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60篇
  免费   123篇
  国内免费   220篇
林业   553篇
农学   247篇
基础科学   130篇
  164篇
综合类   787篇
农作物   202篇
水产渔业   28篇
畜牧兽医   195篇
园艺   37篇
植物保护   60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73篇
  2021年   79篇
  2020年   82篇
  2019年   84篇
  2018年   77篇
  2017年   129篇
  2016年   99篇
  2015年   109篇
  2014年   121篇
  2013年   122篇
  2012年   174篇
  2011年   163篇
  2010年   118篇
  2009年   135篇
  2008年   82篇
  2007年   121篇
  2006年   77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51.
抗倒是小麦高产育种的主要目标,抗倒鉴定是育种的必要环节。目前我国对抗倒力矩和茎秆弹性等指标缺少简便、准确的测量仪器,小麦品种抗倒性鉴定基本处在以株高等直观指标为主的水平。利用最新设计的小麦抗倒电子测量仪测出的基部茎段最大抗折力矩和临界弯曲角,结合株高、重心高和茎秆重力等重要指标,采用临界分析法计算小麦最大风载荷力,以此为抗倒指数,以区域试验对照品种作对照,以10%差异作为分级标准,将抗倒指数划分为5个等级,根据抗倒级别判定抗倒性大小。分析并提出了主茎与分蘖按1:2取样,密度为600万穗/hm^2,在子粒形成期测量,初步构建了小麦茎秆抗倒性能评价体系。用该体系评价小麦茎秆抗倒性能具有相对全面、准确、客观和明了的优点,对抗倒伏研究和高产育种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52.
目的】研究我国小麦主产区部分小麦品种中矮秆基因的分布,为发掘具产量潜力且利用较少的矮秆基因提供种子依据。【方法】利用5个矮秆基因分子标记,对我国小麦主产区117份小麦种质进行检测。【结果】117份种质材料中,矮秆基因分布频率依次为Rht8(68份,58.1%)>Rht-B1b(56份,47.9%)>Rht-D1b(46份,39.3%)> Rht9(18份,15.4%)> Rht13(14份,12.0%)。部分种质中同时携带2个矮秆基因的组合占到37.8%;同时携带3个及以上基因的组合占到21.4%,其中以同时携带Rht-B1bRht-D1bRht8基因种质最多,占到12.8%。5种矮秆基因均不携带的种质有15份,占到12.8%。【结论】鉴定出14份携带Rht13矮秆基因的新种质。  相似文献   
253.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 is an effective and important technique in monitoring crop and other agricultural targets because its quality does not depend on weather conditions. SAR is sensitive to the geometrical structures and dielectric properties of the targets and has a certain penetration ability to some agricultural targets. The capabilities of SAR for agriculture applications can be organized into three main categories: crop identification and crop planting area statistics, crop and cropland parameter extraction, and crop yield estimation. According to the above concepts,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analyses the recent progresses, existing problems and future directions in SAR agricultural remote sensing.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emarkable progresses in SAR remote sensing systems, the available SAR data sources have been greatly enriched. The accuracies of the crop classification and parameter extraction by SAR data have been improved progressively. But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has put forwarde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SAR remote sensing. For instance, the spatial resolution and revisiting cycle of the SAR sensors, the accuracy of crop classification, the whole phenological period monitoring of crop growth status, the soil moisture inversion under the condition of high vegetation coverage, the integrations of SAR remote sensing retrieval information with hydrological models and/or crop growth models, and so on, still need to be improved. In the future, the joint use of optical and SAR remote sensing data, the application of multi-band multi-dimensional SAR, the precise and high efficient modeling of electromagnetic scattering and parameter extraction of crop and farmland composite scene, the development of light and small SAR systems like those onboard unmanned aerial vehicle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will be active research areas in agriculture remote sensing. This paper concludes that SAR remote sensing has great potential and will play a more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various fields of agricultural remote sensing.  相似文献   
254.
玉米是我国农业生产中的一种重要粮食作物,它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直接 供给人们食用,还可以进行生产加工,满足人们更多生活需求。另外玉米还可以用作饲料,用于 工业生产当中。但是在玉米的种植过程中,常常会遭受病虫的侵害,影响了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对此在玉米种植的过程中对玉米进行管理就显得十分关键,进行有效的管理有利于提高玉米的 产量,保证其质量,从而发挥它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55.
