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83篇
  免费   462篇
  国内免费   783篇
林业   1103篇
农学   881篇
基础科学   1074篇
  1405篇
综合类   5111篇
农作物   748篇
水产渔业   97篇
畜牧兽医   930篇
园艺   325篇
植物保护   454篇
  2024年   62篇
  2023年   180篇
  2022年   334篇
  2021年   368篇
  2020年   349篇
  2019年   381篇
  2018年   220篇
  2017年   403篇
  2016年   454篇
  2015年   376篇
  2014年   681篇
  2013年   630篇
  2012年   902篇
  2011年   907篇
  2010年   682篇
  2009年   692篇
  2008年   584篇
  2007年   724篇
  2006年   634篇
  2005年   555篇
  2004年   465篇
  2003年   339篇
  2002年   220篇
  2001年   190篇
  2000年   178篇
  1999年   109篇
  1998年   109篇
  1997年   72篇
  1996年   76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45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3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01.
依托滴灌下不同施磷量的第5年和第6年定位试验(P0:不施磷;P1:60 kg/hm2;P2:120 kg/hm2;P3:180 kg/hm2)对夏玉米形态、生理指标及子粒灌浆参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施磷处理下株高、单株干物重、叶面积指数和叶面积持续期、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POD)活性均无显著差异;叶片酸性磷酸酶(APA)活性表现为P0处理显著高于施磷处理,施磷处理间变化幅度较小;最大灌浆速率和灌浆持续期对子粒灌浆的调控效应较大,各处理的百粒重无显著差异;子粒生长素(IAA)含量和脱落酸(ABA)含量对不施磷肥具有显著反应。  相似文献   
202.
香兰素微生物发酵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以丁香酚或异丁香酚、阿魏酸、葡萄糖为底物等方面综述香兰素微生物发酵法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3.
数字果树及其技术体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果树是重要的农林植物。在万物智联时代,利用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技术建立数字果树技术体系,实现对果树生命、生产和生态复杂系统的高效感知、认知和智慧管控,对于果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在数字植物技术范畴下,系统论述了数字果树的概念和内涵,提出了数字果树技术体系框架。重点在果树表型信息获取、环境数据获取、三维模型计算、数字育种、果树大数据和虚拟现实技术等方面综述了数字果树研究进展。从产业应用角度,综述了数字果树技术在树形管理、生长监测、种植管理、农技培训、品牌营销等方面应用效果和挑战。最后,展望了数字果树发展趋势、研究热点和技术突破方向,以期为数字果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思路与借鉴。  相似文献   
204.
氮肥深施有助于提高旱地作物产量,但施氮深度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旱地小麦产量在不同降水年型的影响尚不清楚.利用1990-2020年气象观测数据,基于APSIM模型和数学统计方法探讨施氮深度对不同降水年型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 表明:模型模拟的小麦产量和生物量模拟值与观测值相关性决定系数(R2)>0.9、模型有效性指数(ME...  相似文献   
205.
自动化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RFID技术具有识别距离远、支持多目标识别等优点,因而在图书馆自动化的过程中占据了重要地位。阐述了RFID在图书馆应用中的优势,并对其在图书馆自动化过程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206.
不同施用方式下污泥堆肥对土壤性质和草坪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解决城市污泥处理难题,探讨污泥堆肥及其不同施入方式对绿地土壤的改良效果,进行了污泥堆肥绿地土壤改良试验。试验设混合(H)、覆盖(F)、混合+覆盖(HF)3种施入方式,结果表明:不同施入方式均能显著降低绿地土壤容重,提高土壤中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有效磷含量,HF和H的改良效果最好;不同施入方式还均能显著促进草坪生长和分蘖,其中HF,F,H处理的分蘖密度分别比对照高45%,37%,32%;F处理的杂草抑制率在96%以上,HF为78%,H处理未能抑制杂草;各施入方式均能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碳和土壤微生物氮含量,改良1年后,F、H和HF的土壤微生物碳含量分别是对照2.4,3.1,3.4倍,微生物氮含量分别是对照的1.7,3.0,2.8倍;与对照相比,HF处理与H处理的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207.
