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9篇
林业   86篇
农学   10篇
  8篇
综合类   67篇
农作物   6篇
畜牧兽医   25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绿竹笋芽提前萌发促成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绿竹林高产、高效、优质和可持续经营为目标,为促成笋芽提前萌发,采用3种措施对比试验表明:林地覆盖和提前晒目竹笋早出效果明显.3月初晒目20d,可提前出笋36d,笋期延长32d;2月中旬以砻糠覆盖30cm厚可提前出笋57d,笋期延长17d;土壤水分供应对笋期影响不显著,但显著提高出笋数量和竹笋产量、质量.绿竹林地覆盖和提前晒目可作为竹业实用技术推广,指出应就竹林土壤水分精准化供应和长期立地生产力维护等技术开展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2.
PEG分级法检测绿竹叶片双向电泳中的低丰度蛋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是双向电泳(2-DE)中低丰度蛋白的分析,主要是因为相关高丰度蛋白的存在,导致IPG胶条无法吸胀低丰度蛋白,使得低丰度蛋白在2-DE中很难被检测出来。利用梯度浓度的PEG4000沉淀方法来富集绿竹叶片中不同丰度的蛋白质,从而使得低丰度蛋白在凝胶中显现出来。在PEG分级法和传统的全蛋白提取法的2-DE比较中,发现采用PEG分级沉淀法提取的蛋白质的数量以及类别明显增加,高丰度蛋白主要富集在8%和16%的PEG浓度组分中,使得其他组分中的低丰度蛋白与高丰度蛋白组分分别进行2-DE分析。经过对图像和数据的比较、分析,PEG分级法得到的5个组分蛋白点总数超过了1032个,大约是传统蛋白提取方法制备蛋白样品的3倍。  相似文献   
93.
小篷竹群落邻体干扰指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邻体干扰指数模型,分析小蓬竹群落种内、种间竞争强度,确立小蓬竹群落的竞争干扰因子。结果表明,在小蓬竹群落中,对小蓬竹干扰指数最大是猴樟,其次是小蓬竹本身。在自然情况下的群落演替过程中,猴樟种群将占优势,最终小蓬竹将在小蓬竹群落彻底消失。  相似文献   
94.
醉马草内生真菌对3种草坪草种子与种苗的化感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松  黄玺  柴青  李春杰  南志标 《草地学报》2010,18(1):78-83,88
于2008年通过种子萌发法和盆栽法研究了醉马草(Achnatherum inebrians Keng.)内生真菌(Neotyphodium gansuense Li & Nan)对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 Schreb.)和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 L.)3种草坪草化感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种子萌发试验中,醉马草草粉对3种草坪草的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且内生真菌显著增强了醉马草草粉对多年生黑麦草发芽率和对草地早熟禾发芽率、芽长的抑制作用(P<0.05);显著降低了醉马草对多年生黑麦草的胚根长、芽长、芽重和对高羊茅的发芽率、芽长的抑制作用(P<0.05)。在盆栽试验中,醉马草草粉对3种草坪草的生长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且内生真菌显著增强了醉马草对多年生黑麦草的初期出苗率,对高羊茅的初期出苗率、苗长和对草地早熟禾的出苗率的促进作用(P<0.05)。因此,内生真菌增强了醉马草对3种草坪草的化感效应。  相似文献   
95.
 H122是1个通过杂交和回交选育的普通小麦-华山新麦草易位系。为明确其抗条锈病基因及遗传特点,建立抗病基因SSR标记,利用我国小麦条锈菌流行小种CYR29、CYR31、CYR32、CYR33和致病类型Su11-4、Su11-11对H122进行苗期抗性鉴定,根据鉴定结果选用CYR32、CYR33和Su11-4对其与铭贤169杂交F1、F2及BC1代进行了遗传分析,同时应用258对SSR引物对将H122/铭贤169 F2代接种Su11-4的185个单株构建的作图群体进行了PCR扩增和电泳分析。结果表明,H122对供试小种均表现免疫或近免疫,对CYR32的抗病性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对CYR33的抗病性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对Su11-4的抗病性亦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将其暂命名为YrH122。筛选到3个与YrH122连锁的SSR标记Xbarc229、Xwmc339和Xwmc93,遗传距离分别为7.7、4.3和11.0 cM,并将该基因定位于小麦染色体1DL上。SSR标记回检显示,YrH122来源于华山新麦草。通过基因来源、分子检测及染色体位点比较,YrH122可能是1个不同于目前已知抗条锈病基因的新基因。  相似文献   
96.
