种酯类、6种烃类和15种其他类物质。各处理挥发性物质总数量和总质量分数由大到小为:T1(68种,3 107.98μg/kg)、T3(65种,2 610.74μg/kg)、T2(63种,2 438.96μg/kg)、CK(59种,2 086.03μg/kg)。每个处理醇类含量最多,烃类含量最低,并且含量最高的物质均是顺-3-己烯-1-醇。3种补光处理均可提高酮类、醛类、醇类和其他类物质含量,但显著降低烃类物质含量(P<0.05),酯类物质含量只在T1处理时有所提高。所有被检测出的挥发性物质包含11种番茄特征香气成分,主要分为花香、果香与青香3种类型,其中青香味物质含量最多。综上,对番茄进行补光尤其是揭帘前补光5 h可有效提高番茄产量、果实品质和风味,是当地日光温室越冬茬番茄栽培的较优补光时段。研究结果可为设施番茄种植的光环境调控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5.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HS-SPME)提取甘肃亚种马鹿背最长肌的挥发性物质,并通过GC-MS联用技术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甘肃马鹿背最长肌挥发性物质主要有15类83种化合物,其中醛类化合物是主体成分,醇、酮、芳香族类化合物含量也相对较高;己醛、1-辛烯-3-醇、2-辛烯-1-醇、邻二甲苯、间二甲苯、对二甲苯、2-戊基呋喃和4,5-二甲基噻唑等挥发性物质对甘肃马鹿的特征风味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6.
为了研究不同绿色樱桃番茄品种果实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及相对含量差异,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了翡翠和绿星2个绿色樱桃番茄品种果实的挥发性物质成分和相对含量.结果表明,翡翠和绿星分别含有58种和62种挥发性物质.翡翠和绿星具有49种相同成分.其中,醇类13种,酮类2种,酯类6种,醛类15种,烃类7种,...  相似文献   
77.
磷脂是肉类特征性风味的重要前体物质。鸡油具有浓郁的脂香和鸡汤香气,磷脂可能对其风味有重要作用。该研究采用去除鸡油组织中的磷脂,以及在鸡油中添加磷脂等处理方法,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和感官评价方法研究经不同处理鸡油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相对含量和风味的变化。结果表明添加了磷脂的鸡油,其特征性风味成分显著增加,特别是(E,E)-2,4-癸二烯醛和1-辛烯-3-酮分别增加了4.5倍和10.4倍;而去除磷脂鸡油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和丰度显著减少;感官评价结果也表明添加磷脂鸡油的风味最浓郁,而去除磷脂鸡油的风味最弱。因此,该研究证明鸡油组织中的磷脂对鸡油的风味具有重要的贡献作用,添加磷脂可显著增加鸡油的香气。该研究结果为浓香鸡油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工艺。  相似文献   
78.
为了探索和拓展不同基因型露兜树属叶片利用价值,以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HS-SPME/GC-MS)法定性定量测定了8种露兜树属叶挥发性风味组分,并进行差异性...  相似文献   
79.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联用技术对橄榄盐坯中的活性风味物质进行了检测和分析,并对萃取条件进行了优化选择。结果表明:采用50/30μm DVB/CAR/PDMS萃取头在50℃恒温条件下萃取40 min效果最好。共检测出64种物质,占总峰面积的87.226%。主要呈香物质是1R-α-蒎烯、β-月桂烯、α-水芹烯、(+)-4-蒈烯、麝香草粉、α-毕澄茄烯、香橙烯、可巴烯、α-菖考烯、α-石竹烯、氧化石竹烯。  相似文献   
80.
Matricaria recutita L.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medicinal plants, included in all over the world pharmacopoeias due to, among others, the relevant health benefits of its sesquiterpenic compounds. This paper aims to study the impact of the agricultural practices of M. recutita L. on the occurrence of sesquiterpenic compounds. To fulfill this objective, a methodology that combines the 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HS-SPME) coupled with one-dimensional gas chromatography-quadrupole mass spectrometry detection (GC-qMS) was implemented. Thirteen populations from different geographic origins, agricultural practices, and harvest times, grown in Santa Catarina and Paraná states, in Brazil, were analyzed. The samples from organic practice showed a tendency to have lower amount of sesquiterpenic compounds than those from the conventional agricultural system. Eleven samples were classified as chemotype B (rich in bisabolol oxide B) and the remaining 2 were classified as chemotype A (rich in bisabolol oxide A). Predominance of chemotype B was observed concerning the agricultural practices (organic or conventional) or geographic origin (Santa Catarina or Paraná). In order to obtain a deeper insight into the sesquiterpenic compounds, comprehensive two-dimensional gas chromatography with 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detection (GC × GC-ToFMS) was also applied, allowing to identify for the first time in chamomile 8 compoun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