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2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20篇
林业   13篇
农学   19篇
基础科学   1篇
  130篇
综合类   167篇
农作物   28篇
水产渔业   31篇
畜牧兽医   85篇
园艺   14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Abstract

Oats (Avena sativa L. cv. Garry) were grown in microplots of three organic soils at site A (peat), site B (muck) and site C (mucky peat) in the summer of 1983. The soil surface (0 to 20 cm) varied in total Cu from 13 to 1659, 135 to 1745, and 81 to 1063 μg/g at sites A, B and C, respectively, due to applications of CuSO4.5H2O made at three rates in 1978, at sites A and B, and in 1979 at site C. Neither the rates of Cu application nor total soil Cu influenced yields. High levels of residual Cu increased the levels of Cu in straw at sites A and B, and in grain at site C. However, even the highest levels of Cu in straw and grains, were below the 20 μg/g which is often considered to be the threshold of Cu phytotoxicity. Data on the levels of other nutrients (P, K, Ca, Mg, Fe, Mn, Zn, B, Mo and S) in the tops and roots of oats generally revealed no significantly adverse effects of the Cu applications or total accumulated Cu in the three soils.  相似文献   
62.
Incorporation of a range of higher concentrations of CuSO4·5H2O in MS medium [Murashige, T., Skoog, F., 1962. A revised medium for rapid growth and bioassay with 240 tobacco tissue cultures. Physiol. Plant 15, 473–497] significantly enhanced direct shoot bud induction and proliferation from cultured leaf and nodal explants taken from mature plants of Stevia rebaudiana. Shoot bud induction medium was supplemented with BAP (2.2 μM) and IAA (2.8 μM). When the concentration of CuSO4·5H2O in the induction medium was raised to 0.5 μM (five times the MS level, i.e. 0.1 μM) there was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percentage response along with increase in shoot bud number per explant. The shoots were healthy, well developed with dark green broader leaves. There was remarkable increase in total biomass and chlorophyll content at increased (0.5 μM) copper level in the medium. During proliferation stage also presence of high copper levels in the medium favoured increase in shoot bud number per explant.  相似文献   
63.
德兴铜矿是我国的超大型铜矿,尾矿砂的排放是其主要的环境问题之一,目前主要堆积于尾矿库中。1号尾矿库于1986年服役期满后共堆积矿砂2.15×107 m3,面积约210 hm2。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坝坡约30 hm2覆有客土的地区进行了一系列植被重建的试验研究工作,本文报道了1998年开始在旱稻(OryzaLinn.)、花生(Arachis Linn.)、香根草(Vetiveria zizanioidesNash)和湿地松(Pinuselliottii Engelm.)等18种不同植被组合条件下的土壤基本农化性状(pH、有机质(OM)、铵态氮、速效P、速效K)以及0.05 mol L-1 HCl可提取态重金属在3~4年时间内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坝坡土壤N、P、K严重不足,且保水、保肥能力弱,需要不断地进行培肥和改良。三年多来,土壤pH总体上无显著变化;OM第三年有显著上升,约为第一年的127%;NH4 N成直线下降,第二年和第三年分别为第一年的72.9%和43.0%;随着耕作实践的推移,速效P和速效K显著上升,但仍旧处于较低水平。重金属(主要是Cu)污染严重,Cu、Zn、Pb、Cd在植物中有明显积累。研究结果强调了试验区在植被重建中不宜种植食用植物,以避免食物链的污染。  相似文献   
64.
几种有机酸对恒电荷和可变电荷土壤吸附Cu2+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恒电荷土壤(黄褐土和黄棕壤)和可变电荷土壤(红壤和砖红壤)为供试材料,研究了乙酸、草酸、酒石酸和柠檬酸对土壤吸附重金属铜离子(Cu2 )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酒石酸浓度下,土壤对酒石酸的吸附量依次为黄棕壤(2 1 8mmolkg-1) >红壤(15 4mmolkg-1) >砖红壤(9 5mmolkg-1) ,土壤吸附有机酸后负电荷量增加,相同条件下增幅为砖红壤>红壤>黄棕壤;无有机酸配体时,供试土壤对Cu2 的吸附量为黄褐土>黄棕壤>砖红壤>红壤;加入有机酸时,随有机酸浓度增高,土壤对Cu2 的吸附一般表现为“峰”形曲线,峰所对应的有机酸浓度因有机酸类型而异,且随土壤可变电荷性质增强而增高;土壤吸附有机酸后对Cu2 的次级吸附不同于有机酸与铜共存时的竞争吸附,且因土壤性质表现迥异。这些结果意味着在存在有机酸配体的根际环境中,恒电荷土壤与可变电荷土壤对Cu2 的吸附明显不同,并将影响重金属离子在根际的转化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65.