以撑绿竹为研究对象,通过肥料配比、施肥量和施肥方式3个因素不同水平的正交试验,对撑绿竹的施肥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促进撑绿竹胸径增粗的最佳施肥模式为:肥料配比(N:P2O5:K2O)为3:2:1,施肥量为1.2 kg/丛,施肥方式为撒施;提高撑绿竹繁殖率的最佳模式是:肥料配比(N:P2O5:K2O)为5:2:1,施肥量为0.6 kg/丛,施肥方式为穴施;增加撑绿竹生物量的最佳施肥模式为:肥料配比(N:P2O5:K2O)为5:2:1,施肥量为0.6 kg/丛,施肥方式为撒施。  相似文献   
97.
研究采用田间随机区组试验,通过对撑绿竹不同施肥时期处理的立竹数、胸径和秆材产量进行比较,寻求撑绿竹最佳的施肥时期.结果表明,在施肥总量相同的条件下,1年施用3次(3、8、12月)的处理对产量的提高效应最好,其次是1年施用2次(3、8月),二者均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1年施用1次(3月、8月或12月)对产量的效应较低,经济效益较低.1年施用1次的时候,在12月和3月施用效果较好.在生产实际中,考虑到劳力和费用问题,可以采用在3月和8月追肥2次.  相似文献   
98.
以水为溶剂,以提取时间、温度和料液比3个因素作为研究对象,以多糖提取量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的基础上,通过三因素三水平的Box-Behnken响应面分析法研究了优化多糖的提取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最优提取条件为提取时间1.43h、温度76.8℃、料液比1∶80.3,在此条件下,多糖得率可达到4.11mg/g。提取液经一系列纯化工艺后,得到纯度为61.32%多糖。  相似文献   
99.
干旱胁迫及复水对绿竹容器苗生理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究模拟干旱环境下水分亏缺对绿竹容器苗主要营养器官生理特性的影响,为绿竹规模化育苗栽培制定适宜的经营管理及节水灌溉技术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绿竹组培苗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苗控水方式,测定分析不同干旱胁迫条件下绿竹叶片及根系抗氧化酶、膜脂渗透性、叶片光合色素含量、以及根系活力等生理指标。[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加重,绿竹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明显下降,各处理间均达到差异显著(P0.05),复水后叶绿素a、叶绿素b、及类胡萝卜素含量均明显升高,其中叶绿素a、叶绿素b达到差异显著(P0.05),但类胡萝卜素差异不显著(P0.05);干旱胁迫下,根系活力呈明显下降趋势,中度干旱胁迫(MS)和重度干旱胁迫(SS)根系活力分别比对照(CK)下降14.35%、33.31%,均达到差异显著(P0.05),复水后,根系活力均明显升高,分别达到了CK处理根系活力的96.75%、73.84%;干旱胁迫下,根系及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均呈上升趋势,且在复水后均呈现一定下降趋势,表现为中度干旱胁迫后复水(MS-CK)降低程度高于重度干旱胁迫后复水(SS-CK),各处理间均达到差异显著(P0.05)。[结论]模拟干旱环境下,增加干旱胁迫程度,绿竹的根系活力及叶片色素含量呈显著降低,MDA含量及SOD、CAT、POD活性均升高。复水后,根系活力及叶片色素含量较干旱胁迫时有所提高,MDA含量及SOD、CAT、POD活性有明显下降,不同干旱程度补偿能力不同,表现为中度干旱胁迫后复水高于重度干旱胁迫后复水,且不同营养器官对于解除干旱后消除活性氧及修复适应能力也不尽相同。绿竹根系活力和叶绿素含量与干旱胁迫程度呈负相关,而保护酶SOD、CAT、POD活性以及MDA含量均与干旱胁迫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0.
以浙江省典型的散生型高节竹(Phyllostachys prominens)、混生型苦竹(Pleioblastus amarus)和丛生型绿竹(Dendrocalamopsis oldhami)为研究对象,对其植株氮含量及其在不同器官间(叶、枝、秆)的分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种竹子不同器官的氮含量均表现为叶 > 枝 > 秆,各器官氮含量均随着竹龄的增大而下降;3年生叶片氮含量绿竹显著大于高节竹、苦竹(P<0.05);秆中氮含量表现为绿竹 > 苦竹 > 高节竹,其中2年生和3年生秆氮含量在竹种间的差异达显著性水平(P<0.05),绿竹和苦竹的1年生秆氮含量也显著大于高节竹(P<0.05)。不同竹种间枝条氮含量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竹种间氮素积累量表现为绿竹 > 苦竹 > 高节竹,其积累量分别为370.28、254.72和113.03 kg/hm2,而氮素利用效率高低则表现为高节竹 > 苦竹 > 绿竹,3种竹子每生产1 t干物质所需氮素为分别为6.37、6.53和7.96 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