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5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90篇
林业   96篇
农学   159篇
基础科学   16篇
  78篇
综合类   762篇
农作物   97篇
水产渔业   49篇
畜牧兽医   73篇
园艺   100篇
植物保护   1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72篇
  2012年   117篇
  2011年   124篇
  2010年   121篇
  2009年   94篇
  2008年   98篇
  2007年   89篇
  2006年   79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天然胭脂萝卜红色素属于花青素类化合物,性质不稳定。笔者以新鲜胭脂萝卜(Raphnussativuscv.)肉质根为原料,提取胭脂萝卜红色素,选择常用的5种稳定剂对其稳定性进行研究,从而确定出最佳的稳定剂及其用量。研究结果发现0.03%维生素C、0.03%谷氨酸、0.03%柠檬酸能明显地延缓其颜色变化,0.03%维生素C 0.03%柠檬酸的组合对该色素的稳定效果最佳;进一步研究确定维生素C和柠檬酸的最佳用量分别为0.04%和0.08%。  相似文献   
32.
龙葵红色素理化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试验研究了龙葵红色素的理化性质,结果表明,pH值对该色素的影响非常明显,宜在酸性食品(pH<3)中应用.几种金属离子Na+,Ca(2+),Al(3+)对该色素的色泽有增强作用;而Fe(3+)、Sn(2+)则有严重的不良影响.食品中常含的物质蔗糖、淀粉对该色素无不良的影响,该色素很易被氧化剂H2O2氧化,还原剂Na2SO3·7H2O还原.在光照情况下该色素能够被降解.防腐剂苯甲酸钠对该色素也有一定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33.
亚硫酸氢钠影响脐橙叶片光合作用的原因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经浓度低于8mmol·L-1的NaHSO3溶液处理的脐橙叶片净光合速率(Pn)、电子传递速率ETR和叶绿体光合放O2活性升高,光合色素含量、初始荧光Fo和PS 的光化学效率Fv/Fm变化不明显;而12mmol·L-1的NaHSO3溶液处理后,Pn、光合色素含量、Fv/Fm、ETR和光合放O2活性显著下降,Fo则明显升高。与对照相比,处理组叶绿体内·O2-、H2O2的含量显著降低。结果显示,低浓度NaHSO3溶液能通过清除·O2-、H2O2等有害物质而促进光合作用。高浓度NaHSO3溶液因过量的HSO3-以及由它产生的SO2均具有漂白作用,最终导致脐橙发生光合作用的光抑制。  相似文献   
34.
通过对磨盘柿果实色素的乙醇提取液进行不同处理 ,对果实色素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在阳光直射 5d以内、室内自然光照射 2 5d以内或在室内避光保存 30d以内的条件下 ,磨盘柿色素在可见光区的最大吸收波长未发生改变 ,但吸光值降低 ,柿色素保留率在 6 0 %以上 ;80℃以上的高温对柿色素有破坏作用 ,但 6 0℃ ,2h以内的高温条件下柿色素的稳定性良好 ;柿色素溶液在pH 6~ 11范围内呈稳定状态 ;供试的 9种金属离子中 ,铁离子对柿色素的稳定性影响最大 ,0 12 5mmol·L-1以上的铁离子使柿色素溶液变浑浊 ,出现沉淀 ,Cu2 + ,Ca2 + 和K+ 次之 ,而Al3 + ,Na+ ,Zn2 + 和Mg2 + 影响较小。质量分数为 1%的苯甲酸钠和山梨酸钾对柿色素稳定性影响不大 ;而质量分数为 2 %的VC对柿色素有保护作用。在加工利用和保存柿色素时 ,需提供有利柿色素的稳定条件 ,才能保持柿色素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35.
