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8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28篇
林业   12篇
农学   40篇
基础科学   1篇
  12篇
综合类   111篇
农作物   39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22篇
园艺   40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11.
承德春麦在历史上曾为河北省小麦黄矮病的主要流行区,近年再度严重流行。严重威胁着小麦生产。经多点取样,采用3种无毒蚜虫即麦长管蚜[Macrosiphum(sitobion)avenae(Fabricius)](Ma)。麦二叉蚜[Schizaphis(Toxoptera)graminum(Rond)](sg)和禾缢管蚜[Rhopalosiphumpadi(Linnaeus)](Rp)传毒进行生物测定和血清学酶标(DAS—ELISA)试验,明确了河北省承德春麦黄矮病流行有2种株系类型;麦二又蚜、麦长管蚜株系(GAV)和禾缢管蚜、麦长管蚜、麦二叉蚜株系)PAGV)混合发生,且GAV株系为主流株系。蚜虫调查结果明确了造成该病害在生产上流行、传毒的主要蚜虫介体是麦长管蚜。试验结果为生产上抗病育种和治蚜防病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2.
粤西地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流行规律及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为白背飞虱传播的一种毁灭性的水稻病毒病。文章根据2009~2016年化州地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和危害情况,通过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病害症状和介体昆虫的认识,分析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的轻重与介体数量、毒源量、水稻品种、种植方式、水稻播期、秧田位置及气候条件等因素有关。提出全面实施“防控技术前移,切断毒源,治虫防病”的防治策略;形成适合粤西稻区特点的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综合防控的技术体系,并在生产上推广应用,有效预防控制了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流行危害,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3.
刘宝泉  闫昊  王博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3):10945-10946
[目的]探明吉密豆1号矮秆性状的遗传规律。[方法]以吉密豆1号(矮秆,母本)、吉育47(株高正常,父本)、辽豆14(株高较高,父本)及其杂交F1、F2代和回交BC1、BC2代为材料,研究吉密豆1号矮秆基因的遗传规律。[结果]F1代平均株高均高于中亲值,矮秆性状表现为隐性;杂交组合(吉密豆1号×吉育47、吉密豆1号×辽豆14)与双亲回交世代株高的分离比例符合1对基因控制性状的分离比例;2个组合R代株高的分离比例为3:1。[结论]吉密豆1号的矮秆性状受1对隐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14.
水稻矮秆基因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研究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水稻矮秆基因研究利用情况,为全面了解水稻株高遗传与发掘新矮源提供讯息,供水稻矮化育种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15.
蓖麻矮秆性状基因遗传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蓖麻矮秆与高秆不同遗传交配组合配制、种植,调查其后代株高性状分离的试验,研究了蓖麻高、矮秆性状主控基因遗传规律。结果表明,在其F1代群体中,株高性状没有发生分离,全表现为高秆性状;在其F2代群体中,表现为高秆和矮秆两种性状分离,而且植株高、矮秆性状的分离符合3∶1的分离比例;在回交一代群体中株高也全部发生高、矮性状的分离,且符合1∶1的分离比例。由此推断蓖麻植株高、矮这对性状是受1对等位基因所控制,高秆是受显性基因T所控制,而矮秆则是受隐性基因t所控制。  相似文献   
116.
“蓝矮败”是蓝粒、矮秆、花药败育三性状相互标记的特殊小麦种质,其植株矮壮,花药败育,授粉正常结实,同一麦穗结不同颜色籽粒,通过色选机可将蓝粒的“蓝矮败”与白粒的小麦F1杂交种分离。利用“蓝矮败”生产小麦杂交种易于掌控亲本,便于品种权保护,农户不能自留用种,基地种子不易流失,且制种技术简单,受气候等环境因素影响小,种子纯度易保证。本文介绍了“蓝矮败”及其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途径、特点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7.
Sorghum is an important fodder plant. Its area is increasingly extending in Sanjiang Plain due to farm structure reform.The research reviewed environment conditions and climate characters of Sanjiang Plain and proposed measures for dwarf sorghum dense planting in Sanjiang Plain, providing theoretical references for high-yield and highly-efficiency production of sorghum.  相似文献   
118.
矮秆大豆突变体HK808结荚期的生理生态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经NaN3诱变获得的大豆矮秆突变体HK808,对其部分结荚期的生理生态特性的研究表明:突变体叶片大小和叶柄长度分别是东农42的1/2;成熟种子蛋白质含量比东农42高2%,粗脂肪低0.26%;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比东农42的低,总叶绿素含量是东农42的77%,但叶绿素a/b比值变化不大,均为2.6 : 1。开花结荚后突变体叶片蛋白质含量、SOD活性逐渐升高,脯氨酸含量逐渐下降,而且蛋白质含量和脯氨酸含量都低于东农42;突变体的SOD活性显著高于东农42;东农42的MDA含量在鼓粒期以后增高。表明结荚后期突变体具有较强的防御自由基伤害能力。  相似文献   
119.
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梯度电泳对贵州矮脚黄鸡、兴义矮脚鸡的血清前白蛋白(Pa)、白蛋白(Alb)、后白蛋白(Po)、运铁蛋白(Tf-1,Tf-2)5个位点多态性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除Pa位点在矮脚黄鸡表现为单态,在兴义矮脚鸡表现为多态外,其它4个血清蛋白位点在两鸡种均具多态性,诸位点分别受2~3个(复)等位基因控制.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检测结果表明,两群体的Tf-1、Tf-2位点基因型频率都偏离了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兴义矮脚鸡的有效等位基因数和期望杂合度(1.8792,0.4539)较大,矮脚黄鸡(1.7538,0.3772)较小,表明兴义矮脚鸡较矮脚黄鸡的遗传变异度大.  相似文献   
120.
为探究植物病毒-介体昆虫-寄主植物三者之间的互作关系,以前期经携带/未携带大麦黄矮病毒(BYDV)PAV菌株的禾谷缢管蚜危害的小麦为材料,研究后期取食的禾谷缢管蚜体内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等保护酶和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乙酰胆碱酯酶(AchE)等解毒酶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与取食健康小麦(对照组)相比,取食前期经无毒禾谷缢管蚜危害后的小麦(蚜虫诱导组)后,禾谷缢管蚜体内POD、CAT、SOD、ACP、AKP活性均显著升高,分别升高206.9%、138.9%、161.7%、190.8%和138.9%,说明小麦受蚜虫危害后,对后期禾谷缢管蚜产生不利的影响,后期蚜虫通过升高保护酶和解毒酶活性来适应这种影响;与取食健康小麦(对照组)相比,取食前期经有毒禾谷缢管蚜危害后的小麦(病毒和蚜虫诱导组)后,禾谷缢管蚜体内SOD、AKP活性均显著降低,分别降低27.8%和34.3%。且与蚜虫诱导组相比,病毒和蚜虫诱导组禾谷缢管蚜体内POD、CAT、SOD、ACP、AKP活性均显著降低。说明大麦黄矮病毒存在条件下,不仅抵消前期蚜虫危害导致的酶活性上升,还降低部分保护酶和解毒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