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51篇
  免费   85篇
  国内免费   225篇
林业   61篇
农学   192篇
基础科学   24篇
  100篇
综合类   1621篇
农作物   152篇
水产渔业   266篇
畜牧兽医   3572篇
园艺   69篇
植物保护   204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99篇
  2022年   129篇
  2021年   171篇
  2020年   122篇
  2019年   192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103篇
  2016年   114篇
  2015年   147篇
  2014年   312篇
  2013年   370篇
  2012年   517篇
  2011年   471篇
  2010年   388篇
  2009年   373篇
  2008年   373篇
  2007年   308篇
  2006年   319篇
  2005年   279篇
  2004年   181篇
  2003年   155篇
  2002年   116篇
  2001年   119篇
  2000年   104篇
  1999年   99篇
  1998年   78篇
  1997年   67篇
  1996年   52篇
  1995年   81篇
  1994年   55篇
  1993年   54篇
  1992年   66篇
  1991年   61篇
  1990年   43篇
  1989年   41篇
  1988年   11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5年   2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41.
湖南镇水库浮游生物及其影响因子的典范对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6年至2007年间调查了蓝藻(Cyanophyta)暴发水体——湖南镇水库的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变化,研究了其与环境参数之间的关系。调查期间,共鉴定出浮游植物96种(属),浮游动物73种(属)。单位水体浮游植物平均细胞数量变化于0.49×106~16.71×106L-1之间,浮游动物则变化于8~3548L-1之间。春、夏季螺旋鱼腥藻(Anabaena sporoides)水华持续数月,水体表层细胞密度高达2.28×108L-1,进入秋季后其优势逐渐被颤藻属(Oscillatoria)蓝藻取代。典范对应分析显示,浮游植物的季节演替规律与螺旋鱼腥藻数量、总溶解固形物(TDS)和透明度(SD)存在较高的相关性,浮游动物演替主要与溶解在水中的微囊藻(Microcystis)毒素(EMC)、营养盐和螺旋鱼腥藻数量相关。由于高水平营养盐的存在,上行效应无法有效限制蓝藻的发生,水华蓝藻以其数量优势改变了水体理化条件,成为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的潜在因素,而营养盐可能通过主导可食藻类的生长,间接影响浮游动物的动态。将水华蓝藻数量及藻毒素浓度作为环境因子进行多元分析,分别提高了对浮游植物、动物群落的解释15.6%和25.8%,说明水华蓝藻和藻毒素的存在对浮游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具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2.
为了了解江苏连云港周边沿海不同区域海水及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分布情况并研究它们的毒性及耐药性,对连云港周边沿海不同区域海水及海产品中的副溶血性弧菌进行分离,并对检出菌株进行溶血性及耐药性检测.结果显示,菌株的检出率为78%;溶血素阳性率68%;文蛤的浸养感染率和死亡率为20%~30%;副溶血性弧菌对GN,SXT,TE,CAZ,CTX,CRO,CI,DO和NOR较为敏感,耐药率低于10%;对FR和AMP的耐药率在60%以上.说明连云港周边沿海不同区域海水及海产品中均存在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TRH型毒素分布较多,对海水养殖行业及人体健康具有潜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3.
有效防治甜菜夜蛾的Bt毒素种类及其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甜菜夜蛾对不同种类Bt毒素的敏感性存在差异。归纳总结了可有效防治甜菜夜蛾的Bt毒素种类、作用效果,并简述其应用前景,以期为提高Bt毒素对甜菜夜蛾控制力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4.
【目的】探讨杧果细菌性角斑病菌粗毒素的生物活性、理化特性及其在致病过程中的作用,以期为明确该病菌的致病机制及病害防控提供有效依据。【方法】以‘台农一号’杧果叶片为试验材料,利用离体叶片针刮法对其粗毒素生物活性进行了研究,通过测定杧果叶片防御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总糖含量和叶绿素含量的变化分析其对杧果的致病生理机制;同时以不同培养液、培养时间、培养温度及培养液p H为条件,对该菌产毒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在Watanabe培养滤液中得到淡黄色粗毒素,是一类具有热稳定性的非蛋白类物质。毒素对杧果叶片有浸解作用,随着浓度的上升,对杧果叶片的损伤程度不断加重,形成的病斑与病原菌症状一致。生理生化研究发现粗毒素侵染杧果叶片后,能激活杧果体内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氢酶(CAT)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POD、PPO、CAT与PAL分别在接种病菌48、72、36 h后达到顶峰,酶活性分别是965.33、8 456、1 341.13和4.02×104U·g~(-1)·min~(-1),是健康叶片的1.35、2.20、1.08和4.19倍。可溶性蛋白含量、总糖含量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升高,叶绿素含量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不断降低。毒素通过摇瓶震荡培养,优化出病菌的最佳产毒条件是:Watanabe培养液(p H 7~8),24℃培养120 h。【结论】因该粗毒素对杧果叶片产生明显的浸解作用,表明其能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导致杧果叶片组织电解质的渗漏,对叶片细胞膜具有损伤作用,最终导致病害的发生。由此推断,毒素可能属于非寄主专化性毒素(NHST),同时可能是杧果细菌性角斑病菌的致病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145.
