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45篇
  免费   755篇
  国内免费   457篇
林业   2624篇
农学   447篇
基础科学   35篇
  1029篇
综合类   3235篇
农作物   344篇
水产渔业   1354篇
畜牧兽医   922篇
园艺   362篇
植物保护   905篇
  2024年   57篇
  2023年   182篇
  2022年   222篇
  2021年   329篇
  2020年   337篇
  2019年   385篇
  2018年   272篇
  2017年   425篇
  2016年   439篇
  2015年   378篇
  2014年   492篇
  2013年   623篇
  2012年   661篇
  2011年   716篇
  2010年   601篇
  2009年   583篇
  2008年   563篇
  2007年   597篇
  2006年   505篇
  2005年   418篇
  2004年   324篇
  2003年   285篇
  2002年   215篇
  2001年   211篇
  2000年   181篇
  1999年   161篇
  1998年   150篇
  1997年   116篇
  1996年   118篇
  1995年   126篇
  1994年   101篇
  1993年   92篇
  1992年   105篇
  1991年   87篇
  1990年   69篇
  1989年   49篇
  1988年   31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3篇
  1976年   2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地震干扰后恢复群落物种组成与生物量分配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四川王朗自然保护区地震干扰后恢复群落(群落E)大量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收获法研究了群落E草本层的物种组成和生物量分配特征,并与未受干扰的原始林群落(群落F)相比较,结果表明:群落E中科、属、种丰富度、草本层总生物量均显著低于群落F。群落E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草本及灌木物种生物量也均显著低于群落F,并且2种群落生物量均主要分布于地上及草本植物;群落E生物量主要分布于针刺悬钩子(Rubus pungens)、掌裂蟹甲草(Cacalia palmatisec-ta)和宽翅香青(Anaphalis latialata)3个物种,而群落F生物量主要分布于短尾铁线莲(Clematisbrevicaudata)、针刺悬钩子和长果升麻(Souliea vaginata)3个物种。研究表明,土壤是地震干扰后群落恢复速度及生物量大小的主要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992.
保护性耕作对农田杂草群落组成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陇中黄土高原旱地连续7 a保护性耕作定位试验为基础,通过测定株数、盖度、鲜重等指标,计算了农田杂草群落的优势度、物种丰富度、香农威纳指数、辛普森指数、均匀性指数、相似性指数,并分析了不同耕作方式对农田杂草群落组成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传统耕作秸秆覆盖、免耕、免耕秸秆覆盖3种耕作方式下,豌豆、小麦田的藜科杂草发生较为普遍,灰绿藜(Chenopodium glaucum)、藜(Chenopodium album)、地肤(Kochia sco-paria)、猪毛菜(Salsola collin)的综合优势度达43.78,3种耕作方式下杂草群落物种多样性差异不显著(P<0.05).杂草群落之间种相似性系数的变化表明,传统耕作秸秆覆盖、免耕及免耕秸秆覆盖经过多年实施后,农田杂草群落开始逐步向较稳定的传统耕作杂草群落方向演替.  相似文献   
993.
儋州蝗虫生态分布与危害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研究蝗虫的生物学特性,为农业生产中蝗害的有效防治提供基础资料和参考,同时丰富海南生物多样性资料库,笔者调查了儋州各地不同植被类型和作物种植地带蝗虫种类的分布与危害情况。共采集鉴定儋州蝗虫种类41种,分别属于27属,5科。其中,未曾报道的种类有8种,曾有报道但本次未调查到的有8种;统计已有报道的,儋州地区共有蝗虫种类49种,分别属于6个科,32个属。疣蝗Trilophidia annulata(Thunb.)、威廉剑角蝗Acrida willemsei Dirsh、短额负蝗Atractomorpha sinensis I.Bolivar、隆叉小车蝗Oedaleusabruptus(Thunberg)和花胫绿纹蝗Aiolopus tamulus(Fabricius)分布范围比较广,几乎可以分布在各种生境和植被类型,终年可见。成灾蝗虫主要有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Meyen)、异歧蔗蝗Hieroglyphus tonkinensis I.Bolivar和棉蝗Chondracris rosea rosea(De Geer),危害作物有甘蔗、竹子、芒果及沿海防护林等。  相似文献   
994.
广西受干扰罗浮栲林群丛的分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索罗浮栲Castanopsis fabri林的结构和组成的演替动态,采用群落样方法调查了在广西广泛分布的以罗浮栲为主的常绿阔叶林。依据样方数据计算了群丛各植物的重要值,根据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优势种,对广西受干扰的罗浮栲林进行了群丛分类,共有以下6个群丛:即罗浮栲-厚叶鼠刺heacoriacea-杜茎山Maesa japonica-镰叶瘤足蕨Plagiogyria distinctissima群丛、罗浮栲-朱砂根Ardisiacrenata-尖叶楼梯草Elatostemaa cuminata群丛、罗浮栲-长尾粗叶木Lasianthus longicauda-狗脊Woodwardia japonica群丛、罗浮栲-罗伞树Ardisia quinquegona-金狗毛Cibotium barometz群丛、罗浮栲-九节木Psychotriarubra-金狗毛+东方乌毛蕨Blechnum orientale群丛和罗浮栲-杜茎山-狗脊群丛。表4参10  相似文献   
995.
我国龙眼近缘植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龙眼属(Dimocarpus)植物全世界约有20个种,在中国境内仅有4个种,为龙眼栽培种和3个龙眼近缘种。龙眼近缘种植物不仅在龙眼栽培起源,而且在无患子科果树栽培起源研究中有重要地位。文章综述了我国龙眼属近缘种植物的种类、分布现状、分类以及相关的遗传利用研究进展,并探讨了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研究工作方向。  相似文献   
996.