香薷属植物在重金属修复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唐明灯  胡锋  吴龙华  骆永明 《土壤》2008,40(5):698-705
香薷属植物应用于重金属修复经历了矿区植物资源调查和比较、室内模拟研究、田间规模修复以及修复后处置研究,已经初步形成一个植物修复技术的完整体系。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把生态修复模式、品种驯化及诱导剂"配方"应用到香薷属植物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对提高修复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6.
王世斌  张晓珂  李琪 《土壤通报》2008,39(2):406-410
通过盆栽模拟试验的方法研究外源添加铜对土壤线虫群落结构的影响,试验添加Cu浓度分别为50 mg kg-1,100 mg kg-1,200 mg kg-1,400 mg kg-1干土和不施加污染物的对照处理,在小麦的生长关键期取样。试验结果表明:线虫不同营养类群对铜污染物的响应在小麦拔节期比较明显,拔节期捕食/杂食线虫的数量在外源添加400 mg kg-1Cu处理中显著低于对照,而不同浓度铜对食细菌线虫和食真菌线虫的影响则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线虫的生态指数对不同浓度铜污染物反映比较敏感,在小麦苗期和拔节期,与对照相比,不同浓度铜处理中线虫多样性降低,而优势度增加;自由生活线虫成熟度指数对不同浓度铜反映相对滞后,只在小麦成熟期表现出差异,即高浓度铜处理中线虫成熟度指数显著低于对照。  相似文献   
67.
铅锌矿渣堆周围农田土壤中铜和铅的分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海立  余荣龙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5):7884-7885,8010
对堆积15、25年左右的铅锌矿渣堆周围10、20、50 m农田土壤中的重金属铅和铜的含量及其变化规律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堆积时间越长的渣堆周围土壤中总铅的含量越高,而总铜的含量相对较低;距渣堆越近的土壤中重金属总量越高;在50 m内距渣堆越远的土壤中有效铜的含量随距离的增加而升高,有效铅的含量却相反,在距铅锌矿渣堆周围50~100 m甚至更远范围内的土壤都会受到重金属铅的污染。  相似文献   
68.
“绿得保”保护性杀菌剂的研制与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了“绿得保”保护性杀菌剂的研制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该杀菌剂有效成分碱式硫酸铜的制备方法、工艺、产品配方等均优于国内同类产品;该杀菌剂对梨、苹果等果树的病害有较高的防治效果,且使用方便,不易产生药害。做为铜制剂是传统农药“波尔多液”的理想换代产品。  相似文献   
69.
钼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动物生产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从营养学和中毒学角度论述了钼在饲料及动物机体内的分布、吸收、代谢规律,从酶学的观点阐述了钼在动物体内的生物学作用及钼的营养与中毒的机制;钼除与酶有关外,与日粮中的铜、硫、钨等元素关系密切;动物钼缺乏或过量,与人和动物的多种疾病有关。  相似文献   
70.
为了研究重金属铜与锰对吉富罗非鱼血细胞凋亡的影响以及铁、锌的拮抗作用,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检测血液及饲料中重金属的含量,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实验鱼血细胞凋亡情况。360尾吉富罗非鱼幼鱼随机分为12组,每组30尾,分别以硫酸铜(0、2 000mg/kg)、硫酸锰(0、120 mg/kg)为攻毒组重金属源,以硫酸锌(20、320 mg/kg)、硫酸铁(150、350mg/kg)为拮抗组金属源,通过饲料投喂的方式进行血细胞凋亡的研究,养殖周期为20周。细胞凋亡分析结果表明,染铜组、染锰组实验鱼血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补充铁和锌后,随着饲料添加铁、锌水平的增加,实验鱼血细胞凋亡率明显下降,但铁、锌干预组血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试验表明,过量铜、锰可诱发实验罗非鱼血细胞凋亡;较高水平的铁、锌对铜、锰的毒性作用具有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