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128篇
  免费   691篇
  国内免费   3513篇
林业   72篇
农学   2675篇
基础科学   1008篇
  3097篇
综合类   11631篇
农作物   6146篇
水产渔业   56篇
畜牧兽医   254篇
园艺   30篇
植物保护   1363篇
  2024年   124篇
  2023年   376篇
  2022年   719篇
  2021年   844篇
  2020年   737篇
  2019年   823篇
  2018年   580篇
  2017年   1002篇
  2016年   1339篇
  2015年   936篇
  2014年   1387篇
  2013年   1228篇
  2012年   1705篇
  2011年   1419篇
  2010年   1195篇
  2009年   1313篇
  2008年   1072篇
  2007年   1271篇
  2006年   1171篇
  2005年   1013篇
  2004年   788篇
  2003年   767篇
  2002年   559篇
  2001年   515篇
  2000年   505篇
  1999年   376篇
  1998年   331篇
  1997年   294篇
  1996年   302篇
  1995年   279篇
  1994年   208篇
  1993年   232篇
  1992年   174篇
  1991年   168篇
  1990年   170篇
  1989年   129篇
  1988年   71篇
  1987年   89篇
  1986年   68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0篇
  1979年   4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4篇
  1963年   4篇
  1962年   9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明确2甲·草甘膦异丙胺盐防治稻田埂埝杂草的效果、杀草谱及最佳用药量。[方法]以41%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和56%二甲四氯可湿性粉剂为对照药剂,通过田间药效试验研究了50%2甲·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不同剂量(1 242、1 656、2 070、3 312g/hm2)防除稻田埂埝杂草的效果。[结果]50%2甲·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不同用药量对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L.)Beauv.]、藜(Chenopodium album L.)、假稻(Leersia japonica Makino)等为代表的1年生和多年生恶性杂草的杀草效果有明显差异,1 656 g/hm2低剂量处理施药后35 d的综合除治效果为84.1%,而3 312 g/hm2高剂量处理的综合除治效果则达到98.5%,二者间差异显著。[结论]采用50%2甲·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进行稻田埂埝杂草防治,以稗草、藜等1年生单、双子叶杂草群落为主的埂埝杂草防治剂量采用1 656 g/hm2,以多年生恶性杂草——假稻为主的稻田杂草防治剂量则采用3 312 g/hm2。  相似文献   
992.
【目的】分析近十年广西通过审定感光型杂交稻品种的主要病害抗性表现及其发展趋势,为广西感光型杂交稻抗病性育种提供参考。【方法】对2003~2014年通过广西审定的100个感光型杂交稻品种在区试中对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抗性表现进行分析。【结果】2003~2014年通过广西审定的感光型杂交稻品种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平均值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2003~2009年变化范围为7.92~8.75,2010~2014年为6.61~7.50,以2012年最低,为6.61。2003~2014年审定的感光型杂交稻品种对白叶枯病的抗性没有明显改善,对Ⅳ型、Ⅴ型菌的抗性综合指数平均值分别为6.33~7.75和7.00~9.00,其中Ⅳ型菌平均值均低于Ⅴ型菌。此外,44个杂交品种由不育系博A与不同恢复系组配而育成,占总数的44%,其他56个品种由其他35个不育系组配而得,占56%。2003~2007年博A系列组合的稻瘟病抗性综合指数平均值与其他不育系组合无明显差异,两者变化范围均为8.00~8.75;2009~2014年,其他不育系组合的稻瘟病抗性综合指数平均值均低于博A系列组合。2009年后博A所配组合对稻瘟病抗性指数平均值均高于博ⅢA等35个不育系所配的组合。博A所配组合与博ⅢA等35个不育系所配组合对白叶枯病抗性没有明显差异。【结论】近十年间通过广西审定感光型杂交稻品种的稻瘟病抗性逐步提高,而白叶枯病抗性基本没有明显改善。在加强稻瘟病抗性育种的同时,还须重视白叶枯病抗性育种,拓宽遗传基础,提高广西水稻抗病性育种水平。  相似文献   
993.
