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43篇
  免费   341篇
  国内免费   699篇
林业   456篇
农学   977篇
基础科学   35篇
  467篇
综合类   4909篇
农作物   633篇
水产渔业   700篇
畜牧兽医   2465篇
园艺   635篇
植物保护   406篇
  2024年   61篇
  2023年   206篇
  2022年   255篇
  2021年   270篇
  2020年   252篇
  2019年   304篇
  2018年   170篇
  2017年   243篇
  2016年   334篇
  2015年   295篇
  2014年   475篇
  2013年   465篇
  2012年   629篇
  2011年   706篇
  2010年   700篇
  2009年   778篇
  2008年   789篇
  2007年   607篇
  2006年   590篇
  2005年   551篇
  2004年   413篇
  2003年   386篇
  2002年   294篇
  2001年   276篇
  2000年   248篇
  1999年   226篇
  1998年   198篇
  1997年   124篇
  1996年   150篇
  1995年   141篇
  1994年   133篇
  1993年   91篇
  1992年   101篇
  1991年   75篇
  1990年   56篇
  1989年   50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4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21.
彭泽鲫两个雌核发育克隆与三个鲫鱼品系的RAPD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发现彭泽鲫种群内两个不同雌核发育克隆 (H和L) 的基础上, 对彭泽鲫两个克隆和银鲫(D系)、缩骨鲫、野鲫共 5个鲫鱼品系进行RAPD分析。结果 30个引物中有 22个扩增效果良好, 统计分析表明, 彭泽鲫 (L) 与银鲫 (D) 的遗传相似率最高 (0 909091); 彭泽鲫 (H)、缩骨鲫和野鲫三者间的遗传相似率也较大, 其中彭泽鲫 (H) 和缩骨鲫的相似率 ( 0 862069 ) 高于二者与野鲫的相似率 (分别为0 828571、0 830986)。聚类分析结果也表明, 彭泽鲫 (L) 与银鲫 (D系) 的亲缘关系非常接近, 暗示二者可能具有相同的遗传起源; 彭泽鲫 (H)、缩骨鲫和野鲫三者间的亲缘关系次之, 其中彭泽鲫 (H) 和缩骨鲫的亲缘关系较近, 推测二者可能起源于野鲫; 而彭泽鲫 (L) 与银鲫 (D系 ) 二者与彭泽鲫 (H)、缩骨鲫和野鲫三者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远, 说明它们之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222.
鳙小卫星DNA的克隆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鳙基因组DNA 经内切酶Sau3AⅠ完全酶切后,与Bam HⅠ- pUC18 质粒连接,转化DH5α后,获得933 个重组体。用人源小卫星探针33 .15 对重组体进行原位杂交筛选,获得14 个阳性克隆,取其中的1 个阳性克隆( 即小卫星pBC174) 作探针,与5 尾鳙和4 尾鲢基因组DNA 杂交,能产生具有高度变异性的、个体特异性的DNA 指纹图,表明克隆的鳙小卫星pBC174 可用于鱼类DNA 指纹分析。  相似文献   
223.
龙池鲫DNA含量、倍性分析及其形态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鸡(Gallus sp.)红细胞DNA含量(2.5 pg/N)为标准对照,利用流式细胞术测定了龙池鲫(Carassius auratus in Long Lake)的红细胞核DNA含量,采用T型标技术标记了2倍体与3倍体龙池鲫并研究了2倍体与3倍体龙池鲫的形态特征,为阐明龙池鲫的遗传背景及资源增殖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实验检测的265尾龙池鲫中,42尾龙池鲫样品红细胞核的相对DNA含量接近76,占15.85%,223尾样品接近110,占群体数的84.15%;二倍体龙池鲫的DNA含量为3.83 pg/N,三倍体龙池鲫的DNA含量为5.38 pg/N。龙池鲫是由二倍体和三倍体两种类型的鱼组成的混合群体;侧线鳞数量可作为二倍体龙池鲫与三倍体龙池鲫的辨别参考指标。T型标暂养1周后龙池鲫的成活率达到100%,脱牌率为1.13%。  相似文献   
224.
