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0篇
  免费   13篇
林业   214篇
农学   21篇
  18篇
综合类   205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1篇
植物保护   1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31.
[目的]研究影响水曲柳花粉成熟和飞散的关键因素,揭示花粉飞散规律,为水曲柳种子园的设计及升级改造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对苇河林业局青山林场水曲柳种子园进行初步研究,对水曲柳开花期间花粉在时间和空间分布,水平和垂直分布,及花粉的飞散规律进行观测研究.[结果]园内雄花于5月10日开始散粉,散粉期从5月10~15日,花粉浓度的时间和空间变化以及水平和垂直分布与环境因素有密切关系.花粉浓度的最大值(4 737粒)在9:00~ 15:00.[结论]影响花粉飞散的因素中,环境因子(风速、温度、相对湿度、风向)起主要作用.影响花粉量大小的因素中,温度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32.
逄宏扬  李红莉  李雪 《安徽农业科学》2014,(26):8996-8997,9058
[目的]研究磷肥对核桃楸苗木质量的影响,为核桃楸优质壮苗的培育提供技术支撑.[方法]通过不同磷肥水平(0,10,20,30g/m)的试验,确定磷肥合理施用量.[结果]施用磷肥可明显地促进核桃楸苗木的高生长、地径生长、根系生长和生物量积累,各施肥水平间差异显著,以施肥量10 g/m处理的苗高较高、茎干粗壮、根系发达、生物量高,苗木质量最优.[结论]为培育大量优质壮苗,应合理施用磷肥.  相似文献   
133.
小叶白蜡为奇数羽状复叶,常由5~13片小叶组成。通过大样本取样测量,分析了不同小叶数复叶的表型可塑性及其各构件大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小叶白蜡叶轴长和复叶长在不同复叶之间的可塑性较大,其差异大多数均达到了显著水平( p<0.05),而在各复叶内的可塑性较小,其变异系数均小于10%;小叶长和小叶宽在不同复叶之间的可塑性较小,其差异大多数均不显著,而在各复叶内的可塑性较大,其变异系数均大于20%。复叶长与叶轴长、复叶长与复叶宽均为对数函数或指数函数的异速生长型,小叶长与小叶宽既有幂函数关系的异速生长型,又有直线关系的同速生长型,各构件在复叶生长过程中的相对生长快慢可通过各函数的性质反映。  相似文献   
134.
笔者在木犀科白蜡属与丁香属之间进行白蜡树与紫丁香的高杆劈接试验,平均嫁接成活率为88.8%,最高达96.4%,嫁接后经济效益明显提高。通过生长指标与接口径级的方差分析,表明这些指标是白蜡树高接紫丁香的关键因素;各生长指标的多重比较分析,表明苗高123.10 cm,地径3.75 cm,接口粗度2.43 cm以上的白蜡树是质量最佳的砧木,且当年紫丁香的分枝量可以增加到4.7条,达到市场对嫁接苗树形饱满度的要求;紫丁香的树冠分枝量与白蜡树的接口粗度和地径之间存在幂函数Yi=A+XBi的回归关系,其相关系数为0.911和0.925,相关性显著,可靠性高达0.999.旨在为白蜡和紫丁香的推广拓展了更大的分布空间。  相似文献   
135.
湖北京山对节白蜡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京山对节白蜡自然保护区进行野外调查及文献检索,分析其植物物种组成和区系地理成分.结果显示:保护区共有种子植物133科496属939种.区系组成中,在科的层次上,Compositae为保护区内含植物种类数最多的科;在属的层次上,Polygonum为含植物种数最多的属,种的层次上,Fraxinus hupehensis为保护区内绝对优势植物,分布范围极其广泛,从保护区的最低海拔到最高海拔均有分布,并多区域形成群落.初步探讨了该地区植物区系的性质:区系成分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拥有中国种子植物分布区类型科级水平的12个类型,属级水平的15个类型,各类热带成分共164属,占总属数的37.44%;各类温带分布类型(不包括中国特有分布)共264属,占总属数的60.27%,植物区系偏重于温带性质,具有亚热带向温带过渡的特点.保护区内特有性较突出,有中国特有分布有10属,特别是大洪山南麓区域特有种—Fraxinus hupehensis分布范围极其狭窄,仅分布于京山县和钟祥市接壤的大洪山余脉伸入部分形成的低山高丘类型地区.  相似文献   
136.
