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23篇
  免费   122篇
  国内免费   120篇
林业   597篇
农学   81篇
基础科学   81篇
  438篇
综合类   893篇
农作物   7篇
水产渔业   152篇
畜牧兽医   87篇
园艺   30篇
植物保护   99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63篇
  2019年   96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90篇
  2016年   118篇
  2015年   109篇
  2014年   150篇
  2013年   172篇
  2012年   253篇
  2011年   198篇
  2010年   162篇
  2009年   167篇
  2008年   166篇
  2007年   163篇
  2006年   108篇
  2005年   72篇
  2004年   75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6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28 毫秒
31.
草海高原湿地湖泊水质时空变化及水质分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草海水质污染状况,开展水质季节变化特征研究,为草海湿地污染治理及保护提供依据。在草海湿地湖泊设置了15个采样点,于2014年8月、11月和2015年1月、4月,分4季进行水样采集。以所测水质参数为基础,运用水质综合评价和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草海湿地水环境质量时空变化,并基于营养状态对湖泊水体进行了分区。研究表明:(1)草海TP、TN、CODMn、Chl-a 4种主要水质指标浓度在春季高于其他3个季节,浓度分别达到0.03、0.98、6.30和0.025 mg/L,空间分布呈现由东至西逐渐降低的趋势,草海入水口及码头区域要明显高于湖泊其他区域。(2)草海湖泊营养状态为中营养级别,按4个季度的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平均值分为3个区域,A区为东北角入水口及西海游客码头,长年处于富营养状态,为富营养状态区,53.9≤TLI≤63.0,水质处于Ⅳ与Ⅴ类等级;B区为临近县城及入水口区域,季节性富营养状态,为中营养状态区,41.2≤TLI≤46.6;C区为草海湖泊中心延续到阳关山的下游出水口区域,为贫中营养状态区,35.8≤TLI≤39.7;B区和C区水质全年为Ⅲ类等级。(3)各区域主要污染物指标以Chl-a、TN为主,A区形成的主因是城市污水注入,B区形成的主因是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城市污水和农药、化肥施用量是治理草海湖泊水环境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2.
威宁草海湿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参考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以PSR(压力-状态-响应)模型为依据,建立威宁草海湿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包括17个指标),同时,采用模糊数学法建立评价模型,以均方差法确定各个评价指标权重,对威宁草海湿地的生态安全进行实例评价。结果显示,压力要素和响应要素处于不安全等级;状态要素处于极不安全等级;威宁草海湿地生态安全对应“安全、较安全、较不安全、不安全、极不安全5个安全级别的隶属度值分别为0.0626、0.1197、0.2141、0.3312、0.2724”,处于不安全的隶属度值最大(0.3312),根据模糊数学最大隶属度原理,威宁草海湿地生态安全处于不安全等级,湿地生态安全有待改善。通过评价,掌握了威宁草海湿地生态安全状况,以期为威宁草海湿地规划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3.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hydraulic loading rates on the treatment efficiency of subsurface flow (SSF) constructed wetlands treating effluents from trout farming over a period of 6 months. Six identical wetland cells with a pre-sedimentation zone of 9.6 m2 and a root zone of 23.6 m2 were loaded with effluents from intensive trout farming (> 2.1 kg feeding stuff per L/s and day). The total runoff of 13.2 L/s was treated in the wetland cells, where two duplicate cells received equal hydraulic loads of 3.9, 1.8 and 0.9 L/s. All examined wetland cells had significant treatment effects on the nutrient fractions containing particulate matter [total nitrogen (TN), total phosphorous (TP), biological oxygen demand in 5 days (BOD5), chemical oxygen demand (COD), and total suspended solids (TSS)].

Efficiency was between 5.5% for TN and 90.1% for TSS. The SSF wetland also had a high treatment effect on total ammonia nitrogen (TAN), with efficiencies of 61.2 to 87.8%. Nitrate nitrogen (NO3–N) and phosphate phosphorous (PO4–P) showe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he wetland effluent by 8.4 to 209%. Nitrite nitrogen (NO2–N), had no significant, or significant effluent increase depending on the inflow rate. Treatment efficiency for particulate nutrients and TAN increased with decreasing hydraulic load, whil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1.8 and 0.9 L/s were not significant. The treatment efficiency for TP was constant for all cells, at around 40%. The wetland receiving 3.9 L/s was over-flooded after 10 to 12 weeks due to colmatation. Nevertheless, the wetland still showed high treatment efficiencies. For commercial trout farms, SSF wetlands are a highly effective method of effluent treatment. A hydraulic load of 1 L/s on 13.3 m2 wetland area (1.8 L/s on the examined wetland) seems most suitable. Higher loads lead to accelerated wetland colmatation, while lower loads waste space.  相似文献   

34.
利用人工湿地系统探讨了海水养殖外排水中不同形态氮的去除效果,分析了系统内部微生物空间分布、基质酶活性对氮去除效率的影响,深入研究了系统内部各微生物间相互作用、基质酶活性与微生物空间分布关系。选择互花米草为人工湿地植物,种植密度为64株/m2;基质填料选择细纱、高炉矿渣和珊瑚石。在3种不同工况条件下,研究人工湿地系统中氮的去除效果、微生物数量和基质酶活性。结果显示,系统对 TN、NH4-N 平均去除率分别为(25.02±12.69)%、(82.91±17.51)%;系统中不同基质层次的微生物数量和脲酶、脱氢酶活性不同,基质中、上层好氧微生物数量和脲酶、脱氢酶活性显著大于下层,系统下行池中、上层硝化细菌、亚硝化细菌显著高于下层,中、上层反硝化细菌数量明显低于下层;细菌总数与 TN(R2=0.50)和 NH4-N(R2=0.61)去除率存在一定正相关性,基质脲酶与 TN 去除率存在显著正相关性(R2=0.86)。研究结果将有助于理解海水人工湿地处理系统中氮的迁移转化机制。  相似文献   
35.