为潮土区合理施肥管理提供依据,对32个长期定位点、24年(1987~2010)不施肥和化肥配施秸秆(农民常规施肥)处理的小麦和玉米产量及其与土壤地力和施肥量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潮土区土壤地力对小麦和玉米产量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51.4%和54.0%,变异系数分别为39.0%和41.2%。不施肥处理小麦和玉米产量每年分别下降4.1 kg/hm2和96.6 kg/hm2;常规施肥处理的小麦和玉米每年分别增产61.5 kg/hm2和26.8 kg/hm2。施化肥量与作物增产量(常规施肥产量-不施肥产量)呈显著正相关。通过通径分析进一步证明,施氮量对小麦产量具有显著直接作用。同时,磷肥对提高小麦和玉米的产量具有重要作用。总之,在农民习惯耕作施肥管理水平下,潮土区不施肥处理的产量下降缓慢(含品种对产量的贡献),常规施肥区产量表现出缓慢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8.
针对我国北方年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和山地缺水、造林困难的特点,设计适宜干旱瘠薄山地推广应用的连接式集雨系统。该装置主要由雨水径流面、沉淀池、雨水中转池和集雨池组成,集雨池之间通过导水管相连接以扩大集雨量。丰水季节集水,枯水季节浇灌。连接式集雨池集雨的方式具有集水量大、使用寿命长、结构简单的特点。在莱芜苗山修建3个50m3的集雨池,结合径流面整治等费用,总投资约14 776.49元,可集水150m3,用于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和金银花(Lonicera japonica Thunb.)的造林试验。结果表明:每株苗木每次浇水4L,每年灌溉4次,造林成活率提高12.7%以上,翌年的保存率提高41.3%以上,翌年造林苗木的干物质积累量增加64.2%以上。在新泰市龙庭镇樱桃种植中,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达10万余元。因此,该设计可有效收集雨水,解决了干旱瘠薄山地造林难以成活的难点,且可充分有效地利用干旱瘠薄山地,为农民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9.
施用有机肥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27,自引:5,他引:27  
赵红  袁培民  吕贻忠  李季 《土壤》2011,43(2):306-311
施用有机肥是循环农业的典型措施,能够净化环境、保证食品安全、加强土壤的可持续利用。本文以中国农业大学曲周试验站长期设施蔬菜地为研究对象,试验已进行6年,共设单施有机肥、有机无机配施与无机肥3种施肥处理。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处理的土壤有机C含量显著高于有机无机配施和无机肥处理107.02%、171.71%;干筛分析表明有机肥处理下的土壤非水稳性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WM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值均显著高于有机无机配施与无机肥65.68%、4.18%和16.80%、8.26%;湿筛结果也表明有机肥处理下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WMD、GMD值显著高于有机无机配施与无机肥41.12%、34.78%和77.78%、63.16%;0~20 cm耕层有机肥处理增加了土壤分散系数,而20~40 cm耕层有机肥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分散系数。在蔬菜有机栽培中单施有机肥可增加土壤有机C、非水稳性团聚体、水稳性团聚体及耕层下微团聚体含量,是改良土壤结构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10.
云南省施肥及土壤养分变化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为了掌握云南省农业生产中肥料施用量及施肥结构、土壤养分含量状况及其变化,对云南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28个县16 000余农户的施肥情况进行调查,并采集土样分析化验,统计结果表明,云南化肥施用氮磷钾的比例由1989年的1∶0.34∶0.09提高到2008年的1∶0.33∶0.20,施肥比例有较大改善,但钾素总量仍不足;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较第二次土壤普查大幅下降,平均含量为28.14 g·kg-1,较第二次土壤普查下降49.93%;土壤磷含量明显增加,平均值达到22.7 mg·kg-1,比土壤普查增加61.0%.耕地土壤缺乏硼、钼、锌的比例较大,缺水溶态硼比例达78.26%,缺有效钼比例48.34%,缺有效锌比例28.8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