To date, the evolutionary significance of mast seeding is still poorly understood. It is also not clear whether and how seed production and clonal growth interact and then influence the colonization and recruitment of plant species that seeds are dispersed by animals. We released seeds of Corylus mandshurica in seed-rich and seed-poor years (2008–2012), to test the effects of mast seeding and clonal growth on regeneration of this clonal shrub. Our study showed that seed caching of C. mandshurica was higher in seed-rich years than that in seed-poor years. However, mast seeding failed to result in seedling establishment of C. mandshurica. Despite a negative effect of mast seeding, vegetative reproduction was common in the seven consecutive years (2007–2013), suggesting that clonal reproduc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opulation spreading of C. mandshurica. Seeds are unlikely to produce seedlings in both seed-rich and poor years, suggesting that sexual reproduction contributes little to the regeneration of C. mandshurica but may be responsible for initial establishment via episodic seed dispersal.  相似文献   
137.
The invasive fungal pathogen, Hymenoscyphus pseudoalbidus V. Queloz, has decimated stands of Fraxinus excelsior L. over most of the species' natural distribution area. We assessed crown damage from 2009 to 2014 (at ages 8, 11 and 13) in 43 open-pollinated ash families planted in north-eastern Zealand, Denmark, and confirmed the presence of substantial genetic variation in ash dieback susceptibility. The average crown damage increased in the trial from 61% in 2009 to 66% in 2012 and 72% in 2014, while the estimated heritability was 0.42 in both 2009 and 2012 but increased to 0.53 in 2014. Genetic correlation between assessments was 0.88 between 2009 and 2012 and 0.91 between 2009 and 2014, suggesting fairly good possibilities for early selection of superior genotypes in the presence of high infection levels in the trial. The level of crown damage had strong negative effect on growth and survival. Only 34% of the trees with high levels of damage in 2009 were still alive in 2014, emphasising that high susceptibility is associated with low fitness.  相似文献   
138.
水曲柳是我国东北林区重要的造林树种。在其幼叶展开期间经常受到霜浆的危害,如何提高其幼叶的低温抗性对于延长其生长期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从水曲柳幼叶中分离完整叶绿体,然后使具有半乳糖专一性的花生凝集素和大豆凝集素结合至水曲柳叶绿体外膜,此后经-10℃冰冻处理3h,经测试,它们对外膜膜脂的流动性的影响不同。大豆凝集素的 疏水性小于花生北集素的疏水性。大豆凝集素降低了膜脂酰基链和甘油主链的流动性,而花生凝集素则增强了这两个部位的流动性,这与它们的疏水性大小相关。这表明花生凝集素能在冰冻条件下增加水风柳叶的叶绿体外被膜的流动性。  相似文献   
139.
分光光度法测定核桃楸树皮中胡桃醌的含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超声波辅助浸提法与减压蒸馏法提取核桃楸树皮中的胡桃醌,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核桃楸树皮中胡桃醌的含量,并利用GC-MS联用技术对样品液的化学组成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检测波长为426nm,核桃楸树皮中的胡桃醌含量为0.0933%,重复性良好;核桃楸树皮样品液在放置10h内稳定性良好;加样回收率为99.6%;GC-MS分析核桃楸树皮样品液中胡桃醌相对含量达到96.42%。  相似文献   
140.
有效微生物群在核桃楸育苗上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不同浓度有效微生物群(EM)对塑料大棚内核桃楸播种苗的生长和苗床土壤状况进行研究,调查了苗木的高和径生长,测量了苗木鲜重、干重、地上与地下部分干重比、叶绿素含量等指标,分析了苗床土壤中有机质、速效N、速效P等养分含量,容重、pH值等土壤理化性状,并对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和土壤呼吸强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EM可有效地提高土壤有机质、速效N、速效P的养分含量,减小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并可提高土壤呼吸强度,但是对土壤pH值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