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71篇
  免费   513篇
  国内免费   589篇
林业   736篇
农学   591篇
基础科学   358篇
  1297篇
综合类   4076篇
农作物   355篇
水产渔业   476篇
畜牧兽医   1009篇
园艺   315篇
植物保护   360篇
  2024年   53篇
  2023年   214篇
  2022年   346篇
  2021年   313篇
  2020年   368篇
  2019年   381篇
  2018年   236篇
  2017年   356篇
  2016年   456篇
  2015年   474篇
  2014年   558篇
  2013年   516篇
  2012年   690篇
  2011年   688篇
  2010年   512篇
  2009年   496篇
  2008年   443篇
  2007年   486篇
  2006年   343篇
  2005年   311篇
  2004年   220篇
  2003年   186篇
  2002年   137篇
  2001年   117篇
  2000年   98篇
  1999年   91篇
  1998年   65篇
  1997年   75篇
  1996年   58篇
  1995年   58篇
  1994年   47篇
  1993年   43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柘林湾网箱养殖海域溶解氧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1998年7月在南海东北部柘林湾的调查数据,探讨网箱养殖海域溶解氧的分布及其与其他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夏季海水溶解氧浓度为3.03-7.86mg/L( 平均5.30),退潮时(平均5.71)高于涨潮时(平均4.65)涨潮时网箱区内贫氧( <0.mg/L).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对溶解氧浓度有重要影响的水质因子为pH和水温,其次为盐度,COD和营养盐,它们的变化与DO的变化有较好的相关性,区域比较表明,海水溶解氧浓度与观测僧置到网箱区的距离呈正相关(P<0.02),与底质硫物,PO4-P含量呈负相关(P<0.05),溶解氧浓度偏低与养殖环境的污染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62.
研究了温度、光照强度、盐度和营养盐对海萝(Gloiopeltis furcata)藻体生长的影响以及 pH、干露、淡水浸泡对藻体成活的影响。海萝藻体分别培养在不同温度(10℃、14℃、18℃、22℃和26℃)、不同光照强度(2500 lx、4500 lx、6500 lx、8500 lx 和10500 lx)、不同盐度(15.5、18.0、20.5、23.0、25.5、28.0、30.5、33.0、35.5和38.0)和添加不同质量浓度的营养盐[硝酸钠(NaNO3)10 mg·L -1、20 mg·L -1、40 mg·L -1、80 mg· L -1和相对应的磷酸氢二钾(K2 HPO4)1 mg·L -1、2 mg·L -1、4 mg·L -1、8 mg·L -1]21 d。结果表明,海萝藻体生长的最合适温度为10~14℃,光照强度为6500~10500 lx,盐度为18~38;不同营养盐质量浓度对藻体生长的影响不明显。海萝藻体在不同 pH(5.5~10.0)条件下培养10 d,结果显示藻体正常成活的 pH 范围为6.5~9.0。海萝藻体分别经不同时间的阴干、泡淡水、晒干,结果显示阴干24~48 h 或泡淡水24~48 h 以下藻体仍然能够正常成活;阴干3 h 后泡淡水3 h,藻体也能正常成活;在阳光下晒干超过2 h,藻体不能正常成活。  相似文献   
163.
威海双岛海域人工鱼礁区大型海藻夏季群落结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2013年6月和8月,采用潜水采样和录像的方法调查了威海双岛海域人工鱼礁区内礁石上附着的大型海藻,并分析了海藻群落组成与环境因子的关系.2次调查共采集到大型海藻9种,其中红藻门5种、褐藻门和绿藻门各2种.夏末和夏初的海藻群落相似度为20.35%,对相似性贡献最大的5种海藻分别为金膜藻(Chrysymenia wrightii)、日本异管藻(Hterosiphonia japonica)、扁江蓠(Gracilaria textorii)、海黍子(Sargassum muticum)和孔石莼(Ulvapertusa).夏末的海藻生物量密度(243.83 g/m2)高于夏初(164.99 g/m2),但覆盖率由64.53%~91.20%降至52.53%~72.53%(威海圣鲲礁区除外),绝对优势种由夏初的日本异管藻演替为夏末的金膜藻.根据主成分分析(PCA)和冗余分析(RDA)结果,影响海藻群落变化的环境因子中,前3位分别为水温、盐度和水底照度;夏末,由于水体透明度较低(<2.0 m),光照条件可能成为海藻分布的限制因子.另外,夏末污损生物的大量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海藻的覆盖率.  相似文献   
164.
