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5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50篇
林业   49篇
农学   48篇
基础科学   76篇
  183篇
综合类   327篇
农作物   11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25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27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60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在对烟台市水资源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从水资源量及其开发利用、区域发展和生态环境等三个方面选取了7类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对烟台市所包括的13个县区的水资源支撑能力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综合分析该评价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从总体来看,烟台市的水资源和人口、经济、耕地以及生态环境等不协调,水资源是其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2)烟台的莱山区、开发区、龙口市、莱州市、招远市、长岛县等6个区县的水资源和区域发展不相匹配,水资源支撑能力相对不足。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应继续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对烟台市的水资源进行科学管理、合理开发和优化配置,以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为促进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本研究以华中地区124个乡村旅游重点村为研究对象,运用地理探测器量化多个影响因素对华中地区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的影响效果,构建综合优势度模型评价华中地区乡村旅游综合优势度,并结合重点村分布和综合优势度分布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以评估乡村旅游重点村发展的协调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华中地区乡村旅游重点村呈现多核心的集聚分布,受多维影响因素综合影响,各因素间协同影响作用突出;2)综合优势度分析显示,华中地区乡村旅游综合发展优势总体上表现为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与重点村空间分布高度耦合,且耦合协调类型与综合优势度成正相关;3)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发展优势受各因素协调效果的制约,资源禀赋是选址的首要考虑指标,而交通条件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本研究可为乡村旅游创新提质和产业升级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3.
城镇化进程中的粮食安全问题:一个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研究城镇化进程中的粮食安全问题,本质上是城镇化进程中产业之间的协调问题。中国的城镇化由于规模庞大、人口众多,使得城镇化是否影响粮食安全的研究一直伴随着国家城镇化水平的提升而从未间断过,特别是中国开始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之后。在简单回顾城镇化与粮食安全问题研究历史的基础上,通过着重梳理近十年来中国城镇化对粮食安全的研究文献,从城镇化影响粮食安全的因素和城镇化背景下保障粮食安全的解决方案两个角度的内容出发,指出了研究侧重点的发展变化。在影响因素问题上,研究者们从最初的侧重关注耕地减少,到探索农业生产技术应用提升农业生产力,再到保障劳动力的资源水平和满足粮食消费,越来越全面地认识城镇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而在解决方案上,从战略政策的演变,到夯实生产能力的策略变化,再到对海外资源依靠方式的转变,体现出不断完善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建立。最后认为未来的研究可以在空间异质性、人力资本和制度要素变化上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旨在为科学布局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提供技术支持。从分析建设适宜性和空间稳定性入手,提出了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冷热点分析的项目区遴选方法,并在吉林省舒兰市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舒兰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潜力较大,高适宜区和中适宜区合占耕地总面积的74.91%,主要分布在北部乡镇;空间稳定性与建设适宜性的空间分布大致相同,整体呈现“北部高于南部”的特征;高标准农田建设呈现明显的“北部易于南部”特征,其中优良协调类占耕地总面积的52.92%,主要分布在平安镇、金马镇、七里乡、开原镇、水曲柳镇和天德乡等,该类耕地自然禀赋较好、基础设施完备,并且与城镇、交通干线有一定距离,建设占用的可能性较小,高标准农田建设难度最小;高标准农田建设适宜性和空间稳定性耦合协调度的热点区主要分布在法特镇、莲花乡、天德乡、平安镇、七里乡等北部乡镇,是高标准农田项目的优先选择区域。结合研究区实际,确定舒兰市“十三五”期间高标准农田建设区总面积10828.89 hm 2。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森林景观的空间组成、分布等特征对林分碳密度的影响,并以此为海口市优化林分结构,保护林地资源等方面提供参考。以海口市2015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arcgis、fragstats、spss等软件量化林分碳密度与景观格局指数并以此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来反映林分碳密度与森林景观格局的关系。研究发现,海口市热带林面积比重较大,且人为经营活动较强,导致其景观破碎化程度较高;林分碳密度与森林景观格局指数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且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当某一林分类型的空间配置较好,分布较聚集,不被其他地类分割时,其碳密度往往也较高。通过对海口市林分碳密度和森林景观格局指数的耦合研究,发现其林分碳密度与森林景观格局指数耦合协调度状况总体上并不良好,需要进行调整和改善。  相似文献   
16.
