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5篇
林业   5篇
农学   8篇
基础科学   42篇
  27篇
综合类   47篇
农作物   4篇
畜牧兽医   12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1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山东省小麦纹枯病为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通过44个品种83块麦田小麦纹枯病为害损失的测定,明确小麦纹枯病可引起小麦显著减产。病级1~4级,穗粒数降低依次为3.39%、4.68%、5.97%、15.99%,但差异并不显著。千粒重降低依次为2.15%、5.74%、10.53%、18.66%,减产依次为7.21%、12.22%、25.05%、37.72%,千粒重降低是减产的主导因素。同一病级的为害损失,品种间有明显的差异,表现出耐病和敏感的不同,稻茬小麦损失大于玉米茬小麦。小麦群体病株率(X_1)和病情指数(X_2)与产量损失率(L)的关系符合二次曲线:L=0.2072X_1-8.0747×10~(-5)X_1~2-1.4937(n=67,R=0.7181),L=0.4346X_2-3.4835×10~(-4)X_2~2-0.8787(n=67,R=0.7530)。防治适期在小麦返青拔节期3月15日前后。小麦纹枯病防治指标商榷为病株率15%,或病情指数4%。  相似文献   
82.
甘肃省参考作物蒸散量变化特征与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寻甘肃省参考作物蒸散量(ET_0)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利用FAO-Penman-Monteith(98)公式计算甘肃省4个分区的ET_0。依靠处理定性概念与定量描述不确定转换的云模型对ET_0变化特征和影响ET_0的气象因子进行了研究;同时,采用通径分析的方法,对不同区域影响ET_0变化的气象因子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63年来,ET_0在空间上表现为西北地区大于东南地区。其中,河西地区ET_0在甘肃省内一直处于最高值,但呈逐年减小的趋势;陇中地区和陇东地区前30年先减小,后33年较之前有所增加,但总体趋于稳定;陇南地区则表现为多年最低值且较为稳定,无明显变化。63年来河西地区ET_0分布最为离散,不均匀性也最不稳定性;陇东地区ET_0分布最为均匀,稳定性也相对最好。通径分析表明,各个气象因子对ET_0变化都有影响且对不同区域ET_0的主要影响因子也不尽相同。对河西地区和陇南地区ET_0变化直接作用最大的气象因子为平均温度;对陇中地区和陇东地区ET_0变化直接作用最大的气象因子分别为平均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平均风速是对河西地区、陇中地区和陇东地区间接作用最为显著的气象因子;而对陇南地区ET_0间接作用最为显著的气象因子则为日照时数。  相似文献   
83.
利用2000—2014年MODIS EVI数据、27个气象站点逐月气温和降雨量、MOD16蒸散量数据,分析了山西省15年来的植被覆盖变化及其对气温、降水和蒸散量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山西省植被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增速为2.6%·10a~(-1),不同生态分区中Ⅱ东部大行山山地Ⅲ中部盆地Ⅳ西部山地Ⅰ晋北山地Ⅴ晋西黄土丘陵区。(2)山西省植被覆盖具有较大的区域差异,其中东南部的EVI明显高于西北部,EVI频度图呈现"单峰结构",全省绝大部分地区呈现不变或增加趋势,显著面积比例为25.95%,严重退化面积比例为1.04%。(3)基于年尺度的EVI与降水、蒸散量呈正相关,与温度负相关,基于月尺度的EVI与气温、蒸散量呈显著正相关,蒸散量与EVI的相关性好于降水、温度单一因子,而降雨量对EVI变化存在一个阈值。(4)从生长季考虑,从春季到夏季各大生态区蒸散量与EVI均为正相关并且逐渐加强,秋季除Ⅲ中部盆地外其它自然区均为负相关。  相似文献   
84.
Actual measurements of water uptake and use, and the effect of water quality considerations on evapotranspiration (ET), are indispensable for understanding root zone processes an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redictive plant growth models. The driving hypothesis of this research was that root zone stress response mechanisms in perennial fruit tree crops is dynamic and dependent on tree maturity and reproductive capability. This was tested by investigating long-term ET, biomass production and fruit yield in date palms (Phoenix dactylifera L., cv. Medjool) under conditions of salinity. Elevated salinity levels in the soil solution were maintained for 6 years in large weighing-drainage lysimeters by irrigation with water having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EC) of 1.8, 4, 8 and 12 dS m−1. Salinity acted dynamically with a long-term consequence of increasing relative negative response to water consumption and plant growth that may be explained either as an accumulated effect or increasing sensitivity. Sensitivity to salinity stabilized at the highest measured levels after the trees matured and began producing fruit. Date palms were found to be much less tolerant to salinity than expected based on previous literature. Trees irrigated with low salinity (EC = 1.8 dS m−1) water were almost twice the size (based on ET and growth rates) than trees irrigated with EC = 4 dS m−1 water after 5 years. Fruit production of the larger trees was 35-50% greater than for the smaller, salt affected, trees. Long term irrigation with very high EC of irrigation water (8 and 12 dS m−1) was found to be commercially impractical as growth and yield were severely reduced. The results raise questions regarding the nature of mechanisms for salinity tolerance in date palms, indicate incentives to irrigate dates with higher rather than lower quality water, and present a particular challenge for modelers to correctly choose salinity response functions for dates as well as other perennial crops.  相似文献   
85.
