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7篇
农学   8篇
基础科学   1篇
  7篇
综合类   72篇
农作物   6篇
畜牧兽医   7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黎开强  吴卫 《湖北农业科学》2016,(16):4224-4229
采用根尖压片法确定川产贝母的染色体数目,并分析其染色体核型,以探讨其进化趋势和系统演化关系。结果表明,川产7种、2变种共10个居群贝母属(Fritillaria L.)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4条,核型公式如下:川贝母(Fritillaria cirrhosa D.DON)2n=24=2m+2sm+10st+10t;梭砂贝母(F.delavayi Franch.)2n=24=2m+2sm+10st+10t(SAT);暗紫贝母(折多山居群,F.unibracteata HsiaoK.C.Hsia)2n=24=4m+6st+14t(SAT);暗紫贝母(茂县居群)2n=24=2m+2sm+10st+10t(SAT);瓦布贝母(Fritillaria wabunesis S.Y.TangS.C.Yueh)2n=24=2m+2sm+8st+12t(SAT);甘肃贝母(F.przewalskii Maxim.Batal.)2n=24=2m+2sm+6st+14t(SAT);湖北贝母(F.hupehesis HsiaoK.C.Hsia)2n=24=2m+2sm+12st+8t(SAT);康定贝母(F.cirrhosa D.DON var.ecirrhosa Franch.)2n=24=4m+12st+8t(2SAT);长腺贝母(F.unibracteata HsiaoK.C.Hsia var.longinectarea S.Y.TangS.C.Yueh)2n=24=4m+8st+12t(SAT);短丝贝母(F.dajinensis S.C.Chen)2n=24=4m+6st+14t。其中6种(变种)染色体核型为首次报道。通过染色体核型分析,认为该属染色体核型向对称性减弱的方向发展,推测系统演化上该地理分布的贝母属植物比较原始。  相似文献   
22.
太白贝母资源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调查太白贝母资源分布、生态环境及蕴藏量情况,为太白贝母种质资源保护及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资料查询、样方调查、产地走访调查等方法。[结果]太白贝母的野生资源极少,蕴藏量仅为920.7 kg;栽培太白贝母主产陕西省和重庆市,面积约26.7 hm2,处于种源扩繁阶段。[结论]应采取措施保护野生太白贝母资源,以保证太白贝母种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23.
建立了QuEChERS-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UPLC-MS/MS) 同时测定浙贝母鲜样和干样中吡虫啉、啶菌齅唑、氟唑菌酰胺、嘧菌环胺、吡唑醚菌酯和阿维菌素共6种农药残留量的方法。样品用V(乙腈) : V(水) = 4 : 1混合溶液提取,经C18 50 mg + PSA 50 mg + MgSO4 150 mg净化,采用UPLC-MS/MS电喷雾离子化正离子扫描和多反应监测模式 (MRM) 测定,基质匹配标准溶液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在0.001~0.2 mg/L 范围内,6种农药的质量浓度与相应的峰面积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大于0.994。6种农药在浙贝母鲜样中的定量限 (LOQ) 为0.01 mg/kg,检出限 (LOD) 为2×10–5~3×10–4 mg/kg,在干样中的LOQ 为0.05 mg/kg,LOD 为1×10–4~1×10–3 mg/kg。在0.01、0.5 和 2 mg/kg 添加水平下,6种农药在浙贝母鲜样中的平均回收率均在80%~109%之间,相对标准偏差 (RSD) 在0.95%~13%之间 (n = 5);在0.05、0.5 和 2 mg/kg 添加水平下,6种农药在浙贝母干样中的平均回收率均在77%~101%之间,RSD在0.89%~7.5%之间 (n = 5)。经实际样品检测验证,该方法快速、简便、可靠、高效,适用于同时检测浙贝母中吡虫啉、啶菌齅唑、氟唑菌酰胺、嘧菌环胺、吡唑醚菌酯和阿维菌素等农药的残留。  相似文献   
24.
新疆贝母属8种药用植物地上部位叶的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新疆贝母属药用贝母主要药用成分在叶片中的分布及含量差异.[方法]采用植物解剖学和组织化学方法对新疆贝母属8种药用贝母叶片中生物碱及皂苷成分的分布进行观察研究.[结果]生物碱主要存在于新疆贝母属8种药用贝母叶片的叶肉细胞上,其总生物碱含量从高到低的顺序为伊犁贝母>新疆贝母≈裕民贝母≥托里贝母>黄花贝母≈大白花贝母≈滩贝母>小花贝母;皂苷主要存在于新疆贝母属8种药用贝母叶片的叶肉细胞上,其总皂苷含量从高到低的顺序为大白花贝母>托里贝母≈黄花贝母≥新疆贝母>滩贝母≥伊犁贝母>裕民贝母≥小花贝母,且在种间随着总生物碱含量的增加而总皂苷含量相应减小.[结论]活性成分含量与叶肉细胞占叶片横切面的百分比有一定联系,在选择药用品种时要充分考虑这一因素,同时研究结果也可为合理采收及扩大新药源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5.
