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4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1篇
  6篇
综合类   35篇
农作物   64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目的]探讨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人肝细胞(L02)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通过测定细胞存活率及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转氨酶(ALT、AST)、乳酸脱氢酶(LDH)、MDA含量及SOD活性,研究EGCG对L02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肝细胞损伤模型组的SOD活性显著降低,MDA含量极显著升高,EGCG各剂量组均可显著降低MDA含量,其培养上清液中ALT和LDH含量显著升高。与模型组相比,EGCG 1.25×10^-5、2.50×10^-5、5.00×10^-5和1.00×10^-4mol/L剂量组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ALT含量显著降低,且EGCG 2.50×10^-5、5.00×10^-5和1.00×10^-4mol/L剂量组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LDH含量显著降低;EGCG 1.25×10^-5和2.50×10^-5mol/L剂量组可使SOD活性极显著增加,EGCG 5.00×10^-5和1.00×10^-4mol/L剂量组可极显著降低MDA含量。[结论]EGCG可减轻CC l4及H2O2所致的肝细胞氧化损伤,对肝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并具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112.
[目的]研究绿茶多酚(EGCG)诱导肝癌细胞Hep-G2凋亡过程中半胱天冬酶-3(Caspase-3)蛋白活性与mRNA的变化。[方法]100 mg/L的EGCG处理Hep-G2细胞48 h,DAPI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学,用MTT检测EGCG对Hep-G2细胞生长的影响,流式细胞技术Annexin V-FITC PI法检测不同浓度EGCG诱导细胞的凋亡率,分光光度法检测Caspase-3的活性,用半定量RT-PCR法检测Caspase-3的mRNA变化。[结果]100 mg/L的EGCG作用Hep-G2细胞48 h后,荧光显微镜观察到细胞出现核碎裂和凋亡小体;MTT法检测到EGCG对肝癌细胞Hep-G2的生长均有显著抑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Annexin V-FITC PI法检测到不同浓度的EGCG作用与肝癌细胞Hep-G2后,凋亡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并随诱导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不同浓度的EGCG处理组和不同时间EGCG处理组的Caspase-3活性和mRNA表达量均比对照组明显升高。[结论]Caspase-3蛋白活性与mRNA上调是EGCG诱导肝癌细胞凋亡的的重要原因和机制。  相似文献   
113.
外源诱导提高茶树新梢EGCG含量过程的相关基因分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金科  郑金贵 《茶叶科学》2004,24(4):260-265,275
以福鼎大白茶为试验材料,用荧光标记的mRNA差异显示技术,研究外源诱导物ID1在诱导提高茶树新梢EGCG含量过程中基因转录水平的变化,分离相关基因片段。从诱导茶树芽叶及对照中分离出18个差异显示的cDNA片段,反向Northern杂交显示其中5个片段可能是来自差异表达基因的转录产物,其中编号DD2、DD9、DD12、DD16为诱导表达上调片段,编号DD3为诱导表达下调片段。将这5个片段克隆于pGEM T-Easy载体,酶切鉴定结果显示载体以及插入的特异片段。序列测定表明,DD12的cDNA片段出现未识别码。通过NCBI网站(http:/www.ncbi.nlm.nih.gov)作Blast序列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DD2的差异cDNA片段与烟草的硫氧还蛋白过氧化物酶的基因序列同源;DD3的差异cDNA片段,是茶树一个RAPD产物(AJ516005.1)的一段序列,功能未知;DD9的差异cDNA片段与拟南芥、莲子的NADH脱氢酶具有很高的同源性;DD16的差异cDNA片段未能找到与之同源的基因序列,可能为新基因。  相似文献   
114.
为明确贵州茶树种质中茶多酚和儿茶素类物质组成和遗传多样性,以贵州省8个县115份茶树种质资源为研究对象,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茶树中的茶多酚、没食子酸、表没食子儿茶素(EGC)、儿茶素(C)、表儿茶素(EC)、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GCG)和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结果表明:贵州茶树种质中茶多酚、没食子酸、EGC、C、EC、EGCG、GCG和ECG平均值分别为18.57 %、0.03%、1.08%、0.80%、0.95%、5.75%、0.37%和2.92%,6个儿茶素组分中,EGCG和ECG含量变化区间较大,分别是0.00%~10.86%和0.71%~10.55%。统计分析多酚类物质的12个指标,变异系数为15.59%~198.23%,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0.691~2.040,茶多酚的变异系数最小、遗传多样性最大,C的变异系数最大、遗传多样性最小;部分多酚类物质含量分布高度聚集,115份种质中108份没食子酸含量低于0.06%,99份C含量低于0.75%,94份GCG含量低于0.5%。基于8个多酚类物质,115份资源可分为4类,第Ⅰ类C为主要儿茶素单体,第Ⅱ类ECG为主要儿茶素单体,第Ⅲ类和第Ⅳ类主要儿茶素单体为EGCG,但第Ⅲ类的茶多酚、EGCG和ECG含量极显著高于第Ⅳ类。115份茶树资源中筛选出1份高茶多酚(≥25.0%)种质,1份高GCG(≥4.0%)种质,6份高EGCG(≥10.0%)种质,7份高ECG (≥8.0%)种质,13份高CI(≥10)种质。研究表明贵州茶树种质具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筛选出高茶多酚、高EGCG等生化特异资源22份,可为贵州茶产业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提供茶树种质基础。  相似文献   
115.
