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13篇
林业   13篇
农学   10篇
  4篇
综合类   75篇
农作物   43篇
畜牧兽医   27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5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91.
根据GenBank中家蚕核多角体病毒T3株中p10基因的保守序列,克隆得到了8个不同地区的家蚕核多角体病毒的p10基因,并分别与GenBank中的NPVp10基因进行比对.结果发现p10基因都含有1个213 bp的开放阅读框(ORF)共编码70个氨基酸,8株P10蛋白间氨基酸序列相似性为95%~100%,相似性高.与GenBank中Ac-MNPV和BmNPV的P10蛋白相比,8株BmNPV P10蛋白都缺失了3个保守结构域中的C-端结构域,只含有2个保守结构域,即N-端卷曲螺旋和Pro丰富区.  相似文献   
92.
根据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LdMNPV)的蜕皮甾体尿苷二磷酸葡萄糖基转移酶基因(egt)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成功建立了LdMNPV的PCR检测技术体系,其对LdMNPV基因组的灵敏度可达到1fg·mL-1.应用该技术体系从舞毒蛾带毒幼虫、卵、蛹的基因组中扩增出目的片段,证明了这一技术的可行性.对不同浓度的多角体悬液的扩增结果显示:其检测最低量为5 OBs·mL-1.形态学研究表明:从内蒙舞毒蛾体内分离到的LdMNPV中,少数表面有凹陷的孔洞,病毒粒子从这些孔洞中游离出来,这也阐明了此技术能够从多角体悬液中扩增出目的片段的原因.在将来LdMNPV的检测中,可用虫体进行研磨过滤离心得到的组织液作为模板进行扩增.  相似文献   
93.
[目的]通过田间药效试验,筛选出一批高效低毒、选择性较强的新药剂在茶园推广应用。[方法]设置8个药剂处理和1个空白对照处理,开展防治茶尺蠖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25 g/L溴氰菊酯乳油、100 g/L联苯菊酯乳油、25 g/L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的防治效果较好。生物农药中0.4%蛇床子素乳油的防效最好。[结论]25 g/L溴氰菊酯乳油、100 g/L联苯菊酯乳油、25 g/L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在茶尺蠖大发生时,可以有效控制其危害。生物农药中0.4%蛇床子素乳油是防治茶尺蠖的首选药剂。  相似文献   
94.
通过室内编号控制饲养、田间定点、控制观察,明确大鸢尺蠖(Ectropis excellens Butler)在湖南长沙一年发生五代,以蛹在茶丛树冠下土内越冬,次年3月上、中旬羽化,交配产卵。各代幼虫分别于4、6、7、8、9~10月发生。以第一代和第五代为害期长,平均每头幼虫一生取食叶片面积为17256.6mm2。本文报导此虫的生物学特性和无公害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5.
分析了灰斑古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Orgyia ericaenucleopolyhedrovirus,OrerNPV)EcoR I-O片段分子生物学特征,为研究egt基因分子特性和杆状病毒遗传改良提供科学依据。克隆和分析了OrerNPVEcoR I-O片段所包含的2个基因,并应用生物软件对OrerNPV蜕皮甾体尿苷二磷酸葡糖转移酶(egt)基因及其启动子进行了比对分析。结果表明OrerNPVEcoR I-O片段包含egt基因和Ol-129同源基因,在该区域中编码egt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RF)由1 539个核苷酸组成,可以编码512个氨基酸,预计蛋白质分子质量为57.9 kDa。OrerNPV和NPVs之间的同源性为46%~89%,与白斑天幕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Orgyia leucostigmaNPV,OlNPV)egt基因同源性最高,达89%,与棉褐带卷叶蛾核型多角体病毒(Adoxophyes oranaNPV,AoNPV)同源性最低为46%;而OrerNPV和GVs之间的同源性为44%~55%,小于与NPVs之间的同源性;与昆虫UGT间同源性最低,与家蚕UGT间同源性为41%。EcoR I-O片段+M13端含有编码OlNPV ORF129(Ol-129)Ol-129同源基因ORF,由597 bp个核苷酸组成,在其起始密码子ATG上游-64,-24 nt处各有1个TATA box,其推测的氨基酸序列与Ol-129同源性最高达81%,与LdNPV ORF127同源性最低,为40%。明确了OrerNPVEcoR I-O片段的序列特征,以及OrerNPVegt基因特性。  相似文献   
96.