甘肃黄土高原区潜在蒸散量时空变化与成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甘肃黄土高原区12个气象站点1960—2008年逐日气温、降水、风速、日照时数、太阳总辐射和相对湿度数据,应用Penman—Monteith模型和Kriging插值法,分析了其潜在蒸散量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近49a来,陇中北部冷温带半干旱区和陇中南部冷温带半湿润区的潜在蒸散量均呈上升趋势。在四季中,潜在蒸散量的值夏季最大,春秋季次之,冬季最小。潜在蒸散量空间差异显著,潜在蒸散量的值表现为自北向南递减,其中最大值在景泰为1 105.82mm,最小值在岷县为772.31mm。相关分析表明,研究区年均潜在蒸散量所受气候因子的影响不尽相同,其中,陇中北部冷温带半干旱区为太阳总辐射和日照时数,而陇中南部冷温带半湿润区为太阳总辐射和最高气温。辐射项主要受太阳总辐射和最高气温影响,动力项主要受风速影响,辐射项的值都远大于动力项。不同气候区辐射项均呈上升趋势,但动力项有所不同,在陇中北部冷温带半干旱区呈下降趋势,斜率为-0.631mm/a,在陇中南部冷温带半湿润区呈上升趋势,斜率为0.415mm/a。  相似文献   
86.
农田SPAC系统水分空间变异通常较大,一维模型无法反应区域农田水分的运动和空间分布.该研究以空间数据库和组件式GIS为基础,结合适于北方平原农田水文过程的机理公式,开发出可以在ArcMAP(ESRITM)中加载的区域SPAC系统水分运动模拟工具,该工具结合GIS空间分析功能、空间数据库管理和水文过程数值模拟于一体,可以模拟计算SPAC系统水分的时空分布和运动,并提供二维或三维的输出结果.模型由多个数据处理和过程计算子模块组成,可模拟SPAC系统内土壤水分动态和蒸散量.验证表明,区域土壤水分模拟绝对误差在0.05(即体积含水量相差5%)以下的栅格点数达到总计算区域栅格数的95.61%;蒸散量验证显示,玉米生长季平均绝对误差为0.15 mm,平均相对误差为3.1%;小麦生长季平均绝对误差为0.13 mm,平均相对误差为5%.  相似文献   
87.
以 3个气象站的 4 8年气象资料为基础 ,详细分析了作物水分供需分析中使用平均 ET0 的可行性 ,以及由此可能带来的误差程度。分析结果指出 ,在作物水分供需关系中 ,降雨变异所起的作用要远大于 ET0 变异的作用 ,但二者尚处于同一数量级上。因此 ,平均 ET0 法可以在适当的条件下和适宜的范围内使用。但这种方法也存在着引起较大误差的可能性 ,使用时需要慎重的分析和判断。  相似文献   
88.
[Objectives]To determine the content of total saponins in Paris daliensis H. Li et V. G. Soukoup and Paris dulongensis H. Li et S.kurita,fill the gap in the stu...  相似文献   
89.
 【目的】研究小型猪复合麻醉剂对小型猪血浆内皮素(endothelin, ET)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 related peptide, CGRP)含量及部分心肺指标的影响。【方法】14头实验用小型猪肌肉注射小型猪复合麻醉剂0.15 mL•kg-1,并在注药前及注药后5、10、30、45、60、80、100、120 min分别进行无创血压和心率(heart rate, HR)的监测并同步采取前腔静脉血样。采用放射性免疫分析法测定小型猪血浆中ET和CGRP的含量,并分析他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无创血压、HR主要是在注药后5-10 min及80 min时变化明显(P<0.01或P<0.05)。ET与血压的变化趋势大致相似,且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P<0.05);CGRP与血压的变化趋势相反,呈一定的负相关性(P<0.05)。【结论】ET和CGRP共同参与了小型猪复合麻醉剂引起的小型猪血流动力学变化过程,ET和CGRP的变化可能是小型猪复合麻醉及引起小型猪血压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0.
利用同源克隆的方法分离了6个玉米ERF(ethylene-responsive element binding factor)基因,分别命名为ZmERF4、ZmERF26、ZmERF28、ZmERF64、ZmERF89和ZmERF202。基因结构分析显示,ZmERF与拟南芥的AtERF可能存在差异。系统发育分析显示,ZmERFs与OsERFs的亲缘关系更加亲近,而与AtERFs的关系则稍远。RT-PCR表达分析表明,在乙烯利(ET)处理之后,这6个ZmERFs的mRNAs水平在叶中都是先积累后下降的,但其中4个基因(ZmERF4、ZmERF28、ZmERF64和ZmERF89)在玉米根中都是呈现负调控的。在脱落酸(ABA)和茉莉酸(JA)处理下,6个ZmERFs的mRNAs水平在叶中都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变化,但是大部分基因在根中的表达量没有明显变化,特别是在JA处理之后。这些结果暗示ZmERFs可能在玉米根和叶的激素信号通路中发挥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