唐彦 《防护林科技》2019,(3):23-24,40
在辽西干旱地区选择30年生的油松人工林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高强度的林下抚育,10年后再进行林下高强度抚育1次,后经过12年的天然更新后调查林间的层次结构以及树木的树高结构、胸径结构分布。结果表明,高强度的抚育可以促使油松林更好地更新,使林间层次明显,形成主林层、演替层、更新层,其中演替层的油松树木在数量、结构上均符合生产实际的需求;整个林分的树高、胸径结构均出现多个高峰,林分结构更加稳定。  相似文献   
256.
为了筛选我国北方地区彩叶树种银杏生长中较好的施肥配方,开展了氮磷钾3因素3水平的施肥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氮磷钾不同配比处理对银杏树高、地径、叶片生长等生长因子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其中纯N 4.6 g·株-1、纯P 6.4 g·株-1、纯K 1.1 g·株-1的处理组合对苗高以及单株叶质量增加效果最好,纯N 9.2 g·株-1、纯P 3.2 g·株-1、纯K 1.1 g·株-1的处理组合对地径以及单叶质量的增加效果最明显。  相似文献   
257.
文章以渤丰3号杨、中辽1号杨、中绥12、辽宁杨为供试材料,采用常规喷灌育苗和滴灌覆膜育苗两种硬枝扦插方式,以常规喷灌扦插为对照,调查不同时期两种扦插方式下的杨树苗的苗高值和地径值。通过9月1日调查试验数据比较分析得知:4个不同无性系滴灌覆膜在苗高上与对照相比平均增长27%,在地径上与对照相比平均增长11.1%。  相似文献   
258.
针对秸秆全量还田对收割留茬的要求,分析大型全喂入联合收割机改制二层割刀的可行性,设计了一种基于地轮仿形的收割机二层割刀。该套装置采用地轮仿形,实现了留茬高度一致,控制留茬高度低于25 cm。该结构实现了秸秆全量还田的要求,降低了收割机脱粒分离负荷,减少了一遍秸秆粉碎作业程序,在提高作业效率和质量的同时,合理降低了农机作业成本。  相似文献   
259.
喷施叶面肥是提高苜蓿产草量和品质的有效措施之一。为探明不同叶面肥成分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生长、产草量和品质的影响,并筛选紫花苜蓿优质高产的叶面施肥方案,本试验以生长第2年的‘东农1号’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Dongnong No.1’)为材料,在春季返青期一次性土壤施肥基础上,于刈割前20天分别喷施苜蓿专用叶面肥(自主研制,专利申请号:201810124670.2)、0.3%尿素、0.5%磷酸二氢钾、0.3%尿素+0.5%磷酸二氢钾、0.3%尿素+0.1%硫酸亚铁+0.05%钼酸铵、0.5%磷酸二氢钾+0.1%硫酸亚铁+0.05%钼酸铵,0.3%尿素+0.5%磷酸二氢钾+0.1%硫酸亚铁+0.05%钼酸铵这7种叶面肥(分别简称叶面肥A,B,C,D,E,F,G),以喷施清水为对照,每年刈割3茬,观测不同叶面肥对‘东农1号’紫花苜蓿高度、茎叶比、产草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并进行经济效益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喷施叶面肥均可显著提高紫花苜蓿垂直高度、产草量和粗蛋白含量;其中叶面肥G处理下,全年总干草产量达14 595.81 kg·hm-2,比对照提高17.70%;平均粗蛋白含量为25.43%,比对照提高3.12%。叶面肥A处理纯增经济效益和产投比分别达2 414.57元·hm-2和2.63,是叶面肥G处理的2.65倍和8.77倍。经过综合比较分析,在寒地黑土农区喷施紫花苜蓿专用叶面肥(A处理)相对投入较少,产出较多,综合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260.
为丰富桂东地区速生树种多样性以及为生态敏感地区桉树改造提供新的树种,2017年5月在桂东地区试种黑木相思17号无性系20hm^2,分别在造林后第8个月和14个月调查试验林不同海拔、坡向、坡位的林分生长情况,试验结果表明:黑木相思17号无性系在桂东地区造林成活率85%以上,造林后第8个月成活率、地径和树高分别为92%,3.1cm和2.3m,造林第14个月地径、胸径和树高分别为7.4cm,5.8cm和5.0m;黑木相思造林后8-14个月,上坡生长表现优于下坡,海拔200m生长表现优于海拔320m。说明黑木相思17号无性系适合在桂东地区生长,避开谷底和山脚等光照不足地块、及时抚育是黑木相思在桂东地区造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