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9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23篇
林业   14篇
农学   24篇
基础科学   4篇
  282篇
综合类   203篇
农作物   18篇
水产渔业   10篇
畜牧兽医   35篇
园艺   19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80篇
  2012年   77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本试验就饲粮铁、铜水平对早期断奶仔猪(30日龄)生长发育及组织中铁、铜含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指出:在含铁70mg/kg及含铜10mg/kg的基础饲料中以硫酸亚铁形式添加35及70mg/kg铁和以硫酸铜形式添加125及200mg/kg铜时,对仔猪生长性能、组织器官的发育以及品骨、肾脏中的铁含量没有影响,但饲粮铁水平的增加可导致肝脏和脾脏铁含量的增加。在饲粮中添加35mg/kg及70mg/kg的铁时,可使肝脏铁含量增加14.6%和55.0%(P<0.01),使脾脏铁含量增加15.1%(P<0.05)及22.9%(P<0.01)。在仔猪饲粮中添加200mg/kg铜,可使仔猪日增重和采食量分别提高9.7%和16.2%,使肾脏和肝脏铜含量分别增加104.6%(P<0.01)和434.0%(P<0.01),使肝脏铁含量降低19.4%(P<0.05)。添加125mg/kg铜,使肾脏和肝脏铜增加27.9%和93.4%(P<0.01),使肝脏铁降低9.4%。  相似文献   
42.
本测定表明了叶中铁锰含量的增加或减少与土壤测定相一致。沙培和水培进一步证明了水溶性铁含量增高是致使根系衰弱和死亡的主要因素,也是抑制对锰吸收的主要因子;在通气差的条件下尤为严重。土壤含水率高,是卵菌纲(Oomycctcs)中兼性寄生菌对杉木根系侵柒的主要条件,由此加速了杉木的死亡。  相似文献   
43.
为初步确定榛园榛树叶片黄化是否由缺Fe或缺Cu引起,对9个不同品种(系)、叶片黄化程度一致的平欧杂种榛树进行了叶面增施Fe肥处理,测定了处理前后榛树叶片内叶绿素和N、P、K、Ca、Mg、Fe、Cu、Mn、Zn的含量,并对两次测定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增施Fe肥能有效地使榛树黄化叶片转绿;单独增施Fe肥效果优于合施Fe、Cu肥;增施Fe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黄化榛树叶片内K、Zn的含量。  相似文献   
44.
采用大田试验方法,研究了玄武岩发育而成酸性土壤上叶面喷施七水硫酸镁、一水硫酸亚铁、七水硫酸锌对菠萝生长和产量影响,为在此类土壤上种植的菠萝施用中微量元素提供依据。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喷清水)相比,喷施硫酸亚铁显著提高了菠萝叶片长度、宽度、叶片数及叶片中叶绿素含量,提高幅度分别为9.1%、14.9%、15.9%、62.6%,且显著提高菠萝产量、单果重和商品果率,提高幅度分别为11.8%、11.5%、7.7%;叶面喷施硫酸镁显著提高叶片叶绿素含量,但对菠萝叶片长度、宽度、叶片数和产量没有显著影响;叶面喷施硫酸锌对菠萝生长和产量都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5.
分析山东省17个地市小麦-玉米轮作方式的耕层土壤样品的有效铁,结果表明:山东省农田土壤有效铁平均含量22.92 mg/kg,高于山东省土壤的平均水平,其变化范围为3.01~201.60 mg/kg;不同土壤类型土壤有效铁含量依次为棕壤>砂姜黑土>潮土>褐土;山东省不同地貌类型的土壤有效铁含量分布特点呈明显的区域性,表现为东高西低,中部的鲁中山区也有部分的高含量区分布。  相似文献   
46.
以微晶纤维素为原料,在1 g/L的FeCl3存在下和2%的盐酸溶液体系中进行水解,根据水解属于串联反应的特点,研究了微晶纤维素在H+和Fe3+共同作用下的水解动力学规律。研究采用目标物产率与模型函数值残差(S)为最小确定模型函数,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处理。结果表明:H+和Fe3+共同作用能显著降低纤维素水解和葡萄糖降解的活化能。其中,纤维素水解成为葡萄糖的活化能为81.70 kJ/mol,葡萄糖降解成为小分子的活化能为43.85 kJ/mol,在温度为130、140和150℃时,纤维素水解速率常数分别为0.041 4、0.073 2和0.115 3 h-1,相应温度下葡萄糖降解速率常数分别为0.205 3、0.242 4和0.356 5 h-1。  相似文献   
47.
