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37篇
  免费   201篇
  国内免费   194篇
林业   231篇
农学   54篇
基础科学   100篇
  1133篇
综合类   774篇
农作物   17篇
水产渔业   266篇
畜牧兽医   69篇
园艺   16篇
植物保护   172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51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77篇
  2020年   65篇
  2019年   83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99篇
  2016年   113篇
  2015年   82篇
  2014年   101篇
  2013年   130篇
  2012年   216篇
  2011年   216篇
  2010年   126篇
  2009年   160篇
  2008年   154篇
  2007年   164篇
  2006年   130篇
  2005年   110篇
  2004年   105篇
  2003年   72篇
  2002年   72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54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51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Soil erosion causes the loss of the fertilized surface soil. The eroded soil can be transported into rivers, lakes and reservoirs. The sedimentation raises the riverbed. It also reduces the flood discharge ability of rivers and the storage ability of reservoirs(Sun Lida, et al, 1995; Yu Zhimin, et al, 1999). Various researches proved that forests could reduce soil erosion. Forests in the watershed can decrease the sedimentation of the reservoir (Guo Zhongwei, et al, 1998; Qing Yongsheng, 2…  相似文献   
152.
封山育林是恢复和重建晋西黄土高原森林植被的重要途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论述了晋西黄土高原封山育林的必要性、理论依据及可行性。分析了不同时期弃耕地和封禁小流域的植物演替和植被恢复规律。在黄土弃耕地上植物群落演替规律为:弃耕后,15a-20a为草本植物群落阶段;21a-25a可形成灌木群落;26a-30a能达到较成熟、稳定的灌丛群落;30年后,开始形成乔木林。黄土残塬沟壑区封禁小流域植被恢复情况为:经过12a,木本植物的种类达到了41种,分属于16科34属,其种源来源于周围残存的次生林。总结了封山育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3.
滇池底泥菌类组成及与污染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滇池不同位点底泥样品的分析,调查了滇池底泥中固氮菌类、硝化菌类及其他菌类的数量及分布状况。分析了这些细菌参与氮循环与滇池富营养化之间的关系,得出可用底泥中固氮菌作为滇池污染参考指示菌株和滇池地质条件,以及菌类微生物的分布变化对滇池富营养化具重要影响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4.
以女儿寨小流域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了植被恢复重建过程中小流域系统的小气候变化特征。随着小流域内的植被恢复与重建,小流域内最高气温约降低了1~4℃,尤其以夏、秋季更为突出,约降低了3~4℃;最低气温提高了1~2℃,夏季较其它季节更为显著一些;森林不能降低小流域的日平均气温,但能略微增加秋冬季的平均气温0.1~0.5℃;平均地面温度降低了0.9~1.3℃,秋冬季的地面平均温度略微增加0.1~0.5℃;年降水量增加了77~115mm;年蒸发量降低105~175mm。小流域小气候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小气候质量在不断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5.
在湖南省会同县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站小集水区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中,对植被、土壤和水分的营养元素(N,P,K,ca,Mg)进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系统中植被的养分含量,因器官类型、生长季节和年龄的不同而不相同;土壤养分含量,因立地条件类型的差别而有明显的差异;水分中的营养元素,随天气状况、降水性质和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并阐述了进行此类研究的方法及应予引起注意的问题。可供进行类似研究时参考。  相似文献   
156.
为探讨修枝强度、林农间种、异龄林等因素对洞庭湖洲滩钉螺孳生的影响,对拐棍洲有螺滩地杨树人工林的螺情分布进行了长期定点调查。结果表明:4年生杨树林,修枝次年林分内的活螺框出现率、活螺密度均低于修枝当年,其中1/3修枝强度次年林分活螺框出现率、活螺密度较修枝当年分别降低了68.00%和80.80%。林农间种的杨树林较翻耕不种和不耕不种的杨树林抑螺效应显著,翻耕而不间种的杨树林,活螺框出现率与不耕不种的1年生杨树林一样,但活螺密度却较不耕不种下降了47.20%。异龄林营造后,活螺密度大致呈下降趋势,营造后的第2、3、4年时活螺框出现率、活螺密度分布较营造当年下降73.33%、50.00%、77.67%和75.96%、43.94%、83.85%。林分郁闭后,全面翻垦的林分活螺框出现率、活螺密度均比不翻垦的林分低直至趋于零。除了高程(32.64m)较高的林分外,其他高程全耕不种林分内活螺框出现率、活螺密度均低于全垦间种。  相似文献   
157.
