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8816篇 |
免费 | 987篇 |
国内免费 | 4281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375篇 |
农学 | 3297篇 |
基础科学 | 2051篇 |
4640篇 | |
综合类 | 14278篇 |
农作物 | 6452篇 |
水产渔业 | 156篇 |
畜牧兽医 | 540篇 |
园艺 | 181篇 |
植物保护 | 211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99篇 |
2023年 | 539篇 |
2022年 | 972篇 |
2021年 | 1102篇 |
2020年 | 1022篇 |
2019年 | 1139篇 |
2018年 | 770篇 |
2017年 | 1267篇 |
2016年 | 1730篇 |
2015年 | 1239篇 |
2014年 | 1755篇 |
2013年 | 1683篇 |
2012年 | 2240篇 |
2011年 | 1878篇 |
2010年 | 1556篇 |
2009年 | 1680篇 |
2008年 | 1367篇 |
2007年 | 1613篇 |
2006年 | 1489篇 |
2005年 | 1260篇 |
2004年 | 980篇 |
2003年 | 961篇 |
2002年 | 710篇 |
2001年 | 651篇 |
2000年 | 615篇 |
1999年 | 458篇 |
1998年 | 424篇 |
1997年 | 369篇 |
1996年 | 363篇 |
1995年 | 351篇 |
1994年 | 271篇 |
1993年 | 286篇 |
1992年 | 225篇 |
1991年 | 207篇 |
1990年 | 207篇 |
1989年 | 152篇 |
1988年 | 90篇 |
1987年 | 100篇 |
1986年 | 76篇 |
1985年 | 15篇 |
1984年 | 12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12篇 |
1979年 | 7篇 |
1978年 | 4篇 |
1977年 | 6篇 |
1976年 | 5篇 |
1963年 | 4篇 |
1962年 | 9篇 |
1955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猪场废水的生物处理技术及其效果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规模化养猪场所产生的废水污染,已成我国农村面临污染的重要来源。针对这种污染,近年来出现了多种养猪场废水处理法,其中研究和应用最广的是生物处理法。本文通过对目前国内猪场废水生物处理法的现状分析后认为:用生物处理法处理猪场废水是今后猪场废水处理的发展方向;而生物处理法自身的发展方向是混合处理法;计算机和生物工程技术将进一步与生物处理法相结合运用于猪场废水处理。 相似文献
62.
紫云英与化肥配施对土壤微生物特征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为了探讨紫云英绿肥与化肥配施对稻田土壤培肥的微生物机制,本研究以7年肥料定位试验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施肥对安徽沿江双季稻区稻田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微生物量碳氮、微生物熵及水稻产量的影响,探讨施用紫云英绿肥对稻田土壤的培肥效果。结果表明,1)与不施肥相比,长期施用紫云英可显著增加土壤微生物总数量(58.09%~86.86%),尤其是增加了细菌数量(77.93%~112.76%),土壤微生物总数量及细菌数量均于G3F1处理(70%化肥配施22500 kg/hm2紫云英)达最大值(288.26×104和263.95×104 CFU/g)。2)施用紫云英可有效增加土壤微生物量。其中,70%化肥配施中高量紫云英的处理与CK相比,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微生物量氮(SMBN)、微生物熵(qMB)分别增加了102.77%~113.94%、172.53%~185.17%、69.47%~84.65%;与100%化肥相比,SMBC、SMBN、qMB分别增加27.74%~34.77%、74.14%~82.22%、20.50%~31.29%。(3)施用紫云英处理的水稻产量与100%化肥处理相当或稍有提高,但明显高于70%化肥和CK处理。与CK相比,紫云英与化肥配施可提高产量46.22%~51.44%。 因此,化肥减量30%配施15000~30000 kg/hm2紫云英可以提高安徽沿江双季稻区水稻产量,本试验以施加22500 kg/hm2的紫云英产量最高(增产率达51.44%),同时,紫云英与化肥配施对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微生物熵及调节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改善稻田土壤生物学性状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3.
黄土高原不同粮草种植模式土壤碳氮及土壤酶活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在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对苜蓿(Medicago sativa)-作物轮作地进行长期定位试验,探讨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碳氮形态及其相关酶活性的影响。6种种植模式分别为苜蓿-苜蓿、苜蓿-休闲、苜蓿-小麦(Triticum aestivum)、苜蓿-玉米(Zea mays)、苜蓿-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和苜蓿-谷子(Setaria italica)。结果表明,苜蓿-作物种植模式不利于土壤总有机碳的积累,而苜蓿翻耕后保持休闲则可维持较高的有机碳含量;与苜蓿连作相比,苜蓿-作物种植模式的土壤有机碳降低了1.60%~23.11%,全氮含量增加了3.81%~21.83%。不同作物对土壤养分吸收利用状况不同,进而引起土壤酶发生变化。与苜蓿连作相比,苜蓿粮食作物种植模式在降低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蛋白酶活性的同时,提高了土壤硝酸还原酶活性;其中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和蛋白酶活性分别降低了5.20%~12.30%和15.03%~43.43%,硝酸还原酶活性提高了1.26%~28.79%。苜蓿连作和苜蓿-粮食作物种植模式间的土壤脲酶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但均高于苜蓿-休闲处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脲酶活性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可作为衡量土壤肥力的指标。 相似文献
64.