平贝母采收作业是林区贝母种植的关键一环,对平贝母的成色与药用价值产生重要影响。现有的采收设备存在作业效率低、环境适应性差等问题。挖掘铲作为平贝母收获机的核心部件,尚存在结构设计单一化,研究思路半经验化等问题直接影响采收作业的质量。为研发能够满足行业需求的平贝母采收设备,结合现有种植条件及技术发展,对国内外根茎类作物收获机进行整体分析,提出研发可兼收其他作物的小型自走式联合收获机这一思路;对平贝母收获机及挖掘铲的发展情况进行深入剖析,提出平贝母收获机的发展方向为高效化、采收过程专业化、采收作物兼容化,平贝母挖掘铲的发展方向为研究思路科学化、研发手段专业化、运行性能稳定化,以期推动贝母产业全程机械化进程。  相似文献   
26.
采用生物测定的方法,研究了伊贝母(Fritillaria pallidiflora Schvek)鳞茎、地上茎和叶片水浸提液的自毒作用.结果表明,伊贝母各部位浸提液对种子萌发及早期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随浓度升高而增强,同浓度条件下各部位浸提液总体表现为叶片浸提液抑制作用最强,其次是地上茎浸提液,鳞茎浸提液的作用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27.
不同栽培方式对马尔康地区暗紫贝母生长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马尔康地区暗紫贝母的栽培提供依据,笔者研究了除草、施肥和整地、种植密度以及覆盖土厚度对暗紫贝母生长高度和存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覆盖土的厚度对暗紫贝母的生长和存活率无显著影响,而整地和种植密度对其影响显著,除草和施肥在一定的时间段影响暗紫贝母生长和存活率。综合来看,贝母的栽培需要较低的种植密度(60000株/hm2),在播种后第1个月,不适宜施肥和除草;第2个月适当的施肥有利于贝母的生长;到第3个月,除草和施肥对其生长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8.
以平贝母为供试材料,研究了组培平贝母培养过程中不同发育时期培养体的淀粉酶同工酶及其活力的变化,可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贝母器官发生机理和以后的分子研究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在发育过程中各培养体的淀粉酶同工酶在Rf=0.167处产生了平贝母α-淀粉酶的特征性酶带,在Rf=0.250时,4个时期都有浅蓝色的R-淀粉酶的表达;而β-淀粉酶酶带在小鳞茎膨大阶段进行表达,而在其他3个时期没有该酶的表达。在淀粉酶活力方面,培养体内总淀粉酶活力整体呈下降-上升-下降的趋势,不同发育时期的α-淀粉酶变化趋势与总淀粉酶变化趋势相似,其活力始终高于β-淀粉酶,推测α-淀粉酶在组培平贝母不同发育时期培养体的淀粉代谢中作用比较重要。  相似文献   
29.
为了探索甘肃贝母(Fritillaria przewalskii Maxim.)内生真菌的应用价值,以甘肃贝母为材料,研究其内生真菌生物碱类代谢产物的多样性及抑菌活性。利用生物碱沉淀反应和薄层色谱技术(thinlayer chromatograph TLC)检测生物碱类成分,依据平板打孔法测定其抑菌活性,结合形态特征和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序列鉴定菌株。从甘肃贝母的健康鳞茎中分离得到13株内生真菌,其中,菌株G6能产生多种生物碱物质。但薄层色谱分析表明,菌株G6代谢的生物碱成分与川贝类生物碱并不一致。测定其抑菌活性发现,总生物碱提取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显著的抑制效果而对粪肠球菌的抑制作用中等。结合形态学特征及ITS序列信息,菌株G6被鉴定为镰刀菌属接骨木镰刀菌(Fusarium sambucinum)。虽然菌株G6并不能产生与寄主相同的生物碱物质,但其在新生物碱及抑菌化合物的开发利用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30.
伊贝母根系分泌物对其幼苗生长的自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生物测定的方法,研究了伊贝母(Fritilla riapallidiflora Schvek)根系分泌物成分中的1,3,5-三烯丙基-1,3,5-三嗪-2,4,6(1H,3H,5H)三酮、酚酸和二者的混合液对伊贝母幼苗的影响。结果表明,伊贝母根系分泌物成分对伊贝母幼苗体内的保护酶SOD起到抑制作用,但对POD、CAT的活性既有抑制作用亦有促进作用。对幼苗体内MDA及叶绿素含量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