安徽颍州西湖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鱼类资源初步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3月至2011年9月对安徽颍州西湖省级自然保护区鱼类资源进行了初步调查.结果表明,自然保护区共有鱼类35种,隶属于5目、11科、33属;包括鲤形目(Cypriniforms)26种,鲈形目(Perciformes)5种,鲇形目(Siluriformes)2种,鲑形目(Salmoniformes)和合鳃鱼目(Synbranchiformes)各1种.鱼类主要属于中国平原区系复合体、晚第三纪早期区系复合体和南方平原区系复合体.  相似文献   
36.
指出了湿地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具有巨大的生态功能和效益。总结了湖南省湿地污染物净化与过滤、调节气候、蓄水、调节径流、均化洪水、提供动植物栖息地以及维持区域生态平衡等生态功能,分析了湿地对湖南建设的作用。  相似文献   
37.
白洋淀分散鸭养殖产生的污染物是导致其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依据“减量化、就地处置资源化、养分循环”思路,提出湖心岛分散鸭养殖污染控制模式,主要包括:鸭粪收集系统(收集网、径流和冲洗水收集沟)、鸭粪沼气发酵与利用系统、沼液湿地净化和沼渣利用系统。选择安新县安新镇王家寨村占地5 000 m2养殖1 500只鸭的湖心岛建立综合控制示范工程。2010年4~11月,示范工程在典型降雨日和非降雨日排水的COD、总氮、总磷分别为351 mg/L、74.2 mg/L、7.1 mg/L和214 mg/L、42.1 mg/L、5.3 mg/L,水质符合《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596-2001);这是由于源头收集系统收集了陆上活动区40%的鸭粪,同时末端处理系统(沉淀池+人工湿地)对养鸭废水污染物的高效削减。沼气池产生的沼气和剩余的沼液沼渣可以作为能源和肥料加以利用。本文集成湖心岛分散鸭养殖污染控制模式简便、适用,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8.
人工湿地氧化还原特征及其与微生物活性相关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水力负荷为800 mm/d的运行条件下,研究了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中试系统不同功能层面的氧化还原特征、好氧微生物数量、基质的耗氧速率及氧化还原酶类活性的分布特点。结果表明:各功能层面的氧化还原电位、好氧微生物数量、耗氧速率表层最高,并且随着基质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除过氧化物酶外,氧化酶活性表现为表层高于中下层;而硝酸盐还原酶、亚硝酸盐还原酶等活性变化趋势则相反。同时,氧化还原电位与基质中细菌、真菌、放线菌的数量、耗氧速率等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氧化还原电位与多酚氧化酶、过氧化氢酶、脱氢酶等氧化酶活性也存在显著正相关,而与下行流池的硝酸盐还原酶、亚硝酸盐还原酶等还原酶类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9.
为了探究串联式水平潜流湿地内部水流规律及其对水禽污水的处理效果,对三级串联式水平潜流湿地运行效果进行了连续监测,分析了单位面积总磷(total phosphorus,TP)去除率月变化,进水流量和水力停留时间(hydraulic retention time,HRT)对出水TP质量浓度的影响,并通过推流式反应器模型(plug-flow,PF)、扩散流模型(dispersed-flow,DF)和串联反应器模型(tanks-in-series,TIS)对水流形态进行了描述。结果表明:单位面积磷去除率随处理单元(P1,P2,P3)增加而降低(P1:(0.11±0.09)g/(m2·d)、P2:(0.08±0.03)g/(m2·d)、P3:(0.05±0.01)g/(m2·d));进水流量小于55 m3/d时,增加进水流量可提高P1单位面积去除率,但会降低P2和P3单位面积去除率,P2和P3在HRT85 d时对HRT具有较强敏感性,各处理单元最佳进水流量和HRT分别为P1:55 m3/d,166 d;P2:3.4 m3/d,151 d;P3:9.5 m3/d,176 d;P1在6月单位面积TP去除量大于释放量,P2和P3在7月-9月均存在TP净释放过程;P1(k:0.663~0.751 cm/d)理化环境较P2(k:0.641~0.722 cm/d)和P3(k:0.429~0.458 cm/d)更有利于除磷;TIS模型(R2:0.567~0.883,P0.05)对出水质量浓度的拟合大于DF(R2:0.510~0.723,P0.05)和PF模型(R2:0.465~0.626,P0.05),表明实际水流形态更接近混合流。该研究对于深化水平潜流湿地内部水流规律认识,全面了解不同运作下磷迁移转化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0.
大庆龙凤湿地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大庆龙凤湿地土壤Cu,Cr,Cd,Zn,Pb和As六种重金属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湿地土壤表土层(0-10 cm)Cu,Cr,Cd,Zn,Pb和As在水平分布上的变化较大,除Cr和Zn外,Cu,Cd,Pb和As含量均低于松嫩平原土壤重金属含量平均值;在土壤剖面中,Cu,Cr,Cd和As都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少,而Pb和Zn则是先增加后减少,这与区域内土壤的理化性质、成母土质、岩石风化及淋溶作用有极大的关系.Cu,Cd,Zn,Pb,As五种重金属元素之间,除Cu和As间相关关系不显著外,其余各重金属元素之间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Cr只与Cu呈显著正相关,与其他各重金属元素之间均未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由此推测Cu,Cd,Zn,Pb,As元素的来源可能相同,且具有一定的共生组合性,而Cr则受湿地周边复杂环境及人为随机因素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