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53篇
  免费   176篇
  国内免费   1519篇
林业   117篇
农学   869篇
基础科学   201篇
  1504篇
综合类   1650篇
农作物   995篇
水产渔业   7篇
畜牧兽医   78篇
园艺   93篇
植物保护   234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96篇
  2022年   133篇
  2021年   160篇
  2020年   172篇
  2019年   171篇
  2018年   217篇
  2017年   240篇
  2016年   318篇
  2015年   266篇
  2014年   292篇
  2013年   402篇
  2012年   314篇
  2011年   337篇
  2010年   287篇
  2009年   318篇
  2008年   254篇
  2007年   264篇
  2006年   266篇
  2005年   185篇
  2004年   153篇
  2003年   125篇
  2002年   78篇
  2001年   70篇
  2000年   74篇
  1999年   68篇
  1998年   64篇
  1997年   52篇
  1996年   59篇
  1995年   52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36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内蒙古玉米机械粒收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13~2017年在内蒙古开展9组机械粒收品种筛选与技术集成示范,共获得97个品种/组合139个品次样本数据。收获时采取机械粒收测产方式对其中6组试验进行产量和收获质量测试,结果表明,收获时子粒破碎率均值为9.89%,产量总损失率均值为5.77%,高于国标(GBT-21961—2008)规定≤5%的要求。子粒含水率均值为26.78%,含水率与破碎率、杂质率呈显著正相关。按子粒含水率和单产水平2个指标采用双向平均法作图进行品种分类,对97个供试品种/组合进行初步筛选,吉单66等15个品种表现出子粒含水率低、单产水平高的特点,适合机械粒收。  相似文献   
82.
植物油脂不仅是人类可食用油的主要来源,也是人类生产生活中重要的可再生原料.本文概述了植物油脂的生物合成途径,从母体效应、QTL、GWAS等多个方面总结了油料作物油脂合成的遗传学研究进展,同时探讨了已知的油脂合成调控相关基因的功能.本文综述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为深入了解油料作物油脂合成调控网络提供了参考,也为油料作物的分...  相似文献   
83.
雨养和灌溉条件下施氮量对小麦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给冀东地区小麦高产栽培提供技术参考,以高蛋白质品种京冬8号和低蛋白质品种宝麦38为材料,设置0、120、240和360kg·hm-2三个施氮水平,研究了在灌溉和雨养条件下氮素营养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适量施氮提高了小麦干物质积累量、结实小穗数和穗粒数,促进了叶片、茎和鞘的花前贮存干物质在花后向籽粒中的转移,但过量施氮则抑制灌溉条件下营养器官花前贮存干物质在花后向籽粒的转移。施氮量对千粒重的影响因基因型和土壤水分状况不同而差异。随施氮量的增加,在雨养和灌溉条件下京冬8号千粒重分别呈降低和增加趋势,宝麦38千粒重均呈下降趋势。适当施氮可促进分蘖和分蘖成穗。与雨养栽培相比,灌溉可促进小麦干物质积累,增加穗数和延长灌浆时间,提高籽粒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两品种的氮肥生产效率和氮肥农学效率均降低。宝麦38和京冬8号籽粒产量达到最高的施氮量在雨养条件下均为120kg·hm-2,在灌溉条件下分别为120和240kg·hm-2。从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综合来看,宝麦38的适宜施氮量为120kg·hm-2,京冬8号的适宜施氮量为120~240kg·hm-2。  相似文献   
84.
花后水分亏缺对冬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给小麦高产和生育后期抗旱栽培提供理论依据,盆栽试验条件下,选用旱地小麦品种长武134、长旱58和水地小麦品种西农9871作为试验材料,研究了花后水分亏缺对不同生态型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花后水分亏缺对小麦灌浆期旗叶光合速率(Pn)和荧光参数(Fv/Fo和Fv/Fm)、籽粒产量、收获指数及水分利用效率均有明显影响.与对照相比,中度水分亏缺下两个旱地小麦品种Pn除花后24 d外变化均不明显,Fv/Fo和Fv/Fm有升高趋势,产量和收获指数变化也不显著,水分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在重度水分亏缺下,Pn、Fv/Fo、Fv/Fm、产量和收获指数均降低,水分利用效率长武134依然高于对照,而长旱58明显降低.水地小麦西农9871的Pn、Fv/Fo、Fv/Fm随水分亏缺程度的加重呈下降趋势,产量和收获指数与旱地小麦变化相似,水分利用效率处理间差异较小.说明旱地小麦受花后水分亏缺的不利影响小于水地小麦,表现出较高的水分利用能力.  相似文献   
85.
