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8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2篇
林业   7篇
农学   30篇
基础科学   15篇
  22篇
综合类   120篇
农作物   31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9篇
园艺   1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为探明冷凉区地膜覆盖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分配及运转和对氮素积累的影响,以玉米品种大德216为材料,在吉林省安图县进行田间试验,设置透明可降解地膜覆盖(T1)、透明不可降解地膜覆盖(T2)、黑色不可降解地膜覆盖(T3)和无膜(TCK)处理,测定干物质、氮素积累量及产量。结果表明,不同地膜覆盖均能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其中T1和T2处理的产量显著高于T3处理。3种地膜覆盖均能显著增加玉米干物质积累,在播种后65、90、105和140d,T1和T2处理的干物质积累均显著高于T3处理。不同覆膜处理在播种后65~90d积累量最多,3种覆膜处理条件下的氮素积累均显著高于TCK处理,成熟期各器官氮素积累分配比例表现为籽粒>叶>茎>鞘>雄穗。综上,地膜覆盖可提高玉米干物质积累量,优化物质运转分配,促进玉米氮素积累,提高玉米产量,透明覆膜栽培可有效改善冷凉区积温不足、只能种植早熟品种的局限性,拓宽品种选择范围。透明可降解地膜为冷凉区玉米最佳抗逆丰产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52.
地膜覆盖栽培是有效保持寒旱区土壤水热条件、促进作物生产的措施之一。为解决长期覆盖普通地膜造成的土壤地膜残留污染及生物降解地膜破裂,且成本高的问题,通过多年试验研究,从地膜选择、肥料配比、绿色地膜复合覆盖技术、田间管理、地膜回收、秸秆与生物降解地膜还田等方面总结了寒旱区玉米普通地膜与生物降解膜覆盖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53.
为了改良并高效利用盐碱地、有效推动平罗盐碱地枸杞产业的发展,开展枸杞沟灌、覆盖黑膜、优化施肥技术集成研究已成为宁夏引黄灌区盐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研究结果表明:沟灌+覆膜+优化施肥技术集成下,节水、抑盐、抑制杂草效果极为显著,有效节约水分的同时土壤根层含水量充足、盐分下降12.3%,土壤养分得以改善、微生物活性增强,枸杞生长发育及品质良好、产量较农民习惯种植增产68%、获得纯收入增加93%。该技术集成的研究对于指导盐碱地枸杞高产高效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4.
白膜、黑膜全年覆盖下的土壤水、热、盐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膜覆盖因能有效地增温保墒增产而在黄土丘陵区旱作农林生产中广泛应用。为明确不同薄膜覆盖的差异以及连续覆膜条件下的土壤水热盐变化特征,于2015年7月1日—2017年6月30日在陕北米脂进行野外连续覆膜定位观测,试验设裸地(CK)、白色薄膜(WF)与黑色薄膜(BF)3种处理,利用GS3仪器监测0~150cm深度的土壤水分、温度和电导率。结果表明:1)连续覆盖两年后,两种覆膜处理平均土壤含水量为16.9%, CK为13.6%,土壤储水量分别达314.56mm、204.44mm,具体表现为土壤含水量BF在0~15cm高于WF(P0.05),15~30cm低于WF(P0.05); 0~150 cm, WF和BF总储水量差异不显著,与CK差异显著(P0.05);在作物生育期覆膜平均较CK提高储水量60.8 mm。2)膜覆盖下近地面日温差WF大于BF, 0~150 cm,两种覆膜周年土壤平均温度无显著差异,较CK高1.3℃(P0.05);气温较高条件下WF比BF、CK缩短冻融时间分别达8d和24d,WF更有利于土壤解冻和早春土壤增温。3)周年土壤表层盐分高,其中0~30 cm土层电导率为BFWFCK, 30~50 cm土层为WFBFCK,但土壤总体盐分较低,无土壤盐渍化趋势, 50 cm以下3种处理盐分没有差异。综合而言, WF较BF更能提高表层土壤温度, BF较WF更能提高表层土壤水分,覆膜保墒增温,延长作物生长时间。研究成果可为黄土丘陵区旱作农业覆膜应用提供土壤水热盐调控依据,也为果园和林地常年连续覆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5.
