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13篇
林业   13篇
农学   10篇
  4篇
综合类   75篇
农作物   43篇
畜牧兽医   27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5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摘要】[研究目的]研究生物源农药甲维盐与矿物油绿颖复合液对茶园主要害虫茶尺蠖、害螨等防治效果。[方法]应用3000倍甲维盐,300倍绿颖复合液;2500倍甲维盐、250倍绿颖复合液与两种化学农药1000倍乙硫磷、1000倍乐果,于广西桂北茶园茶尺蠖第二代孵化高峰及茶橙螨第一次高峰前期进行田间防效小区对比试验。[结果]3000倍甲维盐、300倍绿颖复合液;2500倍甲维盐、250倍绿颖复合液对茶尺蠖的防效:药后2天分别为82.46%~87.78%,7天达93.95%~97.36%,药后40天后仍达83.33%~88.39%。而对比的化学农药1000倍乙硫磷、1000倍乐果药后2天为81.78%~76.32%药后7天为77.97%~75.45%。药后30天的虫口基数已接近开始防治前的虫口基数,防治茶橙瘿螨的药效:3000倍甲维盐、300倍绿颖复合液;2500倍甲维盐、250倍绿颖复合液药后2天分别为85.15%~89.13%,药后21天为96.91%~98.70%,药后40天仍达93.84%~95.59%,而对比的化学农药1000倍乙硫磷及1000倍乐果药后2天为90.07%~71.81%,药后21天仅为35.35%~31.17%。药后30天的虫口基数已接近开始防治前1天的虫口基数。[结论]甲维盐与绿颖复合液对茶尺蠖及橙瘿螨等茶园害虫、害螨有良好防效及较长的持效期,可作为生态友善型农药在无公害茶园生产基地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2.
采用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EoNPV)分别与5%鱼藤酮、10%烟碱、5%除虫菊素、0.6%氧苦.内酯、荧光增白剂BA混配饲喂茶尺蠖2龄幼虫的方法进行杀虫活性增效研究。结果表明:EoN-PV与0.6%氧苦.内酯混配,增效比达到1.57,表现出良好的杀虫增效作用;与荧光增白剂BA混配,缩短了致死中时间,提高了茶尺蠖幼虫的染毒致死率。  相似文献   
133.
病毒杀虫剂产品中多角体的染色计数方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介绍了一种直接检测病毒杀虫剂产品中多角体数量的染色计数方法。该染色计数法测得的多角体数量要低于血球计数板的计数结果,但变异系数较血球计数板计数法显著较小,结果稳定,适用于病毒杀虫剂的质量检测。  相似文献   
134.
为明确不同抗生素对灰茶尺蛾内共生菌群落的影响,分别选用质量浓度2.5 mg·mL-1的四环素、头孢氨苄、利福平3种抗生素溶液浸泡新鲜茶树叶片持续饲喂灰茶尺蛾幼虫3代,通过16 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内生菌群群落变化展开研究,并进一步基于wsp基因分子标记对灰茶尺蛾沃尔巴克氏体菌去除效果进行检测.结果表明,3种抗生...  相似文献   
135.
在浙江上虞地区天香茶园设置吸入式太阳能杀虫灯和黄色诱虫板开展茶园绿色防控工作,并以当地无特殊管理措施的金家茶园作为自然条件下茶树虫害发生模式参照,调查2018年6月-2020年8月期间两处茶园的茶小绿叶蝉、螨类、茶尺蠖、蓟马、蚜虫的发生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天香茶园和金家茶园茶小绿叶蝉、螨类、蓟马和蚜虫的虫口高峰期均出现...  相似文献   
136.
茶尺蠖性行为习性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通过对茶尺蠖的性行为习性进行详细观察,掌握茶尺蠖性信息素释放规律;【结果】雌雄成虫寿命分别为5.33d、4.31d,性比为1:1.22。羽化主要集中在18:00~凌晨2:00,而交尾时间在21:00-24:00,其中23:00左右是交尾高峰;【结论】雌成虫有多次产卵现象,雄成虫具有多次交尾行为。采集性信息素的最佳时间在雌成虫羽化后第2天22:30左右。  相似文献   
137.
试验研究表明:32℃温度条件下增殖病毒多角体的生产效率最高,以甜菜夜蛾为宿主,5龄幼虫是最适宜的喂毒时期,较低的喂毒剂量可以减少毒源多角体的消耗。5龄、32℃和105~106PIB·ml-1处理组合每头供试幼虫平均日产AcMN-PV多角体可达(2.30~2.32)×108个  相似文献   
138.
以AcMNPV egt基因为探针,通过Southern杂交和原位杂交,克隆了含EoSNPV egt基因的4.95kb EcoR I-K片段,并进一步亚克隆了含完整egt基因编码区的1.8kb HindⅢ-EcoRV片段。应用双脱氧链终止法,测定了基因编码区中的Xho I-HincⅡ片段471bp的核苷酸全序列,计算机分析表明,该片段编码的157个氨基酸序列与其它杆状病毒egt基因保守区的Ⅳ(部分)  相似文献   
139.
外源茉莉酸甲酯处理茶树对茶尺蠖幼虫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研究了应用外源茉莉酸甲酯处理茶树后,对茶树叶片中脂氧合酶、多酚氧化酶和蛋白酶抑制素活性,以及对茶尺蠖幼虫中肠蛋白酶活性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应用外源茉莉酸甲酯喷雾法或暴露法处理茶树,都能够诱导茶树叶片脂氧合酶、多酚氧化酶和蛋白酶抑制素活性增加,茶尺蠖幼虫中肠强碱性类胰蛋白酶活性和类胰凝乳蛋白酶活性受抑制,但弱碱性类胰蛋白酶活性未受抑制,从而导致茶尺蠖幼虫中肠内各种蛋白酶间的协调性遭到破坏,生长受阻,这可能是茉莉酸甲酯诱导茶树对茶尺蠖幼虫产生直接抗性作用的一种机制。  相似文献   
140.
【目的】研究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HearNPV)感染宿主昆虫后对宿主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与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明确病毒在侵染宿主过程中对宿主昆虫GST的调控作用。【方法】采用50和100PIB/只2种剂量的HearNPV病毒感染3龄棉铃虫,测定感染后不同时间试虫中肠GST活性与其编码基因的表达水平,对比分析病毒感染与未感染健康试虫的GST活性及其编码基因表达水平的差异。【结果】棉铃虫在HearNPV感染初期,GST活性显著提高,同时GST表达水平显著上调;随着感染时间的推移,GST活性与其编码基因的表达水平均显著下降,表明病毒感染后对宿主昆虫GST活性的影响与其对GST表达水平的调控相关。【结论】HearNPV感染棉铃虫过程中,病毒入侵能够激活宿主GST基因的表达,但病毒的持续感染最终会抑制GST编码基因的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