研究了氧化应激对肾细胞Vero细胞的损伤及EGCG的保护作用。用MTT、吖啶橙染色和DNA凝胶电泳等方法研究了H2O2和Cr6+应激对Vero细胞的损伤,及EGCG对凋亡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其机理。结果表明,H2O2和Cr6+剂量效应地抑制Vero细胞活性,IC50分别为175.6和9.8mgL-1;其中50 mgL-1 H2O2和400 mgL-1/2h Cr6+可诱导Vero细胞凋亡。0~60 mgL-1 EGCG有效抑制H2O2和Cr6+应激引起的细胞活性下降,且40 mgL-1 EGCG显著抑制细胞凋亡。对于Cr6+所诱导的细胞凋亡,EGCG的保护作用与EDTA和Vc的协同作用效果相当,表明清除活性氧和络合金属离子都有助于减轻Cr6+应激损伤。可见,EGCG通过清除活性氧和络合离子有效地保护了肾细胞免受应激损伤,这对易遭受活性氧损伤的肾脏无疑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6.
[目的]研究经不同加工处理后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活性的影响,从而为EGCG在食品生产加工中的抑菌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利用3种不同加工方式对EGCG进行处理,采用最低抑菌浓度测定法(MIC法)与纸片琼脂扩散法(KB法)检测EGCG的抑菌效果,利用Baird-Parker平板计数法检测EGCG对牛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效果。[结果]EGCG抑菌能力随着浓度的增高而提升。相同浓度下,EGCG经过不同加工方式后抑菌能力大小依次为巴氏杀菌法(72℃,20 s)高压蒸汽灭菌法(121℃,15 min)薄膜过滤法(0.22μm),最低杀菌浓度(MBC)依次为0.062 5、0.125 0和1.000 0 mg/m L,经巴氏杀菌法处理的EGCG抑菌效果最强。而EGCG在牛奶中的抑菌作用不显著。[结论]在多种食品加工条件下,EGCG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良好的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117.
基于高光谱成像的茶叶中EGCG分布可视化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针对目前关于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在茶叶中的分布缺乏可视化表达问题,该文采用高光谱成像技术以实现EGCG在茶叶中的分布可视化。通过高光谱成像仪采集茶叶的光谱信息,按照标准方法 HPLC(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法测量茶叶的EGCG浓度。运用化学计量学方法建立光谱与EGCG浓度之间的回归模型。为寻求相对较优的模型效果,对光谱进行不同的预处理,以确定最优的预处理方法;采用4种建模方法建立回归模型,以确定最优的建模方法;对光谱进行特征波段选择,以降低数据冗余提高模型的稳定性和运算速度。最后,将高光谱图像中像素点对应的光谱变量导入模型,从而生成EGCG浓度分布图。结果表明:可见-近红外光谱与EGCG浓度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其回归模型的决定系数达到0.905,利用高光谱成像技术对茶叶中EGCG分布进行可视化可行。通过对不同品种、叶位的茶叶中EGCG浓度分布进行可视化,能够为高EGCG浓度茶树品种的培育、EGCG代谢规律的分析以及茶树采摘部位的识别提供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8.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作为茶叶中主要生物活性成分,具有良好的生理功能,但低稳定性使其容易被氧化降解,生物利用率低。利用羧甲基壳聚糖(CMC)、壳聚糖盐酸盐(CHC)、β-乳球蛋白(β-LG)作为壁材,制备壳聚糖复合β-乳球蛋白负载EGCG纳米粒,通过透射电镜、结构表征(粒径、Zeta电位测定)对颗粒微观形态进行观察,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对颗粒包埋率、模拟胃肠液释放率进行测定,最后建立糖尿病小鼠模型,探究包埋后颗粒的降血糖活性。结果表明,CS-β-LG-EGCG纳米粒结构完整、粒径10~100 nm、粒子分散;包埋率大于50%,且在肠液和胃液中具有缓释作用;CS-β-LG-EGCG纳米粒与胰岛素无拮抗作用,与未包埋的EGCG相比,包埋后颗粒具备的缓释作用可减缓血糖的回升。  相似文献   
119.
张旖旎  吉铮 《茶叶科学》2022,42(3):423-434
茶叶中的EGCG在治疗癌症、细菌和病毒感染等疾病中显示出较高的生物活性。为探索EGCG的相关研究进展及近期研究重点,以“EGCG”及“Epigallocatechin gallate”为主题词,在ISI Web of Science数据库核心合集搜索2000—2021年的相关文献共6 799篇,采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进行引文分析,通过合作、共现、共被引等网络分析,研究EGCG的研究重点和前沿趋势。根据发文量统计分析发现,中国、美国和日本在该领域发文量排名前三位,而中介中心性指标分析表明美国、德国和中国文献重要性位列前三。引文分析的关键词突发性检测发现,“纳米粒子(Nanoparticle)”“稳定性(Stability)”是近几年的研究重点。随着对EGCG研究层次的不断深入,未来研究可能会集中于提高EGCG生物利用度,探究最适剂量水平及给药频率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0.
儿茶素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抗病毒、抗炎和免疫调节等功能,是茶叶中含量丰富的一类生物活性物质。由于酚羟基的高活泼性导致儿茶素在生物体外及体内极易失去活性,致使其在生物体内利用度不高。近年来,纳米生物技术的发展有望通过配体设计、精准合成和智能调控等策略解决儿茶素低生物利用度的难题,并拓展其在生命健康领域中的应用。综述了近几年儿茶素生物医用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儿茶素生物医用纳米材料的抗肿瘤、抗菌、抗炎、药物递送和抗病毒等活性,对儿茶素生物医用纳米材料的构建和生物作用机制进行了探讨,并对儿茶素新材料设计及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