RNA沉默(RNAi,RNA interference)是dsRNA介导的特异性基因表达沉默现象,是生物界一种古老而且进化上高度保守的基因表达调节机制。它是目前抗击病毒的一种重要手段。本文对RNAi的发展、作用机制及在抗家蚕杆状病毒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7.
在暗期观察了茶尺蠖雌蛾的性召唤行为,结果表明,茶尺蠖的性召唤行为分为持续性和间歇性两种形式,分别占61.90%和38.09%,持续性召唤时间最长为370 min,平均约为207 min。性召唤状态的雌蛾的百分率变化呈现一个明显的高峰期。雌蛾羽化的天数对性召唤状态的雌蛾百分率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98.
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 Matsumura可寄生多种农林害虫的卵,是最重要的寄生性天敌昆虫种类之一。为评估其对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 Warren卵的寄生潜能和效果,本文首先研究了松毛虫赤眼蜂对不同密度灰茶尺蠖卵的功能反应以及自身密度的干扰效应,继而测定了松毛虫赤眼蜂在室内网笼和田间条件下对灰茶尺蠖卵的寄生效率。研究结果表明:松毛虫赤眼蜂对灰茶尺蠖卵的寄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 II型模型,瞬时攻击率为1.3179,寄生1粒灰茶尺蠖卵所需的时间为0.0352 h,寄生上限为28.43粒/雌。松毛虫赤眼蜂在寄生灰茶尺蠖卵的过程中存在着自身密度的干扰效应,即其对灰茶尺蠖卵的寄生率随赤眼蜂密度的增加而升高,但赤眼蜂的发现域相应减小。在室内网笼中,松毛虫赤眼蜂对灰茶尺蠖卵的寄生率为25.94%;在茶园中,松毛虫赤眼蜂对灰茶尺蠖卵的寄生率为37.00%。综上,松毛虫赤眼蜂对灰茶尺蠖卵具有较好的寄生潜能,这一结果为田间利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灰茶尺蠖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9.
王利群  沈卫德  李兵 《蚕业科学》2006,32(4):502-506
为探明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Anthraea pernyi nucleopolyhedrovirus,ApNPV)基因组信息,从柞蚕尸体中分离纯化ApNPV,提取其基因组DNA,分别建立ApNPV DNA的HindⅢ和SalⅠ酶切片段文库。对插入片段进行测序,经过同源性分析发现,在2.9kb的SalⅠ片段上包含1个多角体膜蛋白类似基因,其读码框编码289个氨基酸,是一个晚期表达基因。氨基酸同源性比较的结果表明,ApNPV的多角体膜蛋白基因与云杉卷叶蛾(Choristioneure fumiferana)NPV的同源性较高,达91.7%,而与家蚕(Bombyx mori)NPV及苜蓿尺蠖(Autographa califorlica)MNPV的同源性较低,分别为65.1%和63.0%。该结果说明ApNPV与CfNPV在进化关系上较近,而与BmNPV和AcNPV在进化关系上较远。比较多种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多角体膜蛋白和多角体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发现,这两种多角体结构蛋白的同源性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00.
基于探讨利用转基因RNA干涉技术使家蚕获得对核型多角体病毒抗性的目的,将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的DNA聚合酶基因、蛋白激酶(PK1)基因以及bro-d和orf1629基因的部分编码片段,分别以其反向重复的形式与家蚕Actin3启动子连接,构建了基于piggyBac转座子载体的转基因表达载体,通过显微注射于家蚕卵,获得了36~107个G1蛾区,得到了20~23头转基因阳性家蚕。经Southern杂交及RT-PCR分析表明,BmNPV的4个反向重复片段都已经导入家蚕基因组中,并且可以进行转录。攻毒实验结果表明,BmNPV的DNA聚合酶基因和PK1基因反向重复片段对病毒的增殖有抑制作用,从而使家蚕对BmNPV具有一定抗性;而BmNPV的bro-d和orf1629基因反向重复片段对病毒的增殖没有抑制作用。针对特定病毒的转基因RNAi技术有望使家蚕获得对该病毒的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