贾兵  朱立武  张绍铃 《园艺学报》2012,39(1):159-167
 为探讨梨果萼片宿存、脱落与矿质营养之间的关系,以砀山酥梨为试材,在盛花后5 ~ 25 d,测定了宿萼幼果及其萼片中9种矿质元素含量,分析了幼果与萼片发育过程中对各种矿质元素的需求;通过盛花期喷施GA3、PP333、FeSO4处理,探讨了Fe在果实萼片发育中的作用,并对幼果萼片中矿质元素与叶绿素含量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砀山酥梨宿萼幼果与萼片中Fe含量差异最大,萼片中Fe平均含量是幼果的6.13倍,其它元素差异较小;萼片发育过程中对铁的需求量明显高于幼果,而对其他矿质元素的需求量则少于幼果。400 mg · L-1 GA3处理增加了宿萼果率,且增加了幼果与萼片Fe的含量;2 500 mg · L-1 PP333处理降低了宿萼果率,且减少了幼果与萼片中Fe的含量,喷施0.3% FeSO4提高了宿萼果率。因此,Fe是萼片发育重要的矿质元素之一,Fe充足时果实萼片易宿存。同时,萼片中叶绿素a含量的动态变化与Fe含量的动态变化呈显著性正相关,表明萼片中大量的Fe可能用于叶绿素a的合成。  相似文献   
48.
目的 建立ICP-MS同时测定红参中8种元素含量的分析方法.方法 硝酸-高氯酸体系进行湿法消解,ICP-MS分析,同时分析锰、铜、锌、钡、钴、铁、镍、鎘8种元素.结果 该方法线性范围宽,Mn、Cu、Zn、Ba、Co、Fe线性在0μg/L~500μg/L之间,Ni、Cd线性在0μg/L-100μg/L之间,线性相关系数0.9847~ 0.9999之间,检出限在0.0007~ 0.02mg/Kg之间.标准物质的RSD在4.45%~9.13%之间.结论利用该方法对标准物质茶叶中Mn、Cu、Zn、Ba、Co、Fe、Ni、Cd含量进行测定,表明该方法能够满足上述8种元素的分析要求.将方法应用于4、5年生红参中8种元素含量水平测定,获得了较满意的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49.
为了探寻供铁水平对梨叶片氮代谢相关酶活性及基因表达量的影响,利用不同浓度FeSO4喷施‘黄金梨’,分析处理3、6、9 和12 d后‘黄金梨’叶片中N含量,硝酸还原酶(NR)、亚硝酸还原酶(NiR)、谷氨酰胺合成酶(GS)和谷氨酸合酶(GOGAT)的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量差异。结果表明,通过不同浓度FeSO4处理,‘黄金梨’叶片中N含量均显著性增加,达到正常叶片中含量水平。黄化‘黄金梨’叶片中4种酶活性显著低于正常叶片,供铁显著增强了黄化‘黄金梨’叶片中NR、NiR、GS和GOGAT酶活性。黄化‘黄金梨’叶片4种酶基因表达量显著低于正常叶片;随着喷施水平的提高,NRFd-GOGATGS基因表达量较黄化叶片有显著性上升;0.10%和0.15%的FeSO4处理的NiR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未处理黄化叶片。该结果说明叶片施Fe增强相关酶活性,提高相关基因表达水平,有效的促进N含量的增加;叶面喷施外源FeSO4可有效恢复黄金梨叶片黄化的症状,以0.10%~0.15%浓度处理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50.
Iron deficiency is a serious nutritional disorder in aerobic rice, causing chlorosis, poor yields and reduced grain nutritional quality. The problem can be managed by complementing the use of Fe-efficient plant type with a suitable Fe management strategy. In the present paper, we report the effect of eight iron management practices to resolve the problem of iron (Fe) chlorosis through the use of an iron deficiency tolerant (IDTR) and iron deficiency susceptible (IDSR) rice genotype, i.e. Pusa 33 and ADT 39, respectively. Fe deficiency tolerance of these genotypes was related to the root release of PS which enabled a higher uptake of Fe in the IDTR than the IDSR under Fe deficiency. In general, IDTR performed better than the IDSR as evident from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otal iron, active iron, chlorophyll content and grain and straw yield. IDSR produced the highest grain and straw yield under slow iron release nano clay complex source. Grain Fe content of the IDTR and IDSR increased by 18.9 and 13.4%, respectively, under recommended dose of Fe. The results identified the most effective soil management strategies for the alleviating Fe deficiency chlorosis and improving Fe nutrition of both IDTR and IDSR genotyp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