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16篇
  免费   73篇
  国内免费   132篇
林业   168篇
农学   143篇
基础科学   234篇
  272篇
综合类   1019篇
农作物   79篇
水产渔业   53篇
畜牧兽医   179篇
园艺   47篇
植物保护   2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65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59篇
  2016年   64篇
  2015年   71篇
  2014年   98篇
  2013年   71篇
  2012年   155篇
  2011年   157篇
  2010年   151篇
  2009年   148篇
  2008年   177篇
  2007年   158篇
  2006年   125篇
  2005年   114篇
  2004年   79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3年   2篇
  1962年   1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61.
通过分析评价野生刺梨(Rosa roxburghii Tratt.)资源居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同时构建核心种质,为刺梨资源的保护和发掘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利用10对EST-SSR引物和9个果实品质性状指标对收集的12个刺梨自然居群(共102份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进行分析,同时结合原贵州省32份初级核心种质,采用位点优先取样策略进一步构建西南地区核心种质。结果表明,黔西(QX)居群拥有最高的Shannon信息指数I=0.6965,基因多样性指数h=0.3935,多态位点百分率p=84.62%;而古丈(GZ)居群则无论在分子数据还是表型数据都表现为遗传多样性最低;AMOVA分析表明刺梨居群内遗传变异在87%以上,居群间基因流Nem在3.5以上、平均Nei’s遗传距离(GD)0.223。构建的19份核心种质等位基因保留率和稀有等位基因保留率均为100%,能够代表原种质的遗传多样性。西南地区野生刺梨的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居群内,居群间具有基因交流频繁、Nei’s遗传距离小等特点,构建的19份核心种质从等位基因保留率、稀有等位基因保留率及地理分布均能够较好地代表原种质的遗传多样性。自然居群以黔西(QX)居群遗传多样性最高。因此,野生刺梨的保护策略可采用就地保护黔西(QX)居群与迁地保护19份核心种质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相似文献   
62.
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是一种极具发展利用潜能的林业生物质能源树种。为了解决刺槐林业生物质能源面临的原料短缺问题,本研究选取了中国北方7个地区的96个刺槐种质资源,运用筛选出的14对SSR引物进行标记,分析了其遗传多样性并构建核心种质。结果表明:刺槐种质资源的平均等位基因数(Na)为3.2143;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2.1840;平均Shannon’s信息指数(I)为0.8831;平均观测杂合度(Ho)为0.4055;平均预期杂合度(He)为0.5149,收集的刺槐种质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采用逐步聚类法进行核心种质构建,最终确定的核心种质共包含23份种质。通过t检测,核心种质遗传多样性与原始种质无显著差异,可以充分地代表原始种质资源。核心种质纤维素含量提高了2.17%,平均达到33.42%,适宜作为纤维素生物质能源原料。研究结果为刺槐种质资源的保护,管理和纤维素生物质能源化利用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和优良的种质材料。  相似文献   
63.
广东生物种质资源数据管理网络平台构建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广东生物种质资源数据管理网络平台是集成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构建的基于B/S结构的生物种质资源数据标准化及管理平台,该平台为广东省的生物种质资源收集、评价、利用和研究提供一套运行于局域网和互联网的生物种质资源数据管理与分析系统软件,并已投入到广东省22个种质资源保存、研究单位使用,建立了42个物种种质资源数据库管理系统,对种质资源数据进行统一、规范的管理,实现种质资源数据库共建信息共享。  相似文献   
64.
复合图书馆实体馆藏与虚拟馆藏的有机整合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复合图书馆时期的馆藏信息资源包括实体馆藏和虚拟馆藏,实体馆藏与虚拟馆藏的有机整合是复合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建设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65.
吉林省稻种资源核心种质构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在借鉴国内外有关同类研究的基础上,以我所自建国以来历年收集、观察、鉴定和筛选出性状稳定一致的3170份稻种资源为研究对象,在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水稻所试验地同一试验条件下,自1997~2000年进行了连续4年的系统观察、鉴定,确定了以总体取样量15%、按代码分组、组内简单比例取样及组内聚类取样的取样方案作为构建吉林省稻种资源核心种质的最佳方案。按照最佳建库方案构建起了一个以资源总数3170份的15%,即477份核心样品资源可代表总体资源98%以上的遗传多样性的核心种质库。  相似文献   
66.