介绍了玉溪绿化柿树蚧虫的发生种类和危害程度,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防治对策。结果表明,玉溪绿化柿树蚧虫主要发生5科7属9种,其中8个种隶属于4科6属,还有1个未知种为未知科未知属;发生较普遍且严重的是日本龟蜡蚧、柿绵蚧、东方盔蚧3种;防治柿树蚧虫必须把好第一道防线、冬季做好预防工作、适时采用化学防治3个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997.
于2010—2012年对北美车前在昆明的繁殖生物学、生态学等进行观察与调查。以此为基础,分析其在昆明市的危害性:北美车前在昆明转变为多年生宿根草本,各器官的形态变化幅度大,花果期长(花期4—10月,果期6—11月),种子平均单粒质量更大,人工试验与野外观察其花粉、种子萌发均正常,显示其通过无性和有性繁殖相结合完全适应了昆明冬季温暖干旱的气候;主要定居于道路两侧的裸地、撂荒地和荒草坡等,常与杂草伴生,而在附近林地中未被发现;在西南林业大学校区、昆明植物研究所及其附近道路边的草坪发现其生长繁茂;建议对其种群进行长期动态监测,适时挖根清除。  相似文献   
998.
借鉴近自然森林管理理念,用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替代南亚热带大面积人工针叶纯林已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森林培育方式.1993年,在位于广西凭祥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伏波试验场营造了马尾松和杉木纯林.为了提高针叶纯林的生产力和维护生态平衡,2007-2008年间,运用近自然森林培育技术,分别在间伐后的马尾松和杉木纯林中套种等量混合的当地优质乡土树种红椎(Castanopsis hystrix)和香梓楠(Michelia gioii苗木,套种密度均为405株/hm2(以下简称“马尾松近自然林”、“杉木近自然林”).选择邻近地块相同林龄、相似立地条件的未经改造的马尾松、杉木人工纯林作为对照(以下简称“未改造纯林”),研究了马尾松和杉木人工针叶纯林近自然改造早期对群落特征和土壤性质的影响,以期为马尾松和杉木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近自然林中马尾松和杉木的密度、胸高断面积均显著低于各自未改造纯林(P<0.05),但其平均胸径均高于各自未改造纯林,其中马尾松达显著差异(P<0.05).(2)近自然林成年树(DBH≥10 cm)的林木株数少于未改造纯林,树种仍以马尾松和杉木占据绝对优势地位,而近自然林小树(5 cm≤DBH<10 cm)和幼树(1 cm≤DBH<5 cm)的物种数、株数均多于未改造纯林,套种的红椎和香梓楠已经成为近自然林中重要值最大的幼树物种,红椎和香梓楠在马尾松近自然林中的生长状况优于杉木近自然林.(3)马尾松近自然林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指数与其未改造纯林均无显著差异;杉木近自然林灌木层的丰富度指数和草本层的Pielou指数显著高于其未改造纯林(P<0.05),其他指数则没有显著差异.(4)马尾松和杉木近自然林的土壤容重、总孔隙度、全磷、全氮、全钾和速效钾与各自未改造纯林没有显著差异,但马尾松近自然林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和pH值显著低于其未改造纯林(P<0.05),杉木近自然林的速效磷含量显著低于其未改造纯林(P<0.05).  相似文献   
999.
利用物种分布模型估计物种的真实和潜在分布区,已成为区域生态学与生物地理学中非常活跃的研究领域。然而,到目前为止,这项技术的理论基础仍然存在不足之处,一些关键的生态过程未能被有效纳入到物种分布模型的理论框架中,从而为解释物种分布模型预测的结果带来了诸多困惑。鉴于此, 总结了物种分布模型的理论基础;系统探讨了物种分布模型与物种分布区的关系;特别指出了物种分布模型研究中存在的理论问题;重点阐述了物种分布模型未来的发展方向。研究认为,物种分布模型与生态位理论、源-库理论、种群动态理论、集合种群理论、进化理论等具有重要的联系;正确理解物种分布模型的预测结果与物种分布区的关系,有赖于对影响物种分布的3个主要因素(环境条件、物种相互作用与物种迁移能力)做出定量的分离;目前物种分布模型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未能将物种的相互作用和物种的迁移能力有效纳入到模型的构建过程中;未来物种分布模型的发展应该加强模型背后理论框架的研究,并进一步加强整合物种相互作用过程、种群动态过程、迁移过程和物种进化过程等内容。研究还认为,从更高的理论层次模拟功能群和群落结构将是未来物种分布模型的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00.
红松阔叶林4种凋落物分解速率及其营养动态1)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2—2013年在吉林蛟河天然红松阔叶林中,应用凋落物降解袋法研究了红松( Pinus koraiensis)、蒙古栎( Quercus mongolica)、紫椴( Tilia amurensis)和色木槭( Acer mono)4个主要优势乔木树种的凋落物分解速率及其营养动态。研究结果表明:4个试验树种的凋落物失质量率均随时间进程增大,但是和时间不成线性关系。在整个分解进程中,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开始明显升高,中后期开始分解速率逐渐平稳;阔叶凋落物分解速率高于针叶分解速率。通过模型模拟,4个树种的分解系数k值依次为红松(0.53±1.03)、蒙古栎(0.77±1.27)、紫椴(1.60±0.52)、色木槭(1.50±1.81),林中主要凋落物95%分解时间约为5~7 a。分解进程中,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质量分数呈动态变化,4个树种的N和P均表现出富集现象,N在短期富集后强烈释放;C和K表现为净释放;w( C)/w ( N)持续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