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42篇
农学   14篇
基础科学   11篇
  16篇
综合类   72篇
农作物   4篇
水产渔业   6篇
畜牧兽医   12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本文通过对退耕还林经济补偿相关文献的研究,阐述了经济补偿现状中的各种问题,通过对现存研究成果的分析提出完善补偿机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92.
文章总结了巴中市巴州区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情况和取得的主要成效,分析了当前退耕还林工程可持续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93.
介绍了西昌市在开展退耕还林构建数据信息系统中的思路和方法,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相似文献   
94.
黄土高原沟壑区退耕还林优化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世东 《林业科学》2004,40(5):71-78
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六大林业重点工程之一 ,由于其作为一项大型工程来建设在我国才刚刚起步 ,技术操作又十分复杂 ,所以急需系统的科技体系指导 ,特别是其优化模式及配套技术等关键科技问题 ,都亟待研究解决。本文以退耕还林工程典型立地黄土高原沟壑区为研究对象 ,引入系统动力学等多种先进理论和技术 ,采取试验站点观测与广泛调研集成等 5个结合的技术路线 ,横跨自然科学、经济科学、社会科学 3大领域 ,共获取原始数据10 0 0 0多个 ,对退耕还林的优化模式进行了系统研究 ,提出了黄土高原沟壑区山西省乡宁县试验点退耕还林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最优结合、可持续发展的油松×侧柏×花椒×刺槐模式 ,并提出了配套技术及模式机理。  相似文献   
95.
1THEIMPORTANTMEANINGOFCFF1.1CFFHistoricalBreakthroughofChineseEcologyEnvironmentConstructionAtpresent,theareaofwaterandsoilerosionismorethan3.6millionkm2,andthedesertifiedlandsupto1.74millionkm2,correspondto18.2oftherealmarea(ZhouShengxian,2001).ThemainreasonforwaterandsoilerosionandlanddesertificationinChinaisdestructionofforestsandcultivation,whichresultsinenvironmentaggravationandmorenaturalcalamity(ZhangPeichang,1993;ZhangZhida,1997).Atthebeginningofthecentury,Chinesegovern…  相似文献   
96.
西部退耕还林经济补偿机制研究   总被引:62,自引:3,他引:62  
以会泽县和清镇市为例 ,通过 1 0个乡镇 ,2 9个村委会 ,2 0 0多个农户 ,1 6 0多个非农户的调查 ,取得第一手资料 ,分析退耕还林对退耕农户的影响 ,结果表明 :第一 ,在接受补偿的这 5~ 8a里 ,退耕农户的收入将明显提高 ,激发了农民退耕的积极性。但受比较经济利益的影响 ,大部分退耕户重补偿政策的优惠 ,轻管护林子的义务 ;第二 ,退耕后绝大部分农民并无兴趣提高土地的集约化水平 ,他们对国家的补贴依赖性强 ,一旦停止钱粮补助 ,林地还未到效益期 ,将失去生活来源。因此 ,建立和完善退耕还林经济补偿机制 ,对进一步调动农民和相关部门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持续开展退耕还林工程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对西部退耕还林经济补偿机制及运行进行了初步探讨 ,提出了建立和完善西部退耕还林经济补偿机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97.
贵州黔西南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了显著成绩,基本消灭了宜林荒山。论述了退耕还林工程在黔西南州生态建设中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当前工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需要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98.
好氧反硝化菌对水质和鱼体饲喂效果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好氧反硝化菌株Bacillus sp.H2作为供试菌株,从水质指标、鱼体生长指标和免疫指标3方面全面考察菌株Bacillussp.H2作为水质改良剂对养殖水体和鱼体饲喂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菌株Bacillus sp.H2对水体亚硝态氮的平均降解率达到64.04%,总氮最终降解率达到16.0%,COD的最终降解率达到32.39%,未对水体pH产生明显影响;鲤的饲料系数降低18.9%,增重率提高41.55%,饲料蛋白质效率提高24.13%,均达到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溶菌酶活性提高334.65%,差异显著(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较对照组提高4.38%,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菌株Bacillussp.H2不仅可以显著改善水质条件,而且可以提高鱼体的饲喂效果。  相似文献   
99.
作为美国国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生态恢复综合影响评价"的部分研究结果,对项目选定的四个评价区之一的黄河中上游地区的研究区域进行土地利用和覆盖变化研究,并以此评价退耕还林效果。利用覆盖研究区域的卫星遥感图像进行解译,以便获取研究区域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LUCC)的历史数据,特别是大于25度坡度的LUCC以及退耕前后的LUCC数据,通过这些解译数据评价研究区域的退耕还林效果。解译后的数据显示退耕还林效果良好。选定24景跨20年(1978年至2007年)的Landsat遥感卫星图像数据,通过解译追踪研究区域LUCC历史演变,来判断退耕还林的执行效果。  相似文献   
100.
The forest growth model 4C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how conversion management of a Scots pine (Pinus sylvestris L.) stand towards a mixed oak–birch stand would affect stand structural development – and hence biodiversity and productivity – in the long term. For this purpose the 4C model was parameterised for natural regeneration of light demanding species and extended for management of multi-layered stands. A series of structural indicators was selected to describe key factors of forest biodiversity at the stand scale. Two consecutive aspects of Scots pine conversion were tested: (1) the choice of conversion strategy between thinning and gap creation and (2) the choice of conversion regime in terms of cutting cycle, thinning type and pine tree retention. Three simulated conversion strategies aim at the gradual removal of the pine canopy but differ in the spatial organisation of pine cuttings and hence result in different light conditions for regeneration. Only the directed gap creation strategy was able to maintain and increase birch admixture to the stand and to approach natural stand structural development. Simulation of 12 conversion regimes for the directed gap creation strategy indicated that thinning type (from above or from below), pine tree retention at final felling (50% of the standing volume or none) and cutting cycle (6, 9 or 12 years) all significantly influence stand structural development. These effects were clearest for oak development. Birch occurred in a few mixed clusters, but tended to disappear when longer cutting cycles were used. Based on a multi-criteria analysis we conclude that the optimal conversion regime – in which both stand productivity and biodiversity objectives can be combined – implies thinning from above, pine tree retention, and cutting cycles of 6 years. The conceptual validity of the model as well as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result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