为了解黑龙江省奶牛场饲料中霉菌毒素污染的情况,试验采集黑龙江省5个地区共10个奶牛场的饲料原料样本41份(全株玉米青贮9份、玉米压片7份、苜蓿6份、豆粕6份、羊草3份、棉粕2份、麦麸2份、干酒糟及其可溶物2份、湿玉米1份、玉米面1份、喷浆玉米皮1份和玉米胚芽粕1份)、TMR样本30份(泌乳牛TMR 13份、干奶牛TMR 5份、围产前期TMR 4份、围产后期TMR 7份和育成牛TMR 1份)、奶牛精料补充料样本15份(泌乳牛精料补充料7份、干奶牛精料补充料2份、围产期精料补充料3份和育成牛精料补充料3份),采用ELISA方法测定饲料中呕吐毒素(deoxynivalenol, DON)、T-2毒素(T-2 toxin, T-2)、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OTA)、伏马毒素(fumonisin, FUM)、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 ZEN)、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含量,并分别采用R-4.1.1软件中的pheatmap程序包和UpSetR程序包制作饲料霉菌毒素暴露的热图...  相似文献   
146.
147.
猪萎缩性鼻炎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猪萎缩性鼻炎(Porcine atrophic rhinitis,PAR)是猪的一种重要的呼吸系统疾病,是影响猪肉生产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本文介绍了PAR的致病因素,综述了近年来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临床诊断的研究现状,并对PAR的防治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8.
在大肠埃希茵中高效表达的重组A型肉毒毒素保护性抗原,是以包涵体形式存在.溶解后的包涵体溶液经过处理,用镍柱亲和层析法纯化,得到纯度约为90%的融合蛋白.利用纯化的重组抗原BoNTa免疫Balb/c小鼠,获得分泌抗BoNTa特异性的3株杂交瘤细胞株2A2、4F7和2A8,其单抗鉴定均为IgG1亚型,滴度达到1:105.高纯度和活性单抗的获得为毒素检测试剂盒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9.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是由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p)引起的猪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到目前为止,APP已经被分离鉴定出了15种血清型(1~15).15种血清型的APP能产生属于RTX毒素家族的4种Apx毒素,分别为ApxⅠ、ApxⅡ、ApxⅢ和ApxⅣ.ApxⅠ操纵子包含有ApxⅠ C、A、B、D 4个基因;ApxⅠ毒素含有13个富含甘氨酸的重复区.ApxⅡ操纵子仅包括结构基因ApxⅡA和激活基因ApxⅡC,而无分泌基因;ApxⅡ蛋白含有8个甘氨酸的序列重复.ApxⅢ操纵子与ApxⅠ操纵子相同,具有一个完整的操纵子;ApxⅢ在N~末端有3个疏水区,在C末端部分有13个富含甘氨酸的区域.Apx毒素的致病机理为先由没有活性的前体蛋白转变为有活性的ApxA蛋白,再由有活性的ApxA蛋白侵害细胞.  相似文献   
150.
魏氏梭菌病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魏氏梭菌病是由魏氏梭菌引起的,可感染多种动物,以导致犊牛肠毒血症、绵羊羔痢疾、仔猪坏死性肠炎以及兔肠炎等为主要特征的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传染病.该菌通常感染2月龄~10月龄且膘情较好的牛、羊,在其消化道产生大量原毒素,经胰蛋白酶激活变为毒素,从而进入血液,引发的疾病发生非常突然,与家畜"猝死症"有密切联系.病理变化以全身实质器官出血为突出特征,反刍动物以瓣胃、肠管最为明显.目前,已成功研制出浓缩氢氧化铝灭活苗、类毒素疫苗来控制此病.文章综述了近年来针对魏氏梭菌分型,病原、毒素及抗毒素的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