王进  李宁 《广东农业科学》2022,49(10):164-172
【目的】构建西北地区生态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测度西北地区“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协调水平,为促进“生态-经济”系统及其要素协同共进提供对策建议。【方法】基于西北5省区2008—2020年的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西北地区“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协调水平,利用聚类分析将西北地区“生态-经济”系统耦合程度划分为6个等级。【结果】西北地区“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度时序特征在考察期内稳定增长,协调水平逐步由轻度失调、低水平协调向优质协调过渡。空间特征表现在“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度呈现出陕西>甘肃>新疆>青海>宁夏的特征,西北5省区于2016—2020年间均达到并保持在V类基本协调水平,其中陕西于2020年率先进入Ⅵ类优质协调水平,宁夏和青海“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度波动增长。【结论】西北地区内部存在较强的空间异质性,应从内源创新、消费升级与政府推动3个方面完善西北地区“生态-经济”系统及其要素协同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17.
生态功能分区是区域水生态系统区划及水环境规划管理的基础,也是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更为全面和系统性的分析和规划。出于三江源国家公园区域生态保护与分区管理,为探究地表水资源及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分异规律,以黄河源园区为研究对象,在综合分析其自然环境条件和水陆生态控制因子的基础上,结合园区内部各区域生态地理特征,基于GIS和RS平台,构建黄河源园区水生态功能分区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空间自相关距离确定降水、河网密度和地貌3个一级分区指标以及植被指数、植被生产力、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类型4个二级分区指标;基于子流域完整性,运用数据叠加技术将黄河源园区分为5个一级水生态功能分区和19个二级水生态功能分区,运用相关性分析检验分区的合理性和准确性,并讨论了不同区域的生态系统特征和主要生态环境问题,阐述了水资源、植被资源的空间特征和分布规律。分区结果可为区域水陆环境的管理和保护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与目标定位。  相似文献   
18.
盘式摩擦制动器在汽车上有着广泛的应用。但该制动器在制动过程中因制动器温度的急剧上升,将使制动性能降低,甚至有可能导致制动器失效,因此制动器温度和应力分布对制动器的寿命及制动性能有着重大影响。本文采用有限元方法对制动器的耦合场进行了分析研究,耦合分析结果表明:在制动开始阶段,制动器迅速升温,高温区集中在制动器摩擦面表层,最高温度达195℃;制动过程结束后,整个制动器有一段较长时间的降温过程;制动器的最大热应力-时间曲线变化规律不一致,但均满足材料强度要求。  相似文献   
19.
以阿克苏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两个子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二者与社会协同理论,同时运用熵值法、统计分析、系统评价和耦合模型等方法对其进行研究。建立阿克苏地区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耦合模型,然后对耦合关系进行探讨,揭示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阿克苏地区经济发展和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都较低;经济发展—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系统中两子系统在反正切函数模型中的协调性越来越差;两子系统在经济和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较低时高度耦合,阿克苏地区的经济水平较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快速发展,建设用地集约水平急需改善。  相似文献   
20.
中国土地集约利用与区域生态效率耦合协调度时空格局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土地集约利用与区域生态效率的耦合协调发展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该文采用熵权法和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分别评价了2004—2016年中国284个地级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和区域生态效率;在此基础上,分别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两者耦合协调度及空间关联格局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当前中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区域生态效率协调性整体处于轻度失调阶段,但耦合协调度随时间呈逐步增强态势。协调度空间分布整体呈现“东部和中部高,西部低”的格局,且随时间推移发生较小改变。全局空间自相关结果表明:耦合协调度存在显著空间正相关性,且随时间推移关联程度先增强后减弱。局部空间自相关结果显示:正相关类型高高集聚(HH)与负相关类型低高集聚(LH)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而正相关类型低低集聚(LL)和负相关类型高低集聚(HL)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其中,HH、LH和LL型主要以“组团”形式出现,聚集性强,HL型则散乱分布。随时间推移,除HL型外,其余类型空间分布的整体格局较为稳定。应制定科学的环境经济和环境技术政策,加强对城市的差异化监控与管理,合理进行分区管控并推进市域之间的技术与创新合作等来增强土地集约利用与区域生态效率的协调性,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