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46篇
  免费   107篇
  国内免费   112篇
林业   815篇
农学   130篇
基础科学   19篇
  69篇
综合类   672篇
农作物   332篇
畜牧兽医   14篇
园艺   68篇
植物保护   46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66篇
  2020年   80篇
  2019年   108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80篇
  2016年   139篇
  2015年   116篇
  2014年   158篇
  2013年   145篇
  2012年   229篇
  2011年   207篇
  2010年   118篇
  2009年   107篇
  2008年   76篇
  2007年   80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5篇
  1984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221.
miRNAs(microRNAs)通过互补配对的方式指导mRNA剪切或者抑制翻译负调控基因的表达。在植物中miRNAs不仅参与调控生长发育,还在低温等多种逆境胁迫下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介绍了植物miRNAs的形成、作用机制及功能,分析其在低温胁迫基因调控网络中的作用及在茶树中的相关研究,旨在系统深入了解低温响应miRNAs在抗寒机制中的作用,为深入开展茶树抗寒性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22.
本文分析了太湖县油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执行科学规划、培育良种壮苗、延长产业链、加大政策及资金支持、实行典型引路等具体措施,确保油茶产业真正做大做强,达到农民增收,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相统一的目标。  相似文献   
223.
安徽省油茶产业发展情况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回顾了安徽省油茶产业发展历程,从政策支持、种苗建设、科技创新、基地发展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安徽省油茶产业发展的主要做法,总结了安徽油茶产业发展的经验。同时,对安徽油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24.
[目的]开展贵州红山茶(Camellia kweichowensis Chang)扦插繁殖试验,为建立科学的贵州红山茶扦插繁殖技术奠定基础。[方法]分析不同基质(河沙、原土、腐殖土、蛭石)、不同月份(4、6、9月)、不同树龄枝条(1、2年生)、不同激素处理方式(1 000 mg/L ABT生根粉处理1 min、500 mg/L ABT生根粉处理30 min、1 000 mg/L萘乙酸处理1 min、500 mg/L萘乙酸处理30 min、不做任何激素处理)、不同扦插模式(棚内扦插、棚外扦插)对贵州红山茶扦插的影响。[结果]原土和蛭石扦插效果好于河沙和腐殖土;9和6月份扦插效果较好,尤其9月份最好;1年生枝条比2年生枝条扦插效果好;使用ABT生根粉和萘乙酸低浓度长时间处理比高浓度短时间处理扦插效果好;棚内扦插和棚外扦插生根率相差不大,但棚外管理简便,建议推广。[结论]在生产中,合理的贵州红山茶扦插繁殖技术建议如下:6、9月份选用1年生枝条,采用蛭石进行扦插,尤其9月份最好,期间要注意保持水分,防止因管理不当造成气温过高而烧苗;扦插前使用ABT生根粉和萘乙酸低浓度长时间处理;棚外扦插管理方便,建议推广。  相似文献   
225.
黄艳  刘鹏  莫建光 《安徽农业科学》2013,(28):11336-11336,11379
[目的]利用现代化学技术分析显脉金花茶叶的化学成分。[方法]用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萃取经乙醇浸提得到的显脉金花荼总浸膏,通过薄层硅胶柱分离、薄层色谱(TLC)鉴别,重结晶得到7种单体化合物,利用各种光谱技术和理化性质进行结构鉴定。[结果]鉴定出其中7个化合物的结构,包括甾醇类2个,三萜类化合物3个,脂肪醇类1个,黄酮类化合物1个,分别为β-谷甾醇、α-菠菜甾醇、伊香树素、齐墩果酸、olibanumol—L、正三十四醇和山奈酚。[结论]α-菠菜甾醇、正三十四醇和olibanumol—L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鉴定出来,β-香树素和山奈酚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鉴定出来。  相似文献   
226.
肖勇生  张良  包珍  巫小波  李琎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3,(21):9051-9052,9055
[目的]探讨用固定化脂肪酶从脱臭馏出物中生产脂肪酸甲酯并提取植物甾醇的方法。[方法]以江西特产山茶油精炼过程中的脱臭馏出物为原料,采用酶法合成脂肪酸甲酯及提取植物甾醇,对反应条件进行单因素试验,确定了最佳反应工艺参数。[结果]试验表明,固定化脂肪酶添加量8%,甲醇添加量10%,在反应温度为40℃、搅拌速度为150r/min条件下反应16h,酯化率可达93%。且经过酯化反应,将反应液经过冷析和重结晶后,植物甾醇的提取率可达89%,纯度达到90%以上。[结论]该研究得出的合成脂肪酸甲酯及提取植物甾醇的工艺方法,可对山茶油精炼过程中的废液进行重新利用,增加了附加值,同时保护了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27.
