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6篇
  免费   77篇
  国内免费   53篇
林业   350篇
农学   24篇
基础科学   7篇
  211篇
综合类   560篇
农作物   5篇
水产渔业   7篇
畜牧兽医   98篇
园艺   24篇
植物保护   150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56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57篇
  2016年   64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79篇
  2013年   69篇
  2012年   117篇
  2011年   131篇
  2010年   73篇
  2009年   86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通过对树根解剖法的综合分析,提出了基于全树龄的坡面土壤侵蚀调查方法。利用该方法,选择河北省涞源县、兴隆县两地作为典型调查点,对河北省环首都山地的坡面土壤侵蚀进行了调查,探讨了树龄分析法在不同地貌部位、不同岩性、不同树种条件下土壤侵蚀研究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利用全树龄分析方法所取得的坡面水土流失数据与RUSLE模型具有一定的可比性,而且基于全树龄的树轮地貌学方法对研究区土壤侵蚀情况的时空变化特征具有更强的指示性和分辨率,实用性更高。  相似文献   
62.
为了解决太行山干旱片麻岩山区极度缺水问题,以河北省太行山片麻岩山区的典型地区阜平县为试验基地,研究了坡向(X1)、坡位(X2)、坡度(X3)、土层厚度(X4)、土壤容重(X5)、土粒密度(X6)、植被覆盖度(X7)、田间持水量(X8)、毛管孔隙度(X9)、土壤质地(X10)等因素与土壤含水率(y)的关系。结果表明:该地土壤含水率极低,仅为3.18%~8.61%;上述因素与土壤含水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45,0.612,-0.078,0.992,-0.924,-0.693,0.974,0.834,0.798,0.918;除与坡度相关不显著外,其他因素均显著或极显著相关;主成分分析筛选出坡向、坡位、土层厚度、土壤容重、植被覆盖度等5个因子对土壤含水率影响最大;直接通径系数绝对值大小排序为土层厚度(0.609)>植被覆盖度(0.224)>土壤容重(-0.185),结合间接通径系数和相关系数来看,土层厚度、植被覆盖度、土壤容重均对土壤含水率有较大影响,其中土层厚度和植被覆盖度为正效应,土壤容重为负效应。  相似文献   
63.
祁连山林区积雪分布规律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祁连山西水林区排露沟流域为代表研究祁连山林区春天积雪分布规律,表明祁连山林区积雪分布与海拔高度关系极大,海拔越高,积雪越多;在较小尺度上,积雪分布与坡向、植被类型、林分郁闭度等因子有关,主要受森林植被影响,森林植被形成积雪小环境.  相似文献   
64.
以大兴安岭地区南瓮河保护区落叶松林(Larix gmelinii)、蒙古栎林(Quercus mongolica Fischer)、落叶松-白桦混交林(Mixture of Larix gmelinii and Betula platyphylla)(阴坡、阳坡)、沟塘草甸等4种典型林分为研究对象,运用气象要素回归法,对春季防火期和秋季防火期内的地表细小死可燃物含水率动态进行测定,构建了不同防火期、不同林型地表死可燃物含水率的预测模型,分析了相应模型的预测误差。结果表明:同林型地表可燃物含水率在春季防火期和秋季防火期差异显著;在秋季防火期,5个典型林型的地表死可燃物含水率预测平均绝对误差为0.167,平均相对误差为0.218,低于春季防火期模型和春季-秋季混合模型;秋季防火期模型对可燃物含水率预测效果最好。气象要素回归法适用于南瓮河保护区典型林型地表死可燃物含水率预测。  相似文献   
65.
西藏色季拉山龙胆属植物种质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玲  罗建 《林业科技》2002,27(6):47-49
详细介绍了色季拉山龙胆属植物的种类、分布、生境以及习性 ,论述了该属植物在本地区的利用现状和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66.
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林兴安落叶松种群世代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景观火干扰历史研究的基础上 ,研究了大兴安岭北部地区原始林兴安落叶松种群的世代结构及其与火干扰、立地条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兴安落叶松种群基于世代数的世代结构类型丰富 ,从 1代型到6代型都有 ,空间分布呈斑块镶嵌状。以 3代型与 4代型为主要类型 ,空间分布集中 ,其它类型的世代结构空间异质性较高。世代数受火干扰频率、火干扰强度及两者的综合影响 ,相对来说以火干扰强度的影响更为显著。低频或高强类的火干扰易造成种群的世代数减少 ;高频或低强类的火干扰易造成世代数增多。世代数还随林型组类型而变化 ,溪旁林组 >赤杨林组 >杜香林组。兴安落叶松种群基于火干扰的世代结构类型也很丰富 ,存在 3大类、6亚类和 12小类 ,空间分布呈斑块镶嵌状。其中以更新优势火前劣势型和火前优势更新劣势型为主要类型 ,空间分布较聚集 ,其它类型的空间异质性较高。这种世代结构也受火干扰频率、火干扰强度及两者的综合影响 ,其中火干扰频率主要对种群的优势世代起着扶持作用 ,而火干扰强度则主要对劣势世代起着制约作用。低频或高强火烧地上 ,世代结构为更新优势火前劣势型 ,中频或中强类火烧地上为更新优势火后劣势型 ,高频或低强火烧地上为火前优势火后劣势型。世代结构还随立地条件而变化。溪旁林组  相似文献   
67.
