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31篇
  免费   291篇
  国内免费   337篇
林业   479篇
农学   347篇
基础科学   76篇
  379篇
综合类   2127篇
农作物   245篇
水产渔业   410篇
畜牧兽医   755篇
园艺   268篇
植物保护   173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84篇
  2022年   142篇
  2021年   166篇
  2020年   191篇
  2019年   223篇
  2018年   134篇
  2017年   208篇
  2016年   218篇
  2015年   212篇
  2014年   235篇
  2013年   236篇
  2012年   315篇
  2011年   301篇
  2010年   256篇
  2009年   297篇
  2008年   286篇
  2007年   284篇
  2006年   219篇
  2005年   192篇
  2004年   135篇
  2003年   100篇
  2002年   85篇
  2001年   91篇
  2000年   71篇
  1999年   64篇
  1998年   52篇
  1997年   56篇
  1996年   47篇
  1995年   40篇
  1994年   50篇
  1993年   39篇
  1992年   36篇
  1991年   41篇
  1990年   41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 1. Many rivers and streams across the world have been channelized for various purposes. Channel cross‐sections of meandering rivers are asymmetrical and have cross‐sectional diversity in their physical environment; cross‐sections of a channelized river are typically trapezoidal and have little cross‐sectional diversity, both in physical and ecological conditions. Several programmes to restore stream meanders have been undertaken to improve river ecosystems degraded by channelization. However,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diversification in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due to meander restoration and the macroinvertebrate community structure is poorly known.
  • 2. This study of a lowland river in Japan assessed how the cross‐sectional diversity of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changed with restoration of a meander in a channelized river, and how the macroinvertebrate communities responded to the changes in physical habitat variation. Comparisons were made between the macroinvertebrate communities of a channelized reach, the restored meandering reach, and a natural meandering reach.
  • 3. Natural meandering and restored meandering reaches showed higher cross‐sectional diversity in physical variables and total taxon richness across a reach than did the channelized reach. Almost all taxa observed in the natural and restored meandering reaches were concentrated in the shallowest marginal habitats near the banks. Shear velocity increasing with water depth had a negative association with macroinvertebrate density and richness.
  • 4. This study demonstrated that the shallow river bed along the inside of bends formed point bars that provided a highly stable substrate, a suitable habitat for macroinvertebrates in a lowland river. It is concluded that meander restoration could be an effective strategy for in‐stream habitat restoration in lowland meandering rivers.
Copyright © 2007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42.
研究比较普通土、秸秆有机土和草碳蛭石3种育苗基质中接种两种丛枝菌根真菌GM、GV对甜椒苗期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营养含量较高的有机土育苗基质中,接种AM真菌对甜椒苗的影响最弱,而在营养水平较低的草碳蛭石无土育苗基质中,接种AM真菌对甜椒苗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中AM真菌在草炭蛭石中对甜椒苗根系的侵染率也最高,而GM的接种效果优于GV。  相似文献   
43.
通过5年10项次的系列试验,研究了影响大豆产量的栽培因子的单因素、多因素对大豆器官生长发育和群体产量的影响,分析了栽培因子的实施效应。播期、密度、行株距配置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一般夏大豆品种较早播种,生长稳健,分枝、有效荚数和单株粒重增加,有利于高产;不同株型类型品种的适宜密度有显著差异,主茎型>分枝紧凑型>分枝松散型,在适宜密度条件下均可达到较高产量水平;缩小行距,有利于增加群体数量,叶面积指数增加;适当增加株距,有利于改善单株生育状况和后期透光条件,提高单株生产力。因此,夏大豆产区实现田间最佳分布措施是缩小行距,扩大株距。  相似文献   
44.
侯巨梅  刘铜  左豫虎 《大豆科学》2007,26(6):918-921,929
大豆疫霉菌引起的大豆疫病是大豆上危害严重的毁灭性病害之一.采用经典遗传学方法研究大豆疫霉菌单孢后代的菌丝生长速率、菌落形态、产孢量以及同宗配合性状的遗传变异,以期为有效控制大豆疫病的发展和蔓延奠定基础.结果表明,菌落形态、生长速率和同宗配合性状在单孢后代可稳定遗传,控制上述性状的遗传因子是纯合的;大豆疫霉菌的游动孢子产生能力在单孢后代发生连续性变异,表明这种性状可能是数量遗传性状,也可能控制这种性状的基因为杂合基因或细胞质遗传因子.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大豆疫霉的遗传特征、遗传多样性及多样性产生的遗传学基础.  相似文献   
45.