化肥减量配施生物菌肥对色素辣椒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磊  王军  陈云  吕宁 《新疆农业科学》2021,58(5):854-865
目的】研究常规化肥与生物菌肥在加工辣椒上合理的配施用量,为色素型加工辣椒化肥与生物肥科学使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红龙23号为材料,研究生物菌肥与不同比例化肥配施对色素型加工辣椒生长的影响效应。设置田间单因素区组实验,采用生物统计学方法,对比100%滴施常规化肥(尿素60 kg/667m2+磷酸二氢钾45 kg/667m2,T1-CF)、滴施生物菌肥(40 kg/667m2, T2-BF)、100%化肥+生物菌肥(T3-100%CF+BF)、减施化肥10%+生物菌肥(T4-90%CF+BF)、减施化肥20%+生物菌肥(T5-80%CF+BF)和不施肥(T6)6种处理色素辣椒的生长发育、产量品质及植株与土壤中养分变化。【结果】100%化肥与40 kg/667m2生物菌肥配施在促进株高和主茎生长及结果数方面效果最优,且这种促进作用随着生育期的推进更为明显。单施生物菌肥及化肥与生物菌肥配施均显著降低了辣椒疫霉病和果脐腐病发病率,疫霉病较对照降低了2~4倍。较2种肥料单施,化肥与生物配施显著提高了单株成椒数和单果重,90%化肥+生物菌肥和100%化肥+生物菌肥处理较对照干椒增产1倍多,增产效益显著且处理间差异不大。化肥与菌肥合理配施明显改善了色素辣椒的营养品质,100%化肥+生物菌肥色价值最高,达到23.14,化肥减施10%~20%量对色价影响不大,化肥减施10%配施生物菌肥显著提高了辣椒果实VC和可溶性蛋白含量,而生物菌肥单施辣椒可溶性糖含量最高。【结论】化肥与生物菌肥配施促进了植株氮和钾养分的吸收和积累,提高了土壤中有机质养分含量,化肥减施10%~20%有利于土壤中速效磷和速效钾养分的活化和积累。化肥减施10%配施40 kg/667m2生物菌肥的综合效益最显著。  相似文献   
36.
丛生竹黄酮类化合物的分析研究及其在分类上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本文分析了9属30种国产丛生竹中的黄酮类化合物,表明丛生竹中含有较丰富的黄酮成分,对丛生竹的分类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同时也表明丛生竹在黄酮成分上与散生竹及其它禾本科种类的区别与某些一致性。  相似文献   
37.
采用微波辅助提取法从女贞子(Ligustrum lucidum Ait.)中提取红色素,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设计确定了最佳提取工艺条件,并对女贞子红色素的理化性质进行了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女贞子红色素微波辅助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是以体积分数为30%的乙醇溶液为提取剂,微波功率600 W,微波处理时间40 s,浸提温度40℃。该红色素在酸性条件下稳定性良好,对添加剂、还原剂、光照、金属离子(Al3+、Fe2+、Ca2+、Mn2+、Ni2+)等有较高的稳定性,但它的抗氧化性较弱。  相似文献   
38.
试验以圆叶双面红为材料,研究不同光照处理(全光照和半光照)下红花檵木叶色及色素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8月随着光照强度的减弱,红花檵木叶片中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的含量以及叶绿素a/b的值均不同程度地下降,而花色素苷的含量明显上升;而11月温度、湿度均较低时,遮光处理的红花檵木叶片中色素比例的变化与8月截然相反。在广西温度较高的季节通过荫网遮挡和适当喷水等措施,能有效延缓植物叶片中花色素苷的降解。  相似文献   
39.
[目的]调查市场上不同批次中药紫草的质量情况。[方法]优选提取方法后同时采用冷浸法和温浸法,以95%乙醇作为溶剂,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13个不同批次的紫草中羟基萘醌总色素的含量。[结果]13批紫草中羟基萘醌总色素的含量差异较大,且只有3个批次紫草中羟基萘醌总色素的含量在冷浸法和温浸法2种方法提取时均大于0.8%,另有2个批次紫草中羟基萘醌总色素的含量只在温浸法时大于0.8%。[结论]目前市场上销售的中药紫草质量品质参差不齐,且有很大一部分紫草的质量并不过关。  相似文献   
40.
[目的]研究大孔树脂分离纯化栀子黄色素的工艺条件。[方法]以9种大孔树脂为对象,考察其对栀子黄色素的吸附和洗脱性能的影响,筛选出适合吸附和分离黄色素的大孔树脂,并考察温度、酸度等因素对HPD-400吸附能力的影响,优选出分离纯化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HPD-400对栀子黄色素的吸附能力最强,最佳吸附工艺条件为:温度25℃、pH为3.0、粗提液浓度A440 nm为0.590;最佳洗脱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70%,温度25℃。[结论]HPD-400树脂分离纯化栀子色素的效果良好,可在工业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