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9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56篇
林业   130篇
农学   60篇
基础科学   17篇
  189篇
综合类   500篇
农作物   28篇
水产渔业   6篇
畜牧兽医   167篇
园艺   20篇
植物保护   258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68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103篇
  2011年   110篇
  2010年   90篇
  2009年   101篇
  2008年   68篇
  2007年   95篇
  2006年   65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陇东塬区冬小麦生长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刘英  周忠文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7):169-174
为了研究气候变化对冬小麦的影响,利用陇东塬区1995—2013年连续19年冬小麦生长量资料及气候因子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气候变化与冬小麦生长量的生理因果关系。结果表明,19 年来冬小麦生育期内日平均气温上升,气候倾向率为0.552℃/10 a;有效积温增加,气候倾向率为126.1℃/10 a;降水总量上升,气候倾向率为7.619 mm/10 a;日照时数减少,气候倾向率为-42.256 h/10 a。19 年来,陇东塬区冬小麦植物干重、生长率、叶面积、千粒重及气候产量均增加。各气候要素对生长量的影响在各发育期不同,营养生长期降水对冬小麦的生长起决定作用,随着生长发育进程,降水的影响逐渐减弱,积温、日照时数的影响逐渐增强,小麦气候产量与生育期内平均气温呈负相关,与降水量、有效积温和日照时数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92.
试验采用Gompertz模型和Logistic模型拟合了甘肃肉用绵羊新品种选育群的早期生长发育过程。结果表明,2种模型拟合度均在0.91以上,拟合效果好,其中Gompertz模型在拟合度和预测体重效果方面较Logistic模型好。因此,采用Gompertz模型参数估算出甘肃肉用绵羊新品种选育群公、母羊的拐点体重分别是24.06和16.16 kg,拐点月龄是2.73和1.80个月,最大月增重是7.92和7.64 kg,瞬时生长率是7.27和5.18,相对生长率是0.21和0.17。由此证明Gompertz模型可以用于指导甘肃肉用绵羊新品种的选育。  相似文献   
993.
玉米穗腐病样品中木贼镰孢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甘肃玉米(Zea mays L.)穗腐病的病原菌种类,在甘肃4大生态区采集玉米穗腐病样品,以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物的分离培养,对分离得到的镰孢菌(Fusarium)菌落进行纯化和单孢分离后,以形态学为基础,参照 Leisle 分类系统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分离到271株镰孢菌菌株中有14株经形态学鉴定为木贼镰孢菌(F. equiseti),占分离镰孢菌的5.17%。按照柯赫氏法则用混合菌株接种法进行致病性测定,证实木贼镰孢菌对玉米果穗的致病性。选取3株木贼镰孢菌菌株进行rDNA-ITS基因序列分析,将PCR产物回收测序后在GenBank上比对,菌株GSJC5-2-1和GSZY16-1-1的序列与GenBank上登记的木贼镰孢菌GQ505694和GQ505743;菌株GSZN7-2-2与FJ459981,HQ248199,HQ380774,AB425996和FJ459975的亲缘关系最近,同源性达99%。利用DNAStar软件绘制其系统发育树状图,菌株GSJC5-2-1,GSZY16-1-1和GSZN7-2-2分别与以上亲缘关系最近的木贼镰孢菌位于系统发育树的同一分支,聚为一类,与形态学的鉴定结果相一致。木贼镰孢菌GSJC5-2-1的生长温度范围为15~35℃,最适温度为25℃;菌落在pH值为4~10的培养基上能够迅速扩展,最适pH为6~7;碳源和氮源对木贼镰孢菌菌丝生长影响相对稳定;完全黑暗条件下,菌丝扩展最快;病原菌菌丝致死温度为60℃下10 min。  相似文献   
994.
基于RS和GIS的甘肃省冻融侵蚀敏感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三大侵蚀类型之一的冻融侵蚀在高原地区作用明显,在破坏土壤性质威胁工程安全的同时,阻碍着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但由于起步较晚相关研究很少。为了充实对冻融侵蚀强度与分布规律的研究,以甘肃省为研究对象,选取气温年较差(℃)、冻结期平均最低温度(℃)、解冻期平均降雨量(mm)、坡度、植被覆盖度(%)和年降水量(mm)作为冻融侵蚀影响因子分级评价指标,在RS和GIS技术支持下,采用综合评价指数与相对分级评价的方法,对研究区内的冻融侵蚀进行了侵蚀强度分级评价,同时利用多年实测气象数据对气温年较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出了更适用于甘肃地区的经验回归方程,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对甘肃地区冻融侵蚀区边界的界定和冻融侵蚀强度分布图,加深了对甘肃地区冻融侵蚀现状的认识。结果表明:甘肃地区冻融侵蚀敏感区主要集中在北部东南方向和南部的西南角,分别分布在酒泉东南部、嘉峪关、张掖西南部和甘南西部地区,全省冻融侵蚀面积为3.88万km2,占全省总面积的8.6%,省内冻融侵蚀下界海拔3 300~4 400 m,冻融侵蚀强度总体上从西南向东北逐步减弱。  相似文献   
995.
