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1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125篇
林业   86篇
农学   179篇
基础科学   160篇
  160篇
综合类   751篇
农作物   145篇
水产渔业   42篇
畜牧兽医   122篇
园艺   162篇
植物保护   21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61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63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104篇
  2013年   85篇
  2012年   132篇
  2011年   161篇
  2010年   117篇
  2009年   147篇
  2008年   101篇
  2007年   130篇
  2006年   70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基于能量守恒原理,推导了基于0℃贮运条件下剩余贮藏期的计算式.结合现有的实验数据,在0~20℃范围内,得出了8种蔬菜贮藏期与贮藏温度之间的关系式和在0℃贮运条件下的贮藏期预测方程.经过芹菜在0、2、4、6和8℃的储藏实验证明,理论推导出的贮藏期与实验所得贮藏期相差时间不超过2d.并综合信息无线发送技术,开发了具有库存管理功能的果蔬贮藏期预测器,实际运用结果表明,预测结果具有较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62.
我国低温冷冻害的发生规律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本研究简要介绍了低温冷冻害的类型及影响,重点分析了我国冷冻害的时空格局,探讨了全国范围内冷冻害的发生情况.我国受低温冷冻害影响的范围非常广,其中东北和黄淮海地区是影响最大的两个区域,并且近十几年来我国黄淮平原及华中部分地区有加重趋势.云南和广东等华南和西南地区也经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冷害.个别年份强度非常大.近20年来,我国低温冷冻害经历了减弱-增强-减弱的过程.1992~1999年是冷冻害影响最严重的时段,其中1998年全国总受灾面积867万hm-2,仅江苏、安徽两省就超过了500万hm-2.2000年及以后的几年强度有所降低,但平均每年的受灾面积仍高于370万hm-2.1986~1991年、1992~1999年、2000~2005年3个时段内各省区冷冻害发展变化趋势的分析表明,我国大部分省区冷冻害强度在不断加大,其中有8个省区年平均受灾面积上升辐度超过lO万hm-2.  相似文献   
63.
影响湖南早稻生产的五月低温的风险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五月低温是影响湖南双季早稻的一种常见的低温冷害。近年来,五月低温发生频率较大,影响早稻生产,对粮食安全生产造成威胁。本文根据湖南省96个气象站1961-2009年5月逐日气象资料和湖南省《气象灾害术语和分级》地方标准,系统分析了五月低温的地域分布特征和发生时段的分布规律。并根据低温对水稻影响的原理,综合考虑低温发生的不同时段和低温程度对冷积温的意义,改进了冷积温计算方法,创建了当量冷积温。同时利用五月低温强度指数,结合湖南早稻种植实际情况,定量评估了基于早稻种植现状的五月低温的生产风险。结果表明:湘北和湘中地区发生五月低温的气象风险较高,且是早稻种植主产区,早稻生产的低温风险较大,是防范重点区域;湘南等地早稻五月低温气象风险小,仅在五月低温发生较重的年份须注意防范;湘西虽是五月低温气象风险的高发区,但由于该区域双季早稻种植面积小,低温对早稻生产影响不大。最后提出了各区域双季早稻生产安排防灾避灾的建议。  相似文献   
64.
Though microbial activity is known to occur in frozen soils,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fate of animal manure N applied in the fall to agricultural soils located in areas with prolonged winter periods. Our objective was to examine transformations of soil and pig slurry N at low temperatures. Loamy and clay soils were either unamended (Control), amended with 15NH4-labeled pig slurry, or amended with the pig slurry and wheat straw. Soils were incubated at −6, −2, 2, 6, and 10 °C. The amounts of NH4, NO3 and microbial biomass N (MBN), and the presence of 15N in these pools were monitored. Total mineral N, NO3 and 15NO3 increased at temperature down to −2 °C in the loam soil and −6 °C in the clay soil, indicating that nitrification and mineralization proceeded in frozen soils. Nitrification and mineralization rates were 1.8-4.9 times higher in the clay than in the loamy soil, especially below freezing point (3.2-4.9), possibly because more unfrozen water remained in the clay than in the loamy soil. Slurry addition increased nitrification rates by 3-14 times at all temperatures, indicating that this process was N-limited even in frozen soils. Straw incorporation caused significant net N immobilization only at temperatures ≥2 °C in both soils; the rates were 1.4-3.4 higher in the loam than in the clay soil. Nevertheless, up to 30% of the applied 15N was present in MBN at all temperatures. Thes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microbial N immobilization occurred in frozen soils, but was not strong enough to induce net immobilization below the freezing point, even in the presence of straw. The Q10 values for estimated mineralization and nitrification rates were one to two orders-of-magnitude larger below 2 °C than above this temperature (13-208 versus 1.5-6.9, respectively), indicating that these processes are highly sensitive to a small increase in soil temperature around the freezing point of water. This study confirms that net mineralization and nitrification can occur at potentially significant rates in frozen agricultural soils, especially in the presence of organic amendments. In contrast, net N immobilization could be detected essentially above the freezing point. Our results imply that fall-applied N could be at risk of overwinter losses, particularly in fine-textured soils.  相似文献   
65.
