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紫背天葵高通量转录组测序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探讨紫背天葵(Gynura bicolor)花青素等物质合成的遗传基础,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Illumina HiSeq 2500)对其嫩叶进行转录组测序,共获得21 387 624个序列读取片段(reads),将测序数据进行序列组装后,获得33 314个单基因簇(Unigene),其中超过1 kb的7 792个Unigene中共检测到2 387个SSR位点。对所得Unigene进行不同数据库注释,22 048和14 417个Unigene分别在Nr和Swiss Prot数据库有同源比对信息,并发现有29个Unigene与花青素合成相关;Pfam功能注释到13 909个Unigene分为5 198类相关蛋白功能区域,有12个Unigene涉及到花青素合成;GO注释到11 613个Unigene分为细胞组分、分子功能及生物学过程等3大类51个功能组,有24个Unigene与花青素合成有关;COG注释到的6 589个Unigene功能系统分为24类,而KOG注释到的13 498个Unigene功能系统分为25类;以KEGG数据库为参考,将4 466个Unigene定位到108个代谢途径分支,其中有47个Unigene与类黄酮生物合成相关。 相似文献
22.
23.
试验旨在探讨白凤菜的降血糖作用,为临床推广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采用水萃取法制备白凤菜干膏制剂,将试验动物分为不同剂量药物组,连续灌胃5 d,并以二甲双胍为阳性对照药物,在机体糖负荷情况下以尾静脉血糖值、糖耐量曲线下面积为检测指标,研究白凤菜对正常小鼠糖耐量的影响。试验在第5次灌服生药用量(1 g/d)后的30~120 min血糖值迅速下降并在120 min (3.16 mmol/L)低于0基准血糖值(4.00 mmol/L),1~2 g/d生药用量的糖耐量曲线下面积小于二甲双胍组的糖耐量曲线下面积。得出1~2 g/d的白凤菜囗服液连续服用5 d后具有阻止(抑制)胃肠在机体糖负荷情况下对葡萄糖的吸收的作用,其作用优于盐酸二甲双胍。 相似文献
24.
25.
26.
27.
为探明中华圆田螺与具有景观、药用价值的水培花卉白掌和降糖草协同净化水质的效果,为水产养殖水体及景观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在室内模拟富营养化静态水体进行协同净化试验,测定其对总氮、总磷、叶绿素a和悬浊度的去除率,记录植物根长、株高、病虫害、动物体重等指标。结果表明:对总氮的去除率依次为降糖草+田螺组合(49.53%)白掌+田螺组合(41.32%)降糖草(39.21%)白掌(35.86%),且差异极显著(P0.01);降糖草+田螺组合对水体中总磷的去除率最高,为67.53%,极显著(P0.01)高于其他处理。降糖草、白掌在受污水体中长势良好,株高增长率达49.6%以上,生根快,无病虫害,适应性强。 相似文献
28.
白背三七地上部分降血糖作用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在研究白背三七地上部分化学成分的同时,对其药理作用也进行了研究.白背三七鲜样水提物3.3,6.6 mL/kg(相当于生药0.2,0.4 g/kg)及95%乙醇提取物0.75,1.50 mL/kg(相当于生药0.2,0.4 g/kg)对正常小鼠的血糖有显著的降低作用,其中1.50 mL/kg 95%乙醇提取物的降血糖效果优于格列本脲;白背三七乙酸乙酯提取物40 g(生药)/kg,正丁醇提取物4 g(生药)/kg均可明显降低正常小鼠的血糖,且乙酸乙酯提取物40 g(生药)/kg能明显降低四氧嘧啶糖尿病小鼠的血糖;白背三七总生物碱(32,16,8 mg/kg)、总黄酮(8,4,2 mg/kg)及单体化合物IV[3-O-β-D-吡喃葡萄糖(6→1)-α-L-鼠李糖山奈素](8,2 mg/kg)对正常及四氧嘧啶糖尿病模型小鼠血糖水平均有降低作用,该作用对四氧嘧啶糖尿病模型小鼠更为显著,其中对四氧嘧啶糖尿病模型小鼠血糖水平的降低作用从末次给药后0.5 h时即已显现,一直持续到末次给药后6 h,说明这些提取物和单体化合物的降血糖作用不但迅速,而且持久. 相似文献
29.
本试验探讨了红背菜生长过程中的出叶速度、不同时期不同叶位叶重的变化、鲜重和干重增长、叶面积变化、叶片和叶柄的变化、叶片和叶柄的重量比例等。 红背菜出叶速度以8—20片叶长出最快,平均每两天约长1片新叶。最重叶的叶位随着生长而变化,对产量和质量影响较大的是第8—23叶位的叶。叶的鲜重和干重呈直线增加。红背菜扦插后40天左右叶数和叶面积增长较快,叶片的重量约为叶柄的8倍。 相似文献
30.
对野茼蒿(Alternaria sp.)YTH-21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菌的菌丝体生长速度快,致病性强;菌丝体生长最适温度为25℃,产孢及孢子萌发最适宜温度均为30℃,致死温度为50℃、10min;菌丝体生长和产孢适宜pH值范围为5.0~8.0,最适宜于孢子萌发的pH值为7.0;对菌丝体生长及产孢最好的碳源为葡萄糖,但不利于孢子萌发;供试氮源以氯化铵对菌丝体生长及产孢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