为了解越冬期测墒补灌对冬小麦光合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于2013-2014年小麦生长季,选用高产冬小麦品种济麦22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依据0~40 cm土层进行测墒补灌。设置5个试验处理,即全生育期不灌水(W0)、越冬期不灌水(W1)、越冬期补灌至土壤相对含水量70%(W2),越冬期补灌至土壤相对含水量75%(W3)及越冬期+拔节期+开花期各灌溉60 mm(W4),其中W1、W2和W3处理在越冬期补灌基础上于拔节期和开花期分别补灌至土壤相对含水量的65%和70%,对不同水分条件下冬小麦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干物质积累、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小麦各生育期总灌水量为W4>W3>W2>W1>W0。在灌浆中期,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均表现为W4>W2、W3>W1>W0,拔节期、开花期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表现为W4>W2>W3>W1>W0;W2处理开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对籽粒的贡献率与W4处理无显著差异,均显著高于W0、W1和W3处理;各处理籽粒产量表现为W4>W2、W3>W1>W0;水分利用效率表现为W2>W1、W3>W4>W0。依据0~40 cm土层进行测墒补灌,小麦越冬期土壤目标相对含水量达70%的W2处理的补灌水量低于W3和W4处理,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优,分别为8 864. 46 kg·hm-2和22.14 kg·hm-2·mm-1,是高产节水的最佳灌溉处理。  相似文献   
86.
不同灌水次数和施氮量对冬小麦群体动态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明确灌水次数和施氮量对高产冬小麦群体动态和产量的影响,分别于2006-2007、2007-2008年度在保定市和藁城市用当地冬小麦推广品种河农822和石新616研究了不同灌水次数(在保证底墒基础上全生育期灌0、1、2和3水,分别用W0、W1、W2和W3表示)和施氮量(0、112.5和225 kg/ha,分别用N0、N1和N2表示)对小麦群体动态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06-2007年度灌水次数和施氮量对小麦总茎(穗)数的影响较显著.W1、W2和W3的成穗数显著高于W0,W1、W2、W3之间差异不显著.3个施氮水平间各生育时期的总茎数均差异显著,且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大.大部分生育时期不同灌水次数的LAI差异不显著,而不同施氮量的LAI差异显著,N2的LAI显著高于N1和N0.灌水次数对穗数和千粒重影响显著,施氮量对穗数和穗粒数影响显著,以致灌水次数和施氮量对小麦产量的主效应均达到显著标准.4种灌水水平的产量以W3最高,W0最低;3个施氮量中N1产量最高,N0最低.灌水次数和施氮量对小麦产量和各产量构成因素的交互作用显著,W0和W1条件下产量随施氮量增加而提高,而W2和W3条件下N1产量最高,且与N0差异显著.2007-2008年度试验中,灌水次数和施氮量对各生育时期的总茎数、LAI和产量的影响均不显著.根据本研究结果可知,在河北平原地区常年降水(小麦全生育期100 mm左右)和中等肥力条件下全生育期灌溉3次,施氮量为N 112.5~225 kg/ha以及丰水降雨年份和较高肥力条件下全生育期灌溉1或2次,相应地施氮225或112.5 kg/ha,可以分别取得较理想的产量.  相似文献   
87.