针对西北干旱地区甘肃武威产业园区土壤养分贫瘠和盐渍化的情况,测定了该园区试验基地0—20 cm 土层土壤盐分和养分的含量,分析比较了园区不同土壤类型的含水量、pH值、盐分、有机质和速效氮磷钾的含量。结果表明:(1)园区试验基地土壤含水量较低,土壤盐渍化程度严重,大多数土壤属于中度至重度盐碱地。(2)园区土壤养分含量低,属于贫瘠土壤。不同土壤类型的有机质及速效氮磷钾含量差异明显,土壤总体呈现氮含量缺或较缺,速效磷含量中等或缺,速效钾含量处于较缺或中等水平。可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措施改良武威产业园区试验基地土壤的盐碱化程度。与此同时,增施有机肥和氮磷肥,适当增施钾肥,以提高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996.
以甘肃省27所高校图书馆为对象,在2004年—2013年间,统计分析了其发文总量、期刊分布、高频关键词、合著情况、核心作者群、基金项目等方面的综合情况,旨在反映甘肃省高校图书馆科研现状及发展趋势,根据分析结果揭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为进一步推动西部高校图书馆的科研建设提供客观借鉴。  相似文献   
997.
以尕海湿地区内的典型沼泽泥炭和沼泽化草甸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研究了尕海湿地退化过程中植物生物量及物种多样性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尕海湿地退化过程中,湿地的地上、地下生物量均显著降低,但地下生物量降低幅度较大,地下、地上生物量比例系数呈减小趋势;尕海湿地退化过程中植物群落特征发生明显变化,具体表现为,泥炭沼泽退化过程中的优势种从未退化时乌拉苔草(Carex meyeriana)演变为退化时的问荆(Equisetum arvense)。沼泽化草甸退化过程中的优势种从未退化时藏嵩(Kobresia tibetica)演变为轻度和中度退化程度时的青藏苔草(Carex moorcroftii)和密毛白莲蒿(Artemisia sacrorum.var mess-rschmidtiana);重度退化程度时仅有零星的冷蒿(Artemisia frigida)、珠芽蓼(Polygonum viviparum);主要伴生种表现为湿生植物逐渐消失,中、旱生毒杂草逐渐增加。泥炭沼泽的植物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呈增加趋势,沼泽化草甸为先增加后降低,均匀度指数恰好相反;群落相似性系数逐渐降低。说明尕海湿地原有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向杂草型退化方向演替,建议减少放牧压力,采取人工措施促进尕海湿地生态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98.
陇东地区几种旱作作物产量对降水与气温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作物产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对于指导区域农业生产,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结合大田试验与农业生产系统模拟模型(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ystems Simulator,APSIM),在验证模拟研究区冬小麦、玉米和紫花苜蓿产量可靠性的基础上,分析5个降水变化梯度(降水量不变、降低10%和20%、升高10%和20%)和5个气温变化梯度(不变、降低1.5和1℃、升高1.5和1℃)组合情景下3种作物的产量变化趋势。结果表明:APSIM模型在试验点对3种作物籽粒产量和生物量的模拟精度较高,决定系数R2在0.80~0.93之间,归一化均方根误差在11.35%~22.48%之间,模型有效系数在0.53~0.91之间。冬小麦、玉米和紫花苜蓿在气温升高、降水量减少的情景下减产,减产的最大幅度分别为38.7%、40.3%和41.8%;冬小麦、紫花苜蓿的在气温降低、降水量增加时增产,增产的最大幅度分别为29.8%和51.7%;玉米在降水量增加、温度不变的情景下增产幅度最大,为22.0%。总之,在研究范围内,3种作物的产量随降水的增加而增高;玉米的产量随气温升高先增高后降低,另2种作物的产量随气温的升高而降低;紫花苜蓿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最强。结果对明确黄土高原地区主要作物的生产走势,制订农业布局、管理措施等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999.
选用17个致病力不同的小麦白粉病菌菌系,对64个甘肃省主要生产品种(系)及抗源材料进行了苗期白粉病抗性鉴定,并结合系谱分析推导这些品种(系)所含抗病基因。初步判断陇原932含有Pm5及未知抗病基因;西峰20含有Pm6及未知抗病基因;98保1-2含有Pm8及未知抗病基因;863-13和石7816含有Pm19;天选43等6个品种(系)含有Pm21;兰天13等18个品种(系)对所有供试菌系均表现感病,与其他35个供试品种(系)一致,可能含有未知抗病基因或基因组合。聚类分析支持基因推导结果。  相似文献   
1000.
系统调查研究了甘肃叶蜂生物地理分布特征,提出了甘肃叶蜂地理区划新方案,将甘肃叶蜂地理区划为2界3区5小区。东洋界,仅包括华中区(Ⅰ);古北界,分蒙新区(Ⅱ)和青藏高原区(Ⅲ),蒙新区包括蒙新陇中黄土高原小区(Ⅱ-1)、蒙新陇东黄土高原小区(Ⅱ-2)和蒙新河西走廊小区(Ⅱ-3),青藏高原区包括青藏高原祁连山地小区(Ⅲ-1)和青藏高原甘南小区(Ⅲ-2)。分析、讨论了甘肃叶蜂的基本分布规律以及甘肃已知9科、494种叶蜂的区系成分和生物地理分布特征:在甘肃叶蜂地理分布类型中,蒙新陇中黄土高原小区是甘肃叶蜂的分布中心;和东亚型成分构成中国叶蜂区系的主体一致,东亚型成分也是甘肃叶蜂区系的主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