建立了一种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法(HS–SPME–GC)检测香稻香味特征化合物2–乙酰基–1–吡咯啉(2–acetyl–1–Pyrroline,2–AP)的方法。在合成2–AP标准物质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得到最佳萃取条件为萃取温度60℃、萃取时间45 min。在最佳萃取条件下,该检测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5~4.0μg/g,相对标准偏差≤8.54%,回收率为96.3%~103.5%,检出限为0.045 5μg/g,定量限为0.152μg/g。利用该方法测定6种不同香稻大米2–AP的含量,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地检测香米的2–AP含量。  相似文献   
994.
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以丰两优四号作对照,对引进的12个杂交中稻新品种进行品比试验,结果表明:荟丰优3518和广两优1393分别比对照增产21.55%和19.78%,增产均达显著水平,且综合性状好,可继续扩大示范种植。  相似文献   
995.
99%绿颖乳油对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稻飞虱的控制效果试验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进行99%绿颖乳油单用及与常规化学农药减量混用后对水稻主要害虫的控制效果试验,结果表明,99%绿颖乳油与常规防治农药5%锐劲特悬浮剂减量混用后增效明显,每公顷5%锐劲特悬浮剂300mL 99%绿颖乳油1500mL药后对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稻飞虱有较好的控制效果,与5%锐劲特悬浮剂600mL药效无显著差异;99%绿颖乳油3000mL单剂处理,对稻飞虱有较好的控制效果,对稻纵卷叶螟、二化螟也有一定的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996.
冷害是水稻减产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全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从水稻耐冷分子生理、耐冷相关基因的定位和克隆以及水稻耐冷分子育种等几个角度对水稻耐冷性研究作了阐述,并对今后水稻耐冷研究和育种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97.
水稻光合作用特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水稻的植株形态、生理特性、源/库关系和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现有的研究表明:水稻的理想株型、合适的源/库关系是水稻高光合效率的重要基础,而环境因素主要影响光合电子传递和与光合作用相关酶的活性。要进一步提高水稻经济产量,除了加强形态、生理水平研究外,还要从分子水平研究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关系,利用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手段,培育新的高光合效率品种。  相似文献   
998.
两系杂交水稻糙米率的配合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8个籼型光温敏不育系作母本,30个恢复系品种作父本,共配制两系杂交水稻组合74个,进行两系杂交水稻糙米率配合力遗传研究.结果表明:1)两系法杂交水稻杂种F1谷粒的糙米率与父本(恢复系)和双亲平均的谷粒糙米率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123和0.3068;与母本(不育系)谷粒糙米率相关不显著,相关系数为0.1031.2)6×6不完全双列杂交法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两系杂交水稻糙米率性状的表现在组合间差异极显著;父、母本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和组合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差异显著;父、母本的一般配合力作用大于组合的特殊配合力作用,一般配合力方差占总个基因型方差的65.02%,特殊配合力方差占34.98%;一般配合力作用,父本的作用(基因型方差为63.70)大于母本的作用(基因型方差为55.34).  相似文献   
999.
超级稻离体再生培养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超级稻品种两优培九成熟胚为外植体,研究了外源激素和化学试剂对超级稻离体再生培养的影响.结果表明,成熟胚在MS 2,4-D2mg/L KT1mg/L培养基上,愈伤组织诱导率达94%;愈伤组织在MS 6-BA2mg/L KT1mg/L NAA0.5mg/L培养基上,分化率为76.66%;当分化培养基中添加5mmol/LCuSO4,愈伤组织生长旺盛,分化率提高,可达86.66%.  相似文献   
1000.
水稻核心种质育种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回顾中国超高产水稻育种概况,将中国的超级稻育种分为超高产水稻育种和超级稻育种两个阶段。构建水稻核心种质育种体系,从理论体系和育种材料体系两个方面进行论证。水稻核心种质育种体系是水稻育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产物,水稻核心种质是指具有某些优良性状的育种材料中,控制某些优良性状的特殊基因群体或基因系统,在品种改良过程中,它能够沿着育种目标置换和扩充基因群体,直至全面符合育种目标。建设水稻核心种质育种平台(产量性状育种研究部分),从水稻核心种质的遗传演变和理想遗传模型研究、影响产量基因的分子育种、栽培稻和野生稻高产基因的发掘、根系生物学育种研究4个方面展开遗传育种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