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015篇 |
免费 | 1118篇 |
国内免费 | 756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735篇 |
农学 | 860篇 |
基础科学 | 160篇 |
374篇 | |
综合类 | 4601篇 |
农作物 | 803篇 |
水产渔业 | 908篇 |
畜牧兽医 | 4791篇 |
园艺 | 680篇 |
植物保护 | 197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15篇 |
2023年 | 275篇 |
2022年 | 457篇 |
2021年 | 557篇 |
2020年 | 569篇 |
2019年 | 628篇 |
2018年 | 406篇 |
2017年 | 522篇 |
2016年 | 558篇 |
2015年 | 553篇 |
2014年 | 756篇 |
2013年 | 751篇 |
2012年 | 912篇 |
2011年 | 877篇 |
2010年 | 751篇 |
2009年 | 744篇 |
2008年 | 673篇 |
2007年 | 681篇 |
2006年 | 646篇 |
2005年 | 509篇 |
2004年 | 474篇 |
2003年 | 375篇 |
2002年 | 313篇 |
2001年 | 355篇 |
2000年 | 364篇 |
1999年 | 308篇 |
1998年 | 210篇 |
1997年 | 172篇 |
1996年 | 157篇 |
1995年 | 167篇 |
1994年 | 141篇 |
1993年 | 131篇 |
1992年 | 150篇 |
1991年 | 109篇 |
1990年 | 87篇 |
1989年 | 81篇 |
1988年 | 46篇 |
1987年 | 44篇 |
1986年 | 26篇 |
1985年 | 16篇 |
1984年 | 10篇 |
1983年 | 14篇 |
1982年 | 18篇 |
1981年 | 10篇 |
1980年 | 20篇 |
1979年 | 17篇 |
1978年 | 7篇 |
1976年 | 8篇 |
1956年 | 5篇 |
1955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用本实验室制备的兔出血症病毒(rabbit hemorrhagic disease virus,RHDV)高免血清,按常规方法提纯出抗体(IgG),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IgG。在细胞培养时,培养瓶中放入玻片,当细胞长成单层时,按常规方法接种病毒液,培养24、48、96、120h时取出玻片,用荧光抗体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不同代次的细胞毒。经观察:兔肾上皮细胞(RK)毒培养到36—48h,羊睾丸细胞(ST)毒培养到72—96h时可观察到特异性荧光,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荧光亮度增强,胞浆内充满特异性荧光。用肝组织强毒病料触片,呈特异性荧光,对照细胞培养48h无荧光出现,证实了两株细胞培养物中有大量的兔出血症病毒存在,从而成功的分离培养出了兔出血症病毒细胞毒。 相似文献
182.
在河南省温县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种植园采集茎部感病的地黄植株,从感病部位分离、纯化出4株病原菌。通过对分离菌的形态学观察、致病性检测及ITS、EF1-α、TUB、CAL、HIS多基因核酸序列分析,鉴定其中1株分离菌为扁桃腐皮壳菌(Diaporthe amygdali),为地黄茎部病害的新型致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最适宜该致病菌生长的为PDA培养基;菌丝生长的最佳温度为25 ℃、最适pH值为6、对光照不敏感;最适碳氮源分别是麦芽糖和蛋白胨。药剂抑菌活性筛选结果表明,选用的10种杀菌剂对D. amygdali生长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500 g·L-1氟啶胺悬浮剂活性最高,EC50为0.092 5 mg·L-1。上述结果为D. amygdali引起的地黄茎部病害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3.
病芽的不同处理对桑赤锈病流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完全开放的自然环境中,桑赤锈病发病初期病芽的两种不同处理,对桑赤锈病流行趋势的影响是不同的,不剥除病芽处理区病情呈快速增长状态,拟合方程为:Y=5.82654-1.18242X 0.24296X2;剥除病芽处理区,病情稳定在较低水平,拟合方程为:Y=5.08598-2.6384X 0.4225X2-0.01865X3;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处理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二方程进行显著性检验分别达到了极显著和显著水平.说明剥除发病初期病芽对控制桑赤锈病流行效果显著,也可实现对桑赤锈病的可持续控制. 相似文献
184.
185.
186.