杜仲叶采收时间与采叶量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杜仲叶不同采收方式的研究,结果认为,不同采叶方式对杜仲树体及叶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采叶量愈大、采叶次数愈多,树木高、径生长量愈小,新生叶叶面积也愈小.但是,50采叶量组和70采叶量组、1次采叶组和2次采叶组差异不显著.所以,从采叶后对杜仲高、径生长量以及叶片生长的影响来看,一次采叶量以50左右为宜,一年内采叶次数不宜超过2次.  相似文献   
67.
植物遗传资源核心种质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62,自引:2,他引:62  
近年来急剧增加的遗传资源数量给种质资源的保存、研究与利用带来了很大困难。为解决这一矛盾,Frankel(1984)和Brown(1989)提出并发展了核心种质(CoreCollection)的概念,即以最少的遗传资源份数最大限度的代表该物种的遗传多样性;至今全世界在硬粒小麦、花生和一年生育情等30余种植物上已经进行了核心种质研究;本文对有关核心种质构建的理论依据、开展核心种质研究的步骤、方法和内容以及核心种质的检验指标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此外,作者在Frankel的核心种质的概念的基础上,提出核心种质还应包含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优异基因,并强调核心种质应该是一个动态变化的群体。  相似文献   
68.
农用残膜的回收问题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地膜覆盖种植技术可大幅工提高作物单产水平,因而得以大面积推广应用,但用过的地膜不能及时回收,滞留在田间,对土壤及生态环境都造成了污染,从残膜不能得及时回收的原因分析入手,结合各地条件,阐述了不同类型的残膜回收机的特性和使用状况,并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69.
以中国大陆31个省级行政单元为样本,采用省际建成区绿地率空间面板数据,运用ESDA与GIS技术相结合的空间分析方法,探明1997-2014年我国省域建成区绿地率空间聚集、空间相关模式及其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我国省域建成区绿地率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且空间集聚程度呈现增强趋势。2)我国70%左右的省域属于高-高集聚或低-低集聚,高-高型主要分布在东部,低-低型集中于西部,地区间省域集聚类型差异是我国省域建成区绿地率空间分异的主要特征。3)通过局部空间自相关指数检验少数省域集聚类型的显著性强,对周边省域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而2/3以上的省域建成区绿地率空间集聚类型处于不稳定状态。本研究提出差异化、分类制定提升4大地区和省域建成区绿地率的政策建议,对实现国家建成区绿地率总体发展目标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0.
中国小麦品种资源Glu-1位点组成概况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66,自引:10,他引:66  
 分析了 5 12 9份中国小麦初选核心种质样品HMW GS的组成情况 ,其中地方品种 345 9份、育成品种(系 ) 16 70份。这些材料作为初级核心种质基本代表了保存在国家长期库中的普通小麦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覆盖了中国小麦栽培的 10大生态区。总体来看 ,在Glu A1、Glu B1和Glu D13个位点上的主要等位变异分别为null、7+8和 2 +12。育成品种中 1、7+9、14 +15、5 +10和 5 +12亚基 (对 )的频率比地方品种有很大的提高。在Glu 1位点上 ,地方品种与育成品种的遗传丰富度差异甚微 ,但育成品种的遗传离散度指数却显著高于地方品种。在 3个位点中 ,Glu B1位点的多样性最丰富 ,其次为Glu D1位点 ,Glu A1位点的多样性最差。从生态区来讲 ,地方品种变异类型最丰富的 3个大区是黄淮冬麦区、西北春麦区和西南冬麦区 ;选育品种最丰富的 4个大区是西南冬麦区、黄淮冬麦区、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和北部冬麦区。由于广泛的引种、杂交、选择以及亲本选配中的偏爱 ,造成许多生态区遗传离散度指数高低与遗传丰富度出现相矛盾的现象 ,这点在长江中下游冬麦区材料中表现尤为突出。育成品种与地方品种间遗传分化系数分析表明 ,现代引种和杂交育种使我国小麦品种“群体”遗传组成和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