环境因子对大黄鱼精子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观测精子的激活率、活动时间和寿命研究了几种环境因子的变化对养殖大黄鱼精子活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精子平均密度为(1.17±0.09)×1010.ml-1,盐度对大黄鱼精子活力影响较大。当海水盐度适宜(19.61~24.87)时,精子的激活率≥90%,活动时间≥9.65 min,寿命≥13.50 min;在pH=4.0~10.0的海水中,精子都能被正常激活(≥70%),适宜的pH值为7.5~8.0;不同浓度的葡萄糖、NaCl和KCl溶液对精子活力的影响不同,不同浓度的EDTA-2Na溶液均不能激活精子;无Ca2 、Mg2 或HCO3-的人工海水对精子的激活率均高达90%,但精子的活动时间却有较大幅度的缩减。  相似文献   
165.
虾池水环境因子与虾病爆发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1~2002年在对瓦房店市和庄河市等虾池水环境因子的连续监测中,运用多元分析研究了水环境因子与对虾病害爆发的相关性,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NO3-N、COD、NO2-N、盐度、NH3-N和水温是显示对虾疾病爆发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166.
为减少高密度养殖下菲牛蛭(Hirudinaria manillensis)疾病发生和养殖废水排放,研究比较了3种商品化有益微生物制剂(硝化细菌T1、光合细菌T2和EM复合菌T3)对养殖水体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3种有益微生物制剂在15d内均能使养殖水体的pH稳定在6.8以上,溶氧量(DO)分别比对照组提高30.12%、26.95%和46.12%;化学耗氧量(COD)分别比对照组低1.02mg/L、1.13mg/L和1.53mg/L;3个处理组对氨氮(NH4+-N)的平均降解率分别为48.48%、45.23%和63.10%,亚硝态氮(NO2-N)平均值分别比对照组低0.16mg/L、0.19mg/L和0.27mg/L;菲牛蛭存活率均高达90%以上,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3%。3种有益微生物制剂均有显著增加溶氧量、降低氨氮、亚硝态氮和化学耗氧量的效应,对菲牛蛭养殖水体均具有很好的净化作用,其中以EM复合菌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67.
对虾暴发性疾病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根据几年来虾病研究工作的进展和江苏对虾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总结分析了病因及病原学方面的有关问题,并针对水温、气候、密度等诱发因子,从生态角度提出了虾病防治方法及措施。  相似文献   
168.
条浒苔海区试栽培及外界因子对藻体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2004年1月采自江苏如东海区紫菜栽培架上的条浒苔(Enteromorpha clathrata)为研究材料,经分离纯化培养,用条浒苔藻体放散的孢子进行采苗及其海区栽培。结果表明,条浒苔在江苏和浙江海区均能够栽培,且藻体生长速度很快。在实验室条件下,将条浒苔藻体置于不同温度组(5℃、10℃、15℃、20℃、25℃、30℃)、盐度组(0、4、8、12、16)和光照强度组(15μmol.m-2.s-1、30μmol.m-2.s-1、45μmol.m-2.s-1、60μmol.m-2.s-1),共120个温度-盐度-光强组合中培养,以研究这3个生态因子对条浒苔生长的影响。结果发现,温度、盐度和光强对条浒苔的生长影响显著(P<0.05)。条浒苔生长适宜温度为15~25℃;适宜盐度为8~12;适宜光照强度在60μmol.m-2.s-1左右。温度、盐度和光照强度三者对条浒苔生长存在显著的交互效应(P<0.05),这三者的最佳组合为温度25℃、盐度12和光强60μmol.m-2.s-1  相似文献   
169.
2004年和2005年分别对江苏省沿海滩涂4个具有代表性的文蛤重点增养殖区的环境因子进行了连续调查、监测和研究,主要分析测试了以下3个对文蛤生存影响较为重要的环境因子:底泥中的硫化物(S2-)、底泥渗水中的总氨氮(NH4-N)和底泥渗水中的化学需氧量(COD)。结果表明:S2-季节性变化明显,地点上随监测站位不同有显著差异;NH4-N夏季较高,其它时段基本无变化,均值远远高于上覆水体;COD含量除受气温影响外,还显著受到人类生产生活(如排污等)的影响。另外,2005年较2004年部分监测站位养殖环境有恶化趋势。  相似文献   
170.
为了掌握莱州湾头足类的资源现状,根据2011—2012年进行的9个月份的底拖网调查数据,研究了莱州湾头足类的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148网次共捕获头足类6种,隶属于3目、3科、4属。头足类生物量及个体数均以10月最高、3月最低,周年平均值分别为3 111.39 g/h和723.54个/h。枪乌贼为莱州湾头足类的绝对优势种,其周年的相对重要性指数为13 097。头足类个体数的空间分布随月份变化,6—7月以莱州湾中南部密度较高,8—11月以莱州湾中北部密度较高,3—5月头足类的密度整体较低。CLUSTER和MDS分析将9个调查月份分为4个群组,ANOSIM分析显示群组两两间的群落结构均呈显著性差异,SIMPER分析表明枪乌贼对群组区分的贡献最大。头足类的个体数分布与浮游动物密度的相关性最高。生殖洄游和越冬洄游是影响莱州湾头足类空间分布季节变化的首要因素。研究结果可为莱州湾头足类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