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607篇 |
免费 | 434篇 |
国内免费 | 693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4750篇 |
农学 | 598篇 |
基础科学 | 553篇 |
1705篇 | |
综合类 | 5847篇 |
农作物 | 326篇 |
水产渔业 | 337篇 |
畜牧兽医 | 577篇 |
园艺 | 430篇 |
植物保护 | 61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0篇 |
2023年 | 158篇 |
2022年 | 231篇 |
2021年 | 258篇 |
2020年 | 310篇 |
2019年 | 384篇 |
2018年 | 152篇 |
2017年 | 330篇 |
2016年 | 427篇 |
2015年 | 406篇 |
2014年 | 675篇 |
2013年 | 576篇 |
2012年 | 1105篇 |
2011年 | 1290篇 |
2010年 | 993篇 |
2009年 | 1126篇 |
2008年 | 1030篇 |
2007年 | 1034篇 |
2006年 | 853篇 |
2005年 | 720篇 |
2004年 | 604篇 |
2003年 | 512篇 |
2002年 | 389篇 |
2001年 | 308篇 |
2000年 | 297篇 |
1999年 | 276篇 |
1998年 | 182篇 |
1997年 | 171篇 |
1996年 | 174篇 |
1995年 | 136篇 |
1994年 | 129篇 |
1993年 | 99篇 |
1992年 | 99篇 |
1991年 | 67篇 |
1990年 | 64篇 |
1989年 | 44篇 |
1988年 | 30篇 |
1987年 | 17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1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2篇 |
1977年 | 2篇 |
1962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5 毫秒
101.
本文分析了建国以来福建省海洋渔业资源调查研究的发展历程,包括从事海洋渔业资源调查研究机构设立和人员配置、调查研究装备、调查研究课题等的变化情况,指出目前海洋渔业资源调查研究学科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海洋渔业资源调查研究应加强和发展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2.
评估预测区域蒸散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对干旱半干旱区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基于4种来自CMIP 5的全球气候模式数据和CLM 4.5模型,研究了在RCP 6.0和RCP 8.5情景下内蒙古地区2020—2099年的蒸散和产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RCP 6.0和RCP 8.5情景下,未来内蒙古蒸散分别以0.37,0.69 mm/a速度增加(p<0.05),呈西低东高分布。2种情景下产水量均无明显变化趋势(p>0.05),但是存在明显显著的空间差异。空间上看,到21世纪末,在RCP 6.0情景下,全境产水量大部分地区呈增加趋势,在南部温带半干旱和半湿润区增加超过10 mm/a;但是在RCP 8.5情景下产水量减少区域占全境的46.32%,特别是干旱半干旱区和半湿润区产水量显著减少。蒸散影响因子存在较大区域差异,干旱半干旱区蒸散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降水,半湿润区蒸散变化受降水和温度的共同影响,湿润区蒸散变化由温度主导;且在更高的升温情景下,增温影响进一步增加。同时,植被也是蒸散重要的影响因子,但其影响程度小于气候因子。 相似文献
103.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灌区农业生产综合效率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评价中国灌区农业生产综合效率的空间差异性,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方法对全国440个灌区2010年的农业生产综合相对效率进行评估,并基于不同区域灌区农业生产投入及其冗余状况对生产效率提升途径进行探索。结果表明,8个灌区的相对效率为1.000,达到DEA有效;灌区间农业生产效率差异显著,绝大部分(327个)不足0.300,省区尺度生产效率无明显空间分布规律;各投入指标对应存在冗余灌区个数分别为319(有效灌溉面积)、369(绿水)、155(蓝水)、298(化肥)及207(农业机械);非DEA有效灌区5个投入指标的可减少量占所有评价单元投入总量的比例分别为23.8%、39.2%、18.1%、29.0%以及19.9%。综上可知,各非DEA有效灌区应根据自身投入指标冗余状况优化配置和管理资源以提高区域综合农业生产效率,其中绿水资源高效利用是全国范围内广泛面临的问题;东北和西北地区需注重水土资源配置效率提升,而南方粮食主产区应注重水肥高效利用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相似文献
104.
105.
Leave patches, uncut areas in a harvested forest, may conserve herbaceous layer species that decline after forest clearcutting. They may also serve to maintain source populations for the recolonization of the harvest area.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characterize the short-term response of the herbaceous layer to clearcut harvesting disturbance within and adjacent to leave patches. Four experimental 1 ha patches and two uncut references were established. Within each patch or reference, belts of five 1 m2 quadrats were placed at 50 m and 5 m outside the patch, at 0 m (edge), and at 25 m, 35 m, and 50 m (centre) inside. These belts of quadrats were replicated at all four aspects (North, South, East, and West). Ground vegetation was sampled yearly for 1 year before harvest and 3 years after harvest in the experimental patches and for 2 consecutive years in the references. Some common residual species declined significantly in the clearcuts, but remained stable inside the patches in the short term (3 years after harvest). Overall species composition changed little in the patch interior and edge after harvest. Colonizing species (those that appeared in quadrats after harvest) in the patch exterior were predominantly early-seral species, whereas colonizers in the patch interior tended to be shade-tolerant forest species. Species were grouped a priori based on two habitat preferences (amounts of canopy cover and disturbed substrate). Species characteristic of a habitat with closed canopy and undisturbed substrates that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over time in the patch exterior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amount of exposed mineral soil and open canopy. Species characteristic of a habitat with open canopy and disturbed substrates that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t the patch exterior showed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amount of exposed mineral soil and open canopy. No species’ habitat preference groups declined significantly in the patch interior or edge over time. Based on species’ responses to forest operations, it appears that at least the common forest species are maintained in the short term within leave patches. 相似文献
106.