为了了解油茶叶片生理指标对海拔高度变化的响应关系和规律,为北缘油茶的推广提供相应理论依据,以舒城县晓天镇海拔100 至800 m的油茶林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其叶片细胞活性物质含量和活性,比较不同海拔油茶叶片生理生化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海拔从100 m上升到800 m,油茶叶片的MDA、Pro、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提高了759.01%、294.39% 和40.93%;POD、CAT和SOD 3种酶活性分别提高了120.06%、165.32%和62.47%。油茶各项细胞生理活性物质指标与海拔高度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由此可见,油茶的内在抗逆性随海拔升高而得到显著提高。中国油茶栽培正在向北缘地区推进,在生产中可采取相应的措施,例如运用水、肥、光等条件的调控等抗逆性栽培技术,从而提高植株的抗寒性。  相似文献   
228.
金花茶含有丰富的黄酮类化合物。作为一类重要的天然产物,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 如抗氧化、降血糖、抗癌、抗肿瘤等,其抗氧化作用最为突出,并构成其他功能的基础。为了实现金花茶中黄 酮类化合物的高效提取、分离及测定,开发金花茶黄酮类产品,对黄酮类化合物及金花茶黄酮类成分进行了分析, 介绍了黄酮类化合物的多种生物学功能,并就金花茶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水提法、有机溶剂提取、超声 波辅助提取、酶解法)、分离方法(大孔树脂吸附法、色谱法、膜分离法)、测定方法(分光光度法、高效液 相色谱法、液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法)进行综述研究。目前金花茶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主要是有机溶剂提取法, 其与超声波方法结合效果更佳;金花茶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大多采用大孔树脂吸附法及色谱法;金花茶黄酮类 化合物的测定以分光光度法为主,高效液相色谱法及液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法具有较大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229.
为了建立一套适合茶油品质评价的方法,并为茶油应用范围的拓展、茶油品牌的建设及油茶栽培种植的立地选择提供参考依据,对9个立地的茶油的14个品质指标进行了测定,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了茶油综合品质评价模型,并基于主成分得分及综合品质得分进行了优良度排序。结果表明:1)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4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为85.065%,决定第1主成分的主要是茶油的感官品质、氧化稳定性及脂肪酸不饱和度;决定第2主成分的主要是出油率及茶油的功能性成分含量;决定第3主成分的主要是茶油的理化品质;决定第4主成分的主要是茶油色泽;2)9个立地茶油的综合品质得分排序为:西坡中坡>南坡下坡>西坡下坡>西坡上坡>南坡中坡>东坡下坡>南坡上坡>东坡中坡>东坡上坡,各主成分得分排序与综合品质得分排序间存在差异;3)茶油品质整体表现为西坡优于南坡优于东坡,下坡优于中坡优于上坡。基于上述结果说明立地是影响茶油品质的重要因素,坡向及坡位因子对茶油的综合品质均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30.
A two-year field trial was conducted to compare the effects of intercropping with peanut and Camellia oleifera monoculture on soil characteristics, nutrients status as well as soil microbial activity in a young C. oleifera plantation on latosolic red soil. Compared with C. oleifera monoculture, the soil porosity in intercropping C. oleifera with peanut was increased by 11.45 and 8.41%, the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by 14.74 and 16.90%, the rhizosphere fungi populations by 21.46 and 15.38%, the rhizosphere bacterial populations by 52.19 and 43.87%, soil organic matter (SOM) by 4.72 and 5.69%, the available nitrogen (N) by 10.71 and 14.51%, available calcium (Ca) by 10.53 and 17.39% and available magnesium (Mg) by 18.18 and 20.00% in 2012 and 2013, respectively. However, intercropping significantly reduced soil bulk density, soil total and exchangeable phosphorus (P), soil total and exchangeable potassium (K) and exchangeable aluminum (Al) in both years. Therefore, the beneficial effect may be attributed to the improvement of bulk density, soil nutrient element and the reduction in pH, as well as the rhizosphere microbial populations in intercropping syste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