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703篇 |
免费 | 374篇 |
国内免费 | 2804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41篇 |
农学 | 1381篇 |
基础科学 | 125篇 |
641篇 | |
综合类 | 3062篇 |
农作物 | 3121篇 |
水产渔业 | 10篇 |
畜牧兽医 | 121篇 |
园艺 | 284篇 |
植物保护 | 9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1篇 |
2023年 | 156篇 |
2022年 | 193篇 |
2021年 | 202篇 |
2020年 | 243篇 |
2019年 | 233篇 |
2018年 | 191篇 |
2017年 | 265篇 |
2016年 | 364篇 |
2015年 | 363篇 |
2014年 | 443篇 |
2013年 | 431篇 |
2012年 | 511篇 |
2011年 | 610篇 |
2010年 | 428篇 |
2009年 | 435篇 |
2008年 | 586篇 |
2007年 | 586篇 |
2006年 | 522篇 |
2005年 | 354篇 |
2004年 | 290篇 |
2003年 | 229篇 |
2002年 | 162篇 |
2001年 | 149篇 |
2000年 | 103篇 |
1999年 | 119篇 |
1998年 | 98篇 |
1997年 | 106篇 |
1996年 | 79篇 |
1995年 | 96篇 |
1994年 | 61篇 |
1993年 | 40篇 |
1992年 | 31篇 |
1991年 | 39篇 |
1990年 | 19篇 |
1989年 | 19篇 |
1988年 | 17篇 |
1987年 | 12篇 |
1986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8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92.
以桶式Ⅱ型无土栽培装置为对照,式无土栽培新装置为处理.研究了新装置根区温湿度的变化以及根系生长状况。结果表明,在苗期和果实成熟期,两栽培装置中基质和气室温度的日变化随着温室气温的变化而变化,变化趋势总体上基本一致,新装置中基质和室的温度变化的幅度均低于对照。湿度的日变化趋势正好与温度的日变化趋势相反,先是缓慢下降而后又逐渐上升,变化的幅度整体上新装置低于对照。说明在新装置栽培下,基质和气室温湿度受外界光照剧烈变化影响的幅度小于对照,能够更好避免由于高温高湿造成的根系枯死。两种栽培装置的根系生长在苗期没有明显的差异,在果实成熟期差异显著,新装置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93.
94.
不同农艺性状对玉米产量影响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10个玉米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玉米杂交组合的产量是由多种因素控制的,农艺性状影响产量的因素顺序为穗长〉穗粗〉行粒数〉出籽率〉生育期〉穗位〉株高〉穗行数〉秃尖。 相似文献
95.
云南省大豆的种植主要以与玉米间作为主,适宜的种植密度是获得高产的前提,为研究种植密度对群体产量和经济产值的影响,找到最佳种植密度组合。采用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分别在云南嵩明县(A)、会泽县(B)和鲁甸县(C)等3个点进行试验。研究了玉米和大豆种植密度对群体产量和经济产值的影响,并分别建立二元二次数学模型。结果表明:玉米和大豆密度对间作群体产量和经济产值影响显著,均呈凸抛物线型变化,在低密度水平下,群体产量和经济产值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通过模型解析表明,玉米+大豆密度组合分别为64 110株/hm 2+147 013株/hm 2(A)、63 068株/hm 2+147 116株/hm 2(B)、64 059株/hm 2+145 077株/hm 2(C)时,各试验点可分别达到最高群体产量。玉米+大豆密度组合分别为62 909株/hm 2+149 852株/hm 2(A)、61 499株/hm 2+151 807株/hm 2(B)、62 762株/hm 2+147 108株/hm 2(C)时,各试验点可分别达到最高产值。经模拟得出,在本试验条件下,各试验点玉米大豆间作群体产量≥12 270kg/hm 2、经济产值≥24 000元/hm 2的最佳密度组合分别为玉米59 251~66 437株/hm 2、大豆140 075~161 495株/hm 2(A),玉米58 927~65 366株/hm 2、大豆144 159~169 203株/hm 2(B),玉米58 821~66 703株/hm 2、大豆139 315~154 886株/hm 2(C)。合理的密度搭配能有效提高群体产量,获得较高经济产值。 相似文献
96.
覆膜条件下小麦和玉米根系化感作用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稀释平板涂布法对西北旱地覆膜条件下小麦和玉米根区和根外土壤中可培养细菌、真菌、放线菌的数量进行测定,并将其与常规对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覆膜模式下小麦和玉米根区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均高于常规处理,增率均为正值,小麦根系利于根区与根外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的生长,玉米根系化感作用利于根区土壤真菌数量的增加;玉米和小麦根区形成的微环境有利于土壤细菌和真菌数量的增加,即R/B值大于1,玉米的根系化感作用能够强化根区与根外土壤细菌和真菌数量的差异,即R/B值较高;玉米根区土壤微环境较小麦更利于土壤放线菌生长。小麦和玉米对土壤中可培养微生物数量的化感效应表现不同,覆膜模式下小麦利于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的增加,玉米根系的化感效应利于根区土壤真菌数量增加。玉米根区放线菌数量高于根外,小麦与之相反。 相似文献
97.
生鲜农产品电商供应链风险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生鲜农产品电商供应链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在总结已有研究文献和专家访谈的基础上,对生鲜农产品电商供应链的重要风险进行识别,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风险评估,结果表明:企业可控风险影响最大,需要引起更多注意,资金流风险、信息流风险、物流风险也需要重点防范。根据研究结果提出风险控制措施和解决办法,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8.
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对新选育的16个玉米自交系进行配合力及遗传参数分析。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自交系W_3、W_7、Q_4、Q_6、Q_7在降低株高、穗位高表现较好;W_1、W_4、Q_1在增加穗长、减少秃尖长表现较好;W_4、W_8、Q_4、Q_8在增加籽粒深度方面表现较好;W_1、Q_8在增加穗行数和行粒数方面表现较好;W_1、W_4、W_8、Q_1、Q_3在增加出籽率方面表现较好;W_1、W_4、W_5、Q_1、Q_4等在增加百粒重方面表现较好;W_1、W_4、W_5、Q_1、Q_4、Q_8在增加产量方面表现较好。遗传参数分析结果表明,穗长、秃尖长、穗行数宜在早代进行选择;株高、穗位高、出籽率、百粒重、单株产量适宜在晚代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99.
100.
分析2018~2020年不同处理土壤养分、玉米产量、土壤氮磷平衡的差异,筛选出集增产、土壤养分维系及生态环境保护为一体的施肥模式。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后,土壤有机质、全磷、碱解氮、有效磷含量均有提高,以T4处理(氮、磷减量10%,秸秆还田)最高。秸秆还田增产效果随还田时间增加逐渐明显;T1处理(不施肥、秸秆不还田)经济产量逐年降低,其他处理产量均显著提高。各施肥处理土壤氮素均有盈余,其中,T4处理盈余量随时间增加有下降趋势,T5处理(氮、磷减量30%,秸秆还田)盈余量最低。各施肥处理磷盈余量为165.41~270.16 kg/hm2。相较T2处理(单施化肥),秸秆还田伴随氮、磷化肥减施利于降低环境污染风险。秸秆还田伴随化肥减施能提升土壤养分含量,增加玉米产量,减轻环境污染风险,综合结果显示,T4处理较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