北部湾二长棘犁齿鲷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长棘犁齿鲷(Evynnis cardinalis)作为北部湾主要经济鱼类之一,长久以来受过度捕捞的影响,其资源量发生较大波动,将对渔业生产和种群结构有较大影响。文章根据2014年~2015年近海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应用生物量和个体数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综合分析该鱼种资源的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结果表明该鱼种广泛分布于北部湾中国管辖海域内,四季的出现率均在86%以上。生物量和个体数CPUE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均表现为最高值在夏季(平均值分别为7.3 kg·h~(-1)和240.83尾·h~(-1)),而冬季最低(平均值分别为1.76 kg·h~(-1)和21.94尾·h~(-1))。从空间分布看,生物量和个体数CPUE高值区主要分布于北部湾20°N以北海域,而低值区则处于海南岛西部海域。近年来在该海域实施的资源养护措施已取得初步成效,相比于20世纪90年代,二长棘犁齿鲷的资源量有所恢复。但二长棘犁齿鲷生物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体长200 mm或体质量80 g以上的群体比重总体偏低,种群低龄化和小型化问题仍较为严峻,需采取新的管理措施(增大最小网目和开捕体长),以降低捕捞强度,改善种群结构。 相似文献
107.
为了解安宁河鱼类资源现状,于2013年3月至2014年12月对安宁河及其支流18个采样点进行了5次调查,共计采集鱼类3 113尾,隶属4目、10科、35属、52种,其中长江上游特有鱼类13种;鱼类区系包括中国平原、南方平原、南方山地、中亚山地、北方平原和晚第三纪早期6个区系复合体;其中,中亚山地区系复合体占优(40.4%)。安宁河不同河段Jaccard's相似性指数在0.12~0.47,鱼类群落相似性总体较低。根据IRI(100为优势种)指数计算结果,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prenanti)、红尾副鳅(Paracobitis variegatus)、西昌高原鳅(Triplophysa xichangensis)、斯氏高原鳅(Triplophysa stoliczkae)、东方高原鳅(Triplophysa orientalis)、鲇(Silurus asotus)和白缘鱼央(Liobagrus marginatus)8种鱼类为安宁河优势种。根据个体生物学测量,安宁河主要渔获对象规格较小,齐口裂腹鱼均重285.8 g/尾,红尾副鳅均重7.2 g/尾,鲫(Carassius auratus)均重78.3 g/尾,鲤(Cyprinus carpio)均重361.1 g/尾,鲇均重93.7 g/尾,表明可能存在过度捕捞现象。多样性分析显示,Margalef丰富度指数(R)在1.95~4.47,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在1.75~2.33,Pielou均匀度指数(E)在0.67~0.73。安宁河鱼类多样性相比同区域其它河流偏低,可能与安宁河鱼类群落受到各种干扰、生境异质性降低、鱼类群落已发生演替有关。对比历史资料,鱼类种类数从82种下降至52种,在不同区域的各分类阶元均有所减少,且有自上而下加重的趋势。水电开发、河道采砂以及资源不合理利用等是影响安宁河鱼类资源的主要因素。基于研究结果,建议尽快加强安宁河鱼类资源保护。 相似文献
108.
109.
安徽淮北地区农田水资源调控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淮北地区存在水旱灾害频繁、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及其开发利用不合理等方面的问题。根据该地区自然条件、降水、土壤、水文地质、水资源条件、农业生产特征和社会经济条件等差异,全区划分为北部、中部和南部3个研究分区,提出北部“以蓄为主、以蓄促补”,中部“蓄泄兼筹、补排相顾、以蓄为主、适度排泄”,南部“以排为主,蓄、引、提相结合,洪、涝、渍、旱综合治理”的分区农田水资源调控模式。这对该区农田水利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0.
林业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从纵向看有国家、省、地和区(县)等4级。由于各级管理的要求不同,条件也有较大差异,系统建设技术标准允许求同存异,达到实用性、科学性和经济性三者有机统一。依据信息技术的发展,着重分析县级林业资源监测和信息管理的需要和发展趋势,提出和分析了县级林业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网络平台、信息集成平台、数据采集与输出、数据存储与维护技术标准,提出了支撑软件、开发环境和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认为数据的采集与输出要遵循国家及行业标准,同时考虑自身管理与决策需要进行扩充;支撑软件和开发环境要有利于维护和扩充,同时要考虑系统的运行成本。图6表1参13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