基于纳帕海、属都湖、碧塔海和剑湖4个高原湖泊矢量数据,利用Arc Map 10、Fragstats 3.3、Excel等软件,系统分析了1955~2012年4个高原湖泊水域面积和形状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其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湖泊时空演变规律各异。纳帕海水域面积和形状复杂程度都处于无规律的波动变化过程中。属都湖水域面积和形状复杂程度1955~1994年都处于增加状态,1994~2011年保持不变。碧塔海水域面积和形状复杂程度没有发生变化。剑湖水域面积1957~2012年呈减少趋势,形状复杂程度呈增加趋势。(2)时空变化程度各不相同。4个高原湖泊时空变化程度从大到小的排序为纳帕海﹥剑湖﹥属都湖﹥碧塔海。(3)演变驱动因子不尽一致。纳帕海的驱动因子主要为疏浚落水洞、建闸控水、泥沙淤积、改造河道、气候变化、湖水污染和旅游干扰。剑湖的驱动因子主要为疏浚河道、泥沙淤积、湖滩开发、建闸控水、气候变化和湖水污染。属都湖的驱动因子主要为筑坝蓄水。人为干扰和气候变化没有导致碧塔海湖泊的变化。(4)受人为干扰程度有差异。4个高原湖泊受人为干扰程度由重到轻的排序为纳帕海﹥剑湖﹥属都湖﹥碧塔海。  相似文献   
158.
 以小流域为单元实施山、水、田、林、路、渠综合治理的理论与技术体系是在我国水土保持长期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中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土保持学科体系。通过川陕"长治工程"中期评估考察,分析"长治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特色与创新,并据此讨论我国水土保持学科的性质与定位。水土保持学科无论从法律地位还是学术地位,均应归属于资源保护与利用的范畴,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学科的本质区别在于,水土保持更具有突出的生产功能。现阶段水土保持学科仍应首先赋予其防治水土流失,治理江河,提高农业生产综合能力,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及农民生活质量的内涵,并努力使之与农村生态建设结合,以不断深化和丰富其内涵,同时应在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饮用水水源地水土保持等方面拓展其学科外延。  相似文献   
159.
目的 人类活动氮素过量投入是引起面源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阐明人类活动净氮输入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解决面源氮素污染问题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利用人类活动净氮输入量(net anthropogenic nitrogen input,NANI)模型,通过统计年鉴和文献综述获得NANI相关数据和参数,对农业化的香溪河流域、城镇化的太湖流域和全面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模式的洱海流域的净氮输入量进行评估。结果 从NANI强度上看,3个典型流域NANI平均值按照大小排序为:太湖流域(13 241 kg·km-2·a-1)、香溪河流域(2 183 kg·km-2·a-1)、洱海流域(1 582 kg·km-2·a-1)。从来源上看,氮肥施入(Nfer)和食品/饲料氮(Nim)是NANI最大来源,占比58%—97%,对NANI贡献从大到小排序为:氮肥施入、食品/饲料氮输入、氮沉降输入、作物固氮输入。从时间尺度看,2019年同2010年相比,香溪河流域NANI中食品/饲料氮输入比例下降23个百分点,氮沉降比例上升34个百分点;洱海流域NANI中氮肥施入比例下降86个百分点;太湖流域NANI中食品/饲料氮输入比例上升31个百分点,作物固氮量和氮沉降输入比例下降14个百分点和12个百分点。从影响因素上看,3个典型流域NANI与城镇人口密度均呈现显著相关性(P<0.05),且随城镇人口密度的增加NANI随之升高;耕地面积占比与NANI的拟合上,香溪河流域有显著影响(P<0.05),但洱海流域和太湖流域均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 香溪河流域中昭君镇、峡口镇和黄粮镇,洱海流域中下关镇、上关镇和凤仪镇,太湖流域中张家港市、嘉兴市秀城区、杭州市拱墅区和上海市南汇区是NANI的关键源区;以农业为主的香溪河流域化肥施入是NANI的主要来源;城镇化程度较高的太湖流域食品/饲料氮和肥料氮投入是NANI主要来源;农业绿色发展措施可显著减少人类活动净氮输入量。因此,在关键源区大力推广农业绿色发展措施,同时有效降低饲料和肥料的投入量,有利于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相似文献   
160.
为实现玉米种子快速、准确地优选,以不同质量的玉米种子为研究对象,提出一种分水岭算法结合卷积神经网络对玉米种子进行质量检测的方法。首先利用分水岭算法分割出单粒玉米种子,然后通过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对每粒种子进行质量分类,根据分水岭算法得到的单粒种子的位置,将结果在图像中进行标注,实现种子质量检测。使用改进型的InceptionV3模型进行试验,模型测试结果表明:质量良好和带有缺陷的两类种子的平均准确率为94.18%,平均召回率为94.61%,F1值(调和平均评价)为94.39%。同时为突出卷积神经网络模型的性能,将结果与传统的机器学习方法进行比较,其F1值高出LBP+SVM模型20.3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