以1961—2010年疏勒河上游山区气温、降水和径流数据为基础,采用Mann—Kendall和R/S分析法,在年、季节尺度上研究了气温、降水和径流的变化特征,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揭示了径流变化的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近50a来研究区年均气温上升趋势显著且持续性极强。20世纪60—70年代气温偏低,1986年以后快速上升,并在1990年左右发生暖突变。降水量在研究时段内增加趋势明显且持续性较强。20世纪60—70年代降水偏少,80年代开始偏多,90年代偏少,1998年左右发生由少到多的突变。研究区气候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暖干向暖湿转型,受气候变化影响上游地区径流量显著增加,其年际和季节变化特征与降水变化相似。冬季和秋季径流变化主要受地下水影响,而春季和夏季径流变化主要受降水和冰雪融水的控制。  相似文献   
68.
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滴灌灌溉水肥一体化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宁夏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为研究对象,分析在滴灌和沟灌条件下,不同灌溉量与施肥量对葡萄品质和生物特性以及土壤水分入渗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宁夏贺兰山东麓地区的沙土土质种植区滴灌更加有利于葡萄对水分和养分的利用,且灌溉水主要集中在40 cm×40 cm土体内,对于干旱区酿酒葡萄产量与品质,水分影响的程度更大;由于滴灌灌溉更有利于土壤盐分积累在葡萄根层范围内,应注意防止滴灌时的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发生;相对于沟灌条件下,滴灌更有助于葡萄品质与产量的提高;葡萄生育期滴灌灌溉量在4 500 m3/hm2时,产量和品质相对较好;考虑水资源缺乏时,可以选择4 050 m3/hm2.  相似文献   
69.
小兴安岭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DOC化学光谱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小兴安岭地区选取天然沼泽(兴安落叶松沼泽)、排水造林40a的人工林湿地、由湿地开垦40a的农田、湿地垦殖后弃耕地(弃耕40a)4种样地,研究小兴安岭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化学光谱特性。结果表明,在垂直剖面上,排水造林湿地、农田、弃耕地以及天然沼泽的土壤DOC含量均从表层向下逐渐减少,在土壤表层0—10cm,DOC含量关系为:天然沼泽排水造林湿地弃耕地农田(p0.05),在其他深度上,差异不显著(p0.05)。DOC化学光谱特性表现为DOC中芳香族类化合物(SUVA254)、DOC中腐殖质所占比列(C/C)、DOC中腐殖酸与富里酸比例(E4/E6),在垂直剖面上逐渐递增。总体上,DOC化学光谱特性大小关系为:天然沼泽弃耕地排水造林湿地农田。4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SOC的含量均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出现逐渐递减的规律,在垂直剖面上,天然沼泽SOC的含量大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4种类型土壤DOC占SOC的比例(DOC/SOC)在垂直剖面上无明显变化规律。天然沼泽湿地DOC/SOC只在土壤表层大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p0.05)。  相似文献   
70.
Encroachment of Great Plains grasslands by fire-sensitive woody plants is a large-scale, regional process that fragments grassland landscapes. Using prairie grouse (Tympanuchus spp.) of conservation concern, we apply hierarchy theory to demonstrate how regional processes constrain lower-level processes and reduce the success of local management. For example, fire and grazing management may be locally important to conservation, but the application of fire and grazing disturbances rarely cause irreversible fragmentation of grasslands in the Great Plains. These disturbance processes cause short-term alterations in vegetation conditions that can be positive or negative, but from a long-term perspective fire maintains large tracts of continuous rangelands by limiting woody plant encroachment. Conservation efforts for prairie grouse should be focused on landscape processes that contribute to landscape fragmentation, such as increased dominance of trees or conversion to other land uses. In fact, reliance on local management (e.g., maintaining vegetation structure) to alter prairie grouse vital rates is less important to grouse population persistence given contemporary landscape level changes. Changing grass height, litter depth, or increasing the cover of forbs may impact a few remaining prairie-chickens, but it will not create useable space at a scale relevant to the historic conditions that existed before land conversion and fire suppress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