采用间套作栽培技术和一膜二熟栽培模式,开展了茄果类蔬菜间套作白菜一膜二熟栽培模式的效益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线椒套作白菜纯收益最高,每667 m2纯收益达9 636.1元;茄子套作白菜纯收益最低,每667 m2纯收益为5 090.9元。4种间套作模式纯收益均在5 000元以上,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56.
有机水稻覆膜插秧栽培试验结果表明:覆膜插秧提高了水稻生长前期土壤温度,加速了前期有机肥分解,为水稻分蘖期提供足够养分,有利于水稻生长.覆膜插秧水稻的株高、穗长、穗数、千粒重均较常规插秧的高;实产较常规插秧提高20.9%;覆膜插秧水稻全生育期较常规提前4~6 d,提前完成了有效分蘖;覆膜插秧水稻对于稗草、鸭舌草防除效果好,除草效果达86%.  相似文献   
57.
以晋绿豆8号为材料,采用双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不同覆膜方式和密度对旱地绿豆各生育期植株叶面积指数(LAI)、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绿豆整个生育期,随着密度增加,叶面积指数(LAI)、净光合速率(Pn)、叶片水分利用效率(LWUE)均增加,蒸腾速率(Tr)降低。与膜上穴播与露地条播相比,膜侧穴播SPAD值分别高4.15%、9.40%,LAI高13.1%、24.5%,净光合速率(Pn)高10.15%、9.93%,蒸腾速率(Tr)高7.5%、11.2%,分枝期到始熟期叶片水分利用效率(LWUE)高3.98%、4.73%。与露地条播相比,覆膜能够明显提高绿豆株高、分枝数、单株荚数;随密度增加,绿豆单株荚数与产量提高明显,膜侧穴播和膜上穴播产量分别提高24.2%、19.9%。其中膜侧穴播(密度16.50万株/hm 2)  相似文献   
58.
运城地区地膜小麦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3年研究资料表明,小麦地膜覆盖,发挥了以节水效应为主导的增温效应、光能效应和促根效应,因而植株表现为生理功能增强,生育进程加快,灌浆速度提高,粒重增加,穗粒数增多,根系扩大,根际土壤微生物增多。采用覆膜穴播的方式,在旱地,较对照增产小麦856.5kg/hm2,增产率为21.1%,小麦耗水量0.926mm/kg,较对照减少16.7%;在水地,较传统对照增产小麦342-417kg/hm2,增产率为7.7%-11.1%。  相似文献   
59.
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水分及烟叶产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以烤烟品种JY-02.为材料,2008年在吉林延边烟区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了6种不同耕作方式对烟田土壤水分和烟叶产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耕作方式之间差异明显,与对照(传统耕作)相比,深耕+地膜覆盖、垄下深松+地膜覆盖两处理的蓄水能力分别提高8.50%和6.96%;随着烟叶的生长,耕作方式对烟田土壤水分的影响有不同程度的减弱,但深耕、地膜覆盖对土壤水分的保蓄能力是十分显见的。(2)不同耕作模式可以稳定烟叶钾、氯含量,协调烟叶化学成分,使烟叶的产值、均价、上等烟比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促进了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类香气物质、棕色化产物类香气物质、苯丙氨酸类香气物质和新植二烯的形成,明显提高了香气物质的总量。(3)综合分析表明,以深耕+地膜覆盖对保墒蓄水和烤后烟叶产质量的效应最好,值得在我国大部分烟区推广使用。耕作方式对烤烟产质量的长期影响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0.
膜下滴灌水盐运移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66,自引:2,他引:66  
通过室内盐碱土入渗模拟试验 ,探求了膜下滴灌滴头流量、灌水量、土壤初始含水量、土壤初始含盐量等因素对土壤水盐运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滴头流量的增加 ,地表积水范围增大 ,湿润体垂直距离减小 ,滴头附近的含水量增加 ,不利于作物正常生长的淡化区的形成 ;灌水量的增加使得湿润体的范围增加 ,同时有利于作物正常生长的淡化区的形成 ;土壤初始含水量增加 ,湿润体范围增大 ,滴头附近的含水量增加 ,但不利于作物正常生长的淡化区的形成和超过作物耐盐度的淡化区的发展 ;土壤初始含盐量的增加使得达标脱盐系数减小。这对合理利用膜下滴灌技术体系开发盐碱地提供一定的指导 ,有利于为滴灌系统的设计提供更合理的技术参数和进行膜下滴灌条件下的盐分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