深入分析了运用spring框架的系统体系架构,介绍了结合内蒙古乳业现状而开发的信息平台的总体结构,并对系统主要功能模块的关键技术做了详细描述.疾病预警系统的信息接收确认及遗漏自动补发机制,可有效控制疫情蔓延.另外,详细介绍了基于专家系统原理的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的总体结构及实现方法.整个系统运用spring框架代替struts,使扩展性增强. 相似文献
187.
于1998~2004年对采自浙江、江苏、福建和云南省的756份稻株和稻种样本进行了革兰氏阳性细菌的分离、鉴定研究。被分离的1015个菌株经致病性测定、菌落形态及部分细菌学特征(革兰氏染色、KMB培养基上的荧光色素及芽孢的染色镜检等)测定后,选出代表菌株74个连同5个对照菌株用Biolog及脂肪酸分析法(FAME)进行测试, 鉴定出Bacillus属5个种及其他3属的革兰氏阳性细菌,并发现枯草芽孢杆菌和巨大芽孢杆菌菌株具有很好的纹枯病和恶苗病拮抗能力,但来自短小芽孢杆菌和巨大芽孢杆菌的极少数菌株在条件适宜时能与其他病原菌一起引起水稻褐斑,从这些种筛选生防菌株时应充分考虑其风险。 相似文献
188.
20世纪90年代,天然免疫研究升温,成了现代免疫学研究前沿,红细胞天然免疫研究又掀起了新的高潮。红细胞具有许多与免疫有关的物质,它们具有识别、黏附、浓缩、杀伤抗原、清除循环免疫复合物,还参与机体免疫的调控。随着免疫学的不断发展、免疫技术的不断改进,免疫复合物疾病越来越引起临床工作者的重视。本文主要研究红细胞对免疫复合物的调控作用,以及红细胞Ⅰ型补体受体(CR1)在循环免疫复合物清除中的作用机理,阐明红细胞CR1数量与活性的改变对免疫复合物疾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9.
【目的】水稻粒形为多基因控制的复杂数量性状,同时影响稻谷产量和稻米外观及碾磨品质,挖掘粒形相关基因并解析其遗传机制,对于水稻高产和优质品种选育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前期利用大粒籼稻品种特大籼(TDX)为供体亲本、小粒粳稻品种日本晴(Nipponbare,NPB)为轮回亲本获得的一个大粒近等基因系,在水稻第2染色体上初定位粒形调控基因GS2.2(grain size 2.2)的基础上,对GS2.2基因进行了精细定位和候选功能基因的克隆鉴定。【结果】利用BC4F2群体中2887份极小粒单株及该群体中70份基因型杂合的大粒单株自交获得的BC4F3群体,将GS2.2基因精细定位在2M-7-1与2M-9之间的160.6 kb的区间内。该区间编码18个基因开放阅读框(ORF1-18)。测序发现ORF18基因在大粒近等基因系与小粒日本晴等位基因间存在5个SNP差异,ORF18编码生长素调控因子蛋白OsGRF4。采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对大粒近等基因系中ORF18进行敲除,发现ORF18敲除株系粒长变短,证实ORF18是GS2.2的功能基因。进一步对ORF18大粒近等基因系和基因编辑敲除株系进行稻瘟菌室内离体和病圃接种鉴定,发现ORF18大粒近等基因系稻瘟病抗性增强,而基因编辑敲除株系稻瘟病抗性减弱,表明ORF18正调控水稻稻瘟病抗性。【结论】本研究发现的生长素调控因子OsGRF4协同调控水稻粒形和稻瘟病抗性,为协调水稻高产和抗性育种提供了重要的基因资源。 相似文献
190.
为探索蜱及蜱传病的防控新策略,了解病原与媒介硬蜱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本研究以莱姆病病原伯氏疏螺旋体感染后对长角血蜱4个功能基因的转录影响进行了研究。将不同浓度梯度的伯氏疏螺旋体显微注射到长角血蜱体内,分不同的时间段提取蜱的总RNA,反转录成cDNA后,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蜱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伯氏疏螺旋体感染对蜱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1(HLcyst-1)、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3(HLcyst-3)、卵泡抑素(FRP)、凝血酶抑制剂(Hemalin)4个功能基因的转录均产生了显著影响,但存在时间和剂量相关性,感染后第4天显著诱导了长角血蜱HLcyst-1基因的表达,抑制了Hemalin基因表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