甘蓝型油菜抗寒性的形态生理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试验研究了甘蓝型油菜抗寒性的形态生理学基础,分析了抗寒性与若干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并用数学分析方法综合评价抗寒性,以确定有关因子对抗寒性的相对重要性。结果表明,甘蓝型油菜的抗寒性与外界温度(最低气温)相关密切,它主要通过对抗寒性生理基础的影响来实现的。在这些生理因子中,水分状况尤其是自由水和束缚水含量,与抗寒性关系密切;其次是细胞汁浓度和可溶性糖含量。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也与抗寒性有关。  相似文献   
66.
冷适应对大鼠仔鼠和雏鸡某些内分泌腺和激素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20只健康Wistar大鼠仔鼠和30只罗曼雏鸡为试验对象,研究冷适应对大鼠仔鼠和雏鸡某些内分泌腺和激素水平的影响。冷适应组大鼠肾上腺皮质束状带宽度和肾上腺皮质束状带的细胞数目极显著和显著(P<0、05)地高于常温对照组,60日龄仔鼠在冷暴露72小时后,冷适应组T3和皮质醇明显升高,T3比常温组提高19.%,皮质醇比常温组提高37.17%而GH、T4及Ins变化不明显。冷适应组雏鸡肾上腺肾间组织面积和肾间组织细胞数分别比常温组提高26.05%和3.25%,垂体嗜酸性细胞和嗜碱性细胞数目分别比常温组提高12.98%和8.59%。雏鸡在35日龄试验结束时,冷适应组T3,T4和胰岛素分别较常温组抵63.85%、44.22%31.85(P<0.05),而皮质醇比常温组提高90.37%。  相似文献   
67.
籼粳稻间苗期耐冷性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利用6个籼粳稻间杂交组合研究了苗期耐冷性的遗传。根据3叶期10℃/6℃(昼/夜)处理7天后的卷叶程度,各组合籼粳稻间耐冷性的差异均由两对重复基因所控制,耐冷性为完全显性。F#-2耐冷类型的植株中部分为籽粒较长、稃毛较少的偏籼类型,表明利用籼粳杂交改良籼稻品种的苗期耐冷性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8.
本文对大别山区几种主要品种的板栗采后生理特点及其调控方法进行了研究,比较了不同贮藏方法的效果,提出了简易有效的板栗贮藏技术。  相似文献   
69.
1984—1986年间,采用分期播种,在南京自然和控制条件下,研究了春性和冬性小麦的生长锥发育与抗寒锻炼、脱锻炼及再锻炼的关系。 蚰包小麦的抗寒锻炼潜力比宁麦4号大。越冬期间,正常播期下的春性小麦的抗寒性随温度的波动而改变,蚰包小麦的抗寒性强而平稳。 在二棱末期前的冬小麦幼苗,抗寒锻炼效应基本上不受生长锥发育阶段的影响。单棱期的麦苗在15℃/5℃下,宁麦4号的幼穗发育速率和脱锻炼比蚰包小麦快。在更高温度下,两者脱锻炼速率相似。说明小麦品种间脱锻炼的差异决定于幼穗发育速率对温度的敏感性。 调节播期使小麦在越冬时开始穗分化,不影响小麦的抗寒性,有利于分化大穗。  相似文献   
70.
为探索芦笋种植对冷凉沙化区土壤的改良效果,在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以未种植芦笋裸沙地为对照(CK),设置种植芦笋1、2、3和4年共4个处理,通过田间试验测定不同种植年限芦笋田土壤理化特性和芦笋生长发育情况。结果表明,与CK相比,随种植年限增加,土壤黏粒和粉砂粒含量递增,砂粒含量递减,土壤容重递减,土壤田间持水量递增;土壤pH和可溶性盐浓度(EC)递减;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逐年递增。种植芦笋3年的土壤粒级、土壤容重、田间持水量、pH、EC值、土壤肥力发生显著变化;连续种植芦笋4年的土壤黏粒含量较CK增加到29.8%,粉砂粒含量增加到12.6%,砂粒含量降低到57.6%,田间土壤持水量显著提高,土壤容重显著降低,土壤由砂质壤土向砂质黏土转变;土壤pH降低0.75,EC值降低0.08mS/cm;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28.89%,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95.12%、94.92%和45.40%;芦笋产量达6 037.5kg/hm 2。综合分析,连续种植芦笋4年可改善沙化土壤的物理结构,提高土壤养分,降低盐碱程度。芦笋是冷凉沙化区土壤改良的先锋作物之一,可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