为明确春季调控措施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和籽粒产量的影响,以冬小麦品种石新828为材料进行田间试验,4个处理分别为:起身期追全部氮肥(除基肥外,下同)并叶面喷多效唑(N1);起身期追2/3氮肥并喷多效唑+拔节期追1/3氮肥(N2);起身期追1/3氮肥+拔节期追2/3氮肥(N3);拔节期追全部氮肥(N4)。生育期间测定群体和个体生育特性,成熟期调查产量性状。结果表明,N1和N2处理小麦拔节期的总茎数、叶面积指数(LAI)和干物质积累量均显著高于N4和N3处理。孕穗期N4和N3处理小麦的总茎数、LAI和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N1和N2处理。开花到成熟期各处理的总茎数、LAI和干物质积累量差异均不显著。孕穗期前,不同处理的株高差异不显著,孕穗期后,N4处理的株高最高,且显著高于N1处理。各处理基部节间直径和中上部节间长的差异不显著,N4处理基部第一节间长度显著大于其他处理。随追氮时期前移或前期施氮量增多,不孕小穗数减少,结实小穗和穗粒数增加,N1比N4处理不孕小穗数显著减少,结实小穗和穗粒数显著增多。N1处理小麦成熟期的千粒重最高,且显著高于N4处理。N1处理的籽粒产量最高,且显著高于N3和N4处理。起身期追氮配合多效唑调控,可以获得比拔节期追氮更高的穗粒数和千粒重,从而获得更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88.
为明确施氮量对酿酒小麦原粮品质和酿酒品质的影响,以绵麦902和中科紫糯麦168(糯性)两个小麦品种为材料,设置6个施氮量(0、45、90、135、180、225 kg·hm-2),对小麦产量、原粮品质和酿酒品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两供试小麦品种的产量和有效穗数无显著差异;随施氮量增加,两品种的有效穗数、穗粒数及产量增加,均在施氮225 kg·hm-2达最大值。(2)随施氮量增加,两个小麦品种的籽粒蛋白质、脂肪和灰分含量增加,均在135 kg·hm-2处理下较高;淀粉含量和粉质率降低,绵麦902直链淀粉含量和直支比均以180 kg·hm-2处理最高,分别为22.6%和0.641,支链淀粉含量以45 kg·hm-2处理最高,为 42.6%;中科紫糯麦168直链淀粉含量和直支比均以45 kg·hm-2处理最高,分别为3.9% 和0.058,支链淀粉含量以90 kg·hm-2处理最高,为69.3%。(3)与中科紫糯麦168相比,绵麦902出酒率较高,总酸、总酯含量较低,增施氮肥显著降低总酸含量,显著增加总酯含量;施氮90~135 kg·hm-2范围内两品种出酒率较高,总酸和总酯含量较协调;(4)相关分析表明,出酒率与直链淀粉含量和粉质率呈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与脂肪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总酸含量与总淀粉、支链淀粉和脂肪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粉质率呈显著负相关;总酯含量与灰分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本研究认为,绵麦902和中科紫糯麦168酿酒品质各具优势,绵麦902出酒率高,中科紫糯麦168具有更好的产酯特性;在90 ~135 kg·hm-2施氮范围内,两品种蛋白质含量较适宜,总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较高,灰分含量高,脂肪含量适宜,出酒率和总酸含量也较高,是川西平原酿酒小麦较佳施氮量范围。  相似文献   
89.
吉林省杂粮作物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中校 《杂粮作物》2004,24(6):368-369
概述了吉林省杂粮作物生产现状、产业发展优势以及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依据生产实际提出了吉林省发展杂粮作物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90.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nicle structure and oat grain quality characteristics was examined in a winter oat (Avena sativa) experiment, cv. Gerald, fertilized with 80 and 200 kg/ha N. Spikelets on each whorl were counted and separated into primary, secondary, and tertiary grains, which were counted and weighed, and the kernels extracted manually and weighed. Tiller and whorl rank had relatively small effects on weight per grain and kernel content. Nitrogen application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weight per primary and secondary grain on the main stem and T1, the first tiller, while spikelet and grain numbers increased only on T1. However, weight per grain and kernel contents in all whorls on both the main stem and T1 were not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nitrogen. Although kernel contents wer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nitrogen application on some occasions, increases and decreases were less than 2.5%. Across the whole plant, numbers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grains increased at the higher nitrogen application, but weight per primary grain and kernel contents were unaffected. However, weight per secondary grain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t the higher nitrogen application, thus improving uniformity of grain size which is of value to mill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