采用Darch蜕皮周期分期方法,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的蜕皮周期进行了划分,并初步探讨了中华绒螯蟹蜕皮过程中肝胰腺消化酶活性变化。根据第三颚足末端刚毛和表皮的形态学特征,可将中华绒螯蟹的蜕皮周期分为蜕皮后期(A-B期)、蜕皮间期(C期)、蜕皮前期(D期)和蜕皮期(E期),其中D期可进一步分为D0、D1、D3-43个亚期。在蜕皮过程中,肝胰腺淀粉酶和胰蛋白酶活性在蜕皮后A-B期开始升高,于蜕皮前早期D0阶段达最大(P<0.05),随后又逐渐降低,至蜕皮前晚期D3-4阶段降至最低(P<0.05);胃蛋白酶活力在蜕皮周期中于蜕皮前晚期D3-4阶段显著降低(P<0.05),其他阶段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认为,中华绒螯蟹蜕皮过程可分为C、D0、D1、D3-4、A-B 5个时期,蜕皮过程中肝胰腺淀粉酶、胰蛋白酶和胃蛋白酶活性发生周期性变化。  相似文献   
46.
黄土坡面细沟形态变化及其与流速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9,他引:6  
研究细沟的形态变化特征是认识细沟侵蚀的重要基础,细沟发育过程中细沟形态变化与水流动力学特性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研究细沟发育过程中细沟形态与水动力学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更好地了解细沟侵蚀过程和侵蚀机理。该研究通过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对黄土坡面细沟发育过程中的细沟形态变化及其与流速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坡面侵蚀过程呈明显的阶段性,坡面细沟形态变化过程与坡面径流含沙量的变化情况基本一致;坡面跌坎发生的临界流速为0.19~0.21 m/s,当坡面径流流速大于这个临界值的时候,坡面会出现跌坎;细沟发育初期,细沟间的距离一定程度上影响细沟的分布,最早出现的细沟之间不会再出现新的跌坎,这一间距范围在12.5~17.5 cm之间;细沟侵蚀过程主要以下切侵蚀和溯源侵蚀为主,沟壁坍塌的侵蚀作用相对较小;细沟流速随时间的变化大致呈先增后减的趋势,细沟流速随细沟宽度的增加而显著减小,这一趋势在4 m坡段尤为明显,二者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r=-0.348,P=0.04)。受试验条件所限没有研究细沟深度和流速等其他水动力学参数,以后需要不断改进试验方法来准确测量流速、水深等指标,进一步研究细沟发育过程。  相似文献   
47.
淫羊藿属植物多数种类在形态分类性状上存在连续过渡的形态变异现象,导致种间的鉴别困难.本研究对粗毛淫羊藿、巫山淫羊藿、天平淫羊藿,3个物种合计29个居群之间的种间杂交F1代植株及其亲本形态学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AC×MY、AC×WU、WU×MY 3种组合杂交F1代的叶片形状表现为双亲过渡形态,控制淫羊藿花瓣距短于内萼片的基因可能是部分显性,E.acuminatum的花瓣和内萼片颜色属于显性遗传.所得结果为淫羊藿属植物分类学、种间系统关系及其起源与进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和线索.  相似文献   
48.
高吭  李玉柱  佟金 《农业机械学报》2011,42(7):220-222,190
利用扫描电镜分析了东方蝼蛄膜翅的表面形态.在OCA20型接触角测量仪上测量了水与东方蝼蛄膜翅展开表面各部位的接触角,分析了东方蝼蛄膜翅表面几何微结构与润湿性的关系.研究表明,东方蝼蛄膜翅展开后各部位的几何微结构各不相同,水与东方蝼蛄膜翅展开表面各部位的接触角平均值为94.4°~118.6°,表现出疏水性能.东方蝼蛄膜翅表面几何微结构与疏水性能的综合作用是其折叠后表面不沾土壤和水的重要机理.  相似文献   
49.
稻谷极易受到微生物的侵染,粮食微生物的活动不仅会影响到粮食的安全储藏,导致粮食腐坏变质,还会严重影响食用者的身体健康.采用GB 4789.15-2010对稻谷进行传统培养,并从中分离得到两株优势菌株.对分离出的优势菌株进行形态学观察,观察菌株在不同生长时期的形态及菌丝、孢子形态,初步判定两菌株均为曲霉.同时运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对两菌株的ITS及28S片段进行扩增,扩增得517bp的ITS片度及560 bp的28S片段,将基因序列在Genbank中进行相似性比对,最终确定两菌株为溜曲霉(Aspergillus tamarii)和亮白曲霉(Aspergillus candidus).  相似文献   
50.
法氏囊细胞培养上清的免疫活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地氏囊细胞培养上清经浓缩、心心后,分别进行溶血空斑形成试验和鸡DNⅣ系免疫试验,结果表明:法氏囊细胞培养上清能够显著提高SRBC免疫小鼠脾细胞的PFC数目(P〈0.01),对雏鸡NDⅣ系免疫有促进作用,与免疫对照组相比,HI抗体水平平均提高1个滴度,证明体外培养的法氏囊细胞的能力分泌免疫活性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