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03篇 |
免费 | 28篇 |
国内免费 | 16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篇 |
农学 | 116篇 |
基础科学 | 4篇 |
40篇 | |
综合类 | 255篇 |
农作物 | 35篇 |
水产渔业 | 1篇 |
畜牧兽医 | 3篇 |
园艺 | 225篇 |
植物保护 | 6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1篇 |
2023年 | 7篇 |
2022年 | 21篇 |
2021年 | 10篇 |
2020年 | 13篇 |
2019年 | 14篇 |
2018年 | 16篇 |
2017年 | 13篇 |
2016年 | 24篇 |
2015年 | 17篇 |
2014年 | 29篇 |
2013年 | 26篇 |
2012年 | 29篇 |
2011年 | 42篇 |
2010年 | 39篇 |
2009年 | 42篇 |
2008年 | 39篇 |
2007年 | 45篇 |
2006年 | 44篇 |
2005年 | 57篇 |
2004年 | 37篇 |
2003年 | 47篇 |
2002年 | 16篇 |
2001年 | 10篇 |
2000年 | 9篇 |
1999年 | 12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9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8篇 |
1992年 | 9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2篇 |
1982年 | 2篇 |
1980年 | 2篇 |
1978年 | 2篇 |
197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核心种质的构建为作物种质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了便利条件。以420份辣椒(Capsicum annuum L.)种质为试材,采用混合线性模型分析方法无偏地预测11个数量性状的基因型值,利用马氏距离计算种质间的遗传距离,分别采用3种聚类方法(中间距离法、类平均法和离差平方和法)、3种抽样方法(随机抽样法、优先抽样法和偏离度抽样法),按照25%的抽样比率构建辣椒核心种质库,采用均值、方差、极差和变异系数4个指标评价不同方法构建核心种质库的优劣。结果表明,类平均法优于中间距离法和离差平方和法,偏离度抽样法优于随机抽样法和优先抽样法。基于马氏距离、类平均法、偏离度抽样法获取的105份辣椒核心种质资源能够代表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为辣椒种质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2.
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研究了28份辣椒品种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不同品种在相同发育时期或相同品种在不同发育时期、不同器官的酶谱表型有明显差异;品种间以三叶期的幼苗酶谱较丰富,且差异较大,有11种表型.圆锥椒幼苗有7种表型,其它各类品种均仅有1种表型.采用系统聚类法可将其分成3类,并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23.
为促进辣椒平衡施肥,以田间试验方法研究辣椒对氮、磷、钾、镁4种营养元素效应,试验表明氮、钾、镁对辣椒产量有显著的影响,与OPT处理相比,OPT-N、OPT-K、OPT-Mg处理分别减产38.2%、36。6%和21.8%。施钾能显著增加辣椒果实维生素c含量。施肥影响到辣椒叶片、茎干和果实对营养成分的吸收。此试验OPT处理的N、P:O,、K20、MgO肥料利用率分别为22.9%、2.4%、33.4%和4.0%。每形成1000kg辣椒果实吸收3.69埏的N,O.53kg的PzOs,4.15kg的KzO和0.38kg的MgO,辣椒吸收N2P3 05、K20、MgO的比例约为l:0.14:1.12:0.10。 相似文献
24.
通过考证认为,一年生辣椒(Capsicum annuum L.)于16世纪80年代从日本传入中国,最早的传入点是浙江。以浙江为起点,向北、西、南3个方向传播。向北方向,经江苏传到山东,虽然江苏没有接受辣椒,但山东很快接受并把辣椒当作花椒的替代品,名称由番椒变成了秦椒;再以山东为中心,继续向河北、辽宁传播,东北的辣椒是闯关东的山东人传播的;向西传到了天津、山西、河南、北京、甘肃、内蒙古,形成华北传播路线。向西方向,从浙江沿长江西上,安徽、江西、湖北没有接受,但湖南很快接受了辣椒,并以湖南为中心,向贵州、四川、云南、广东、广西、陕西等地传播,形成影响最大的长江传播路线,新疆的辣椒是在左宗棠收复新疆时由湖南军人传过去的。向南传播的速度非常缓慢,传到江西、福建的时间都较晚。从荷兰传入台湾的灌木辣椒(Capsicum frutescens L.)和从印度尼西亚雅加达传入台湾的中国辣椒(Capsicum chinense Jacq.),经福建传到海南和云南。 相似文献
25.
[目的]为辣椒红色素的开发与应用提供实验基础。[方法]考察了辣椒红色素的含量与色价之间的关系,并且研究了温度、光照对辣椒红色素稳定性的影响,考察和比较了天然抗氧化剂没食子酸、迷迭香酸、茶多酚、天然VC和化学合成抗氧化剂BHT、TBHQ对辣椒红色素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辣椒红色素色价和辣椒红素含量相关性很好。温度超过80℃对辣椒红稳定性的影响较大;在避光条件下辣椒红较稳定,强光条件下极不稳定;通过添加抗氧化剂,可以改善其不稳定性,延缓褪色,且没食子酸和TBHQ的效果显著。[结论]没食子酸为抗氧化剂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26.
采用形态解剖和石蜡切片法,对雄蕊雌化辣椒花和果实发育过程进行观察。形态学观察结果表明,雌化
花芽较正常花芽肥大,雌化雄蕊可结实但非常小,位于正常辣椒果实果柄处。另外有部分雄蕊雌化和雄蕊全部雌化
两种突变体。显微切片结果显示,雌化雄蕊原基呈扁平叶状突起,后期发育成类似心皮的叶状体,边缘靠合或缝合形
成类似边缘胎座的子房。雄蕊在雌化过程中,形态上表现不同程度雌化,并且表现出一系列的中间过渡类型。另外雌
化“子房”内有“胚珠”,并且雌化雄蕊的“胚珠”与正常子房中的胚珠相似。 相似文献
27.
对耐寒性不同的两个辣椒品种进行不同时间低温处理,研究其叶面积及叶片中的Pro含量、POD活性和MDA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低温减小了辣椒叶面积,且低温时间越长,减小幅度越大;随着低温时间的增加,辣椒叶片中的Pro含量、POD活性、MDA含量均呈不断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28.
试验结果表明:空间诱变甜椒的3个营养品质性状(果实维生素C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糖酸比)在M3代的变异趋于稳定,株系内的株间变异均小于株系间变异,果实维生素C含量和糖酸比在群间的差异不显著,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在群间的差异显著;维生素C含量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糖酸比呈极显著负相关,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与糖酸比呈显著正相关。宜筛选单株果实维生素C含量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糖酸比适中的株系。优选的株系为A6、A7、C7、B2、B6、B1、A5、C5、B7、C4、A3、B5、A4和C6。 相似文献
29.
为揭示Ca CBF1A基因在辣椒抗逆机制中发挥的功能,对辣椒Ca CBF1A基因进行克隆与分析。以豫椒101为材料,根据参考基因组序列设计引物,通过PCR技术从辣椒基因组c DNA中获得CBF基因Ca CBF1A。经生物信息学分析,该基因具有一个完整的ORF(471 bp),编码156个氨基酸。Ca CBF1A编码的蛋白质包含保守的AP2 DNA结合域。对其亚细胞定位、跨膜结构进行分析,预测其定位在叶绿体中,存在跨膜结构。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表明,低温、高温和盐胁迫均可诱导Ca CBF1A基因的表达,其表达量在迅速达到峰值后又降低,说明Ca CBF1A是一个逆境胁迫快速响应基因,推测其在辣椒抗逆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