张培旗  李健  王群  刘淇  管斌 《水产科学》2005,24(11):17-20
在(20±2)℃水温条件下,研究磺胺甲基异唑在中国明对虾肌肉、血淋巴和肝胰脏3种组织中的残留及消除规律。药物在对虾肌肉、血淋巴、肝胰脏中的残留用二氯甲烷提取,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最低检测限可达0.01μg/mL,平均回收率为80%~90%。研究结果表明:磺胺甲基异唑在中国明对虾血淋巴中的残留量最小,在肝胰脏中的残留量最大且消除较慢,差异明显。建议把对虾的肝胰脏作为该药残留监控的靶组织,相应的休药期至少为20 d。  相似文献   
225.
鲾科鱼类因鳞片细小易脱落,鳍棘易折断,且部分物种具有性二态特征,导致传统分类鉴定困难。为明确中国鲾科(Leiognathidae)鱼类的分类地位,测量了小牙鲾(Gazza minuta)、G. sp. A、黄斑鲾(Leiognathusbindus)、短吻鲾(L. brevirostris)、颈斑鲾(L. nuchalis)、短棘鲾(L. equulus)、细纹鲾(L. berbis)、带纹鲾(L.striatus)、坚鲾(L. stercorarius)、仰口鲾(Secutor ruconius) 10种147尾中国鲾科鱼类的28个形态参数,消除异增长效应后进行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以及聚类分析,发现不同物种间表观形态上具有较大的相似性,易造成鉴定错误。测定中国鲾科鱼类10种47尾DNA条形码序列,结合Gen Bank和BOLD下载数据进行联并分析,发现小牙鲾、G. sp. A、黄斑鲾、短吻鲾、颈斑鲾、短棘鲾、细纹鲾、带纹鲾、坚鲾、仰口鲾、曳丝鲾(L. leuciscus)、宽身小牙鲾(G. achlamys) 12种鲾科鱼类105条序列聚类成11个自展数据支持率为100%的分支,分支间平均遗传距离(18. 6%)是分支内(0. 3%)的62倍,支持分支的物种分类地位。短吻鲾和颈带鲾分支间平均遗传距离(8. 1%)是分支内(0. 15%)的54倍,形态与分子均没有重叠,应为2个独立种。牙鲾属G. sp. A与宽身小牙鲾及小牙鲾的种间遗传距离分别是种内遗传距离的35倍和79倍,支持其为独立的物种。另外,发现本研究采集于广东阳江的坚鲾、海南博鳌的带纹鲾和G. sp. A为中国3个新纪录种。  相似文献   
226.
分子遗传标记及其技术在水产生物中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总结了现代生物学所发展出来的各类分子标记,并对分子标记技术在水生生物中的研究和应用进行了一简单综述。  相似文献   
227.
在(20±2)℃水温条件下,研究磺胺甲基异騖唑在中国明对虾肌肉、血淋巴和肝胰脏3种组织中的残留及消除规律.药物在对虾肌肉、血淋巴、肝胰脏中的残留用二氯甲烷提取,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最低检测限可达0.01 μg/mL,平均回收率为80%~90%.研究结果表明:磺胺甲基异騖唑在中国明对虾血淋巴中的残留量最小,在肝胰脏中的残留量最大且消除较慢,差异明显.建议把对虾的肝胰脏作为该药残留监控的靶组织,相应的休药期至少为20 d.  相似文献   
228.
RAPD技术在鱼类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辰莹 《淡水渔业》2005,35(5):59-61,64
RAPD(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随机引物扩增多态DNA)技术是1990年由Williams和Welsh两个研究小组同时发展起来的一项DNA多态检测技术.RAPD技术与其他分子标记技术相比具有独特的优势,在生物种群遗传结构分析、遗传多样性检测、物种亲缘进化关系鉴定、基因连锁图谱的构建和基因定位与分离等得到了广泛应用,在鱼类研究中也有了一定应用,并取得相应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相似文献   
229.
鱼类人工雌核发育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在随后的50年里发展迅速。雌核发育可以为纯系建立、性别控制、基因定位等研究提供一种有效途径,乃鱼类遗传育种研究工作活跃领域之一[1-3]。丁(Tincatinca)隶属于鲤科、雅罗鱼亚科、丁属,是一种广温性鱼类(0~37℃)。主要分布于欧洲,在我国仅分布于新疆额尔齐斯河流域[4]。由于丁雌鱼生长比雄鱼快,Linhart等[5]对其人工诱导雌核发育和雌核发育子代性逆转进行了研究。但到目前为止,与其他大多数鱼类雌核发育研究工作一样,尚未获得功能性雄鱼。本研究旨在对丁人工雌核发育条件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2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