试验旨在研究超声改善氨化稻秸纤维结构工艺优化及其对瘤胃降解特性的影响。采用响应面设计优化氨化稻秸纤维的超声水平,以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和酸性洗涤木质素(ADL)含量为响应值建立多元二次回归数学模型,得到最佳超声水平,并测定最佳超声水平下氨化稻秸与未处理氨化稻秸中营养成分的含量。利用尼龙袋法测定上述样品在奶牛瘤胃中干物质(DM)、NDF及ADF的降解率,得到各营养成分的动态降解参数。结果显示,氨化稻秸的最佳超声水平为超声功率112 W,超声时间17.3 min,液固比10.7:1,容器内声功率密度1.317 W/mL,在此超声水平下的氨化稻秸ADF和ADL含量的最小值分别为43.75%、7.95%,显著低于超声前(P<0.05),实际结果与模型预测接近,说明该模型可行。与超声前相比,氨化稻秸ADF降低了6.64%,ADL降低了11.38%。在瘤胃降解试验中,超声处理后的氨化稻秸DM、NDF、ADF的慢速降解部分(b)、潜在降解部分(d)和有效降解率(ED)均得到极显著提高(P<0.01),其中DM、NDF和ADF的慢速降解部分分别提高了36.52%、30.06%和22.19%,潜在降解部分分别提高了27.15%、28.56%和21.35%,有效降解率分别提高了25.09%、24.98%和24.00%。综上所述,适宜的超声处理可以降低氨化稻秸中ADF和ADL的含量,提高有效降解率。 相似文献
65.
对柑橘大实蝇成虫羽化期、田间消长规律及活动习性的研究,结果表明:1、三个观察点成虫羽化始见日至羽化高峰的时间都在5-10天左右,羽化期为16-19天,2011年麻阳的成虫始见日和羽化高峰期比2010年提前了5-8天,2011年长沙的羽化始见日和羽化高峰期都比麻阳稍早2-4天。2、成虫从羽化至基本死亡共持续84天。成虫在田间的始见日和高峰期分别处在5月下旬和6月中下旬,2010年成虫的田间始见日和高峰期都比2011年迟5至7天。3、成虫在交配产卵前,很少飞往柑橘树上,而在橘园及周围杂草或灌木丛中觅食、栖息;当气温超过30℃,成虫飞往橘园周边高大乔木或草丛中避暑,下午16∶00以后飞往柑橘树上产卵。 相似文献
66.
67.
鸡卡氏住白细胞虫病在邯郸地区的发病季节在6月下旬至10月份,高峰期为8-9月份,阳性感染率高达100%,阳性视野可达498‰-526‰,以后逐渐下降,至12,1,2,3,4,5月份为低潮期,虽然阳性感染率为40%-60%,但阳性视野仅在5‰-22‰之间。通过捕获发病鸡舍的飞虫,进行鉴定分类,确定了荒川库蠓是邯郸地区传播本传播本病的优势种。根据邯郸地区气温变化,荒川库蠓活动的高峰期为7-8月,与发病高峰期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68.
为了探讨不同精粗比下谷草与苜蓿配比对绵羊日粮组合效应的影响,本试验以谷草与苜蓿为粗饲料,采用体外产气法测定精粗比为40:60时,谷草:苜蓿为60:0、50:10、40:20、30:30、20:40、10:50及0:60,精粗比为30:70时,谷草:苜蓿为70:0、60:10、50:20、40:30、30:40、20:50、10:60及0:70的15组日粮及谷草、苜蓿和精料补充料分别培养2、4、6、9、12、24、36、48、72、96 h的产气量(GP),并通过24 h产气量(GP24 h)及其加权估算值计算出各日粮的组合效应值(AE)。结果表明:①精粗比为40:60时,比较各组GP24 h,50:10组极显著大于10:50组(P<0.01);40:20、60:10组显著大于10:50组(P<0.05);各组AE值均为正值,但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50:10的GP24 h、b、a+b均为最大,其AE最优。②精粗比为30:70时,比较各组GP24 h,50:20、60:10、70:0组显著大于0:70组(P<0.05),40:30、20:50组有大于0:70组的趋势(P=0.063,P=0.064);各组AE值无显著差异(P>0.05);40:30组的GP24 h、b、a+b均较大,其AE最优,其次是20:50、10:60组。综合以上结果,谷草与苜蓿配比为50:10(精粗比为40:60)和40:30、20:50、10:60(精粗比为30:70)时,可以获得较高的AE。 相似文献
69.
大米加工副产品大米粉长期以来被添加到米糠中利用,显著降低了其利用率。本试验用三头施以回直肠吻合术猪,采用单因子设计,以大米粉为半纯合日粮,无氮日粮由醋酸纤维素提供粗纤维来测定内源值,测定了大米粉的猪回肠末端氨基酸表观消化率和真消化率。大米粉的回肠末端氨基酸的表观消化率的平均值为76.20%,真消化率的平均值为85.86%。这些数据可为我国氨基酸消化率数据库提供参考,并且可作为以可消化氨基酸为基础配制日粮时的依据。 相似文献
70.
为高效利用乌蒙山区丰富的冬闲田资源,对17份饲用燕麦(Avena sativa L.)开展了农艺性状与营养成分的比较试验。结果显示,平均生育期为194~226 d,出苗-拔节期时长超过生育期50%;农艺性状变异系数多数高于10%,产量(28.42%)和有效分蘖(30.52%)最高。不同品种粗蛋白(Crude protein, CP)和酸性洗涤纤维(Acid detergent fiber, ADF)含量差异显著(P<0.05),分别为8.33%~10.13%和25.32%~30.15%;中性洗涤纤维(Neurtral detergent fiber, NDF)含量为50.51%~57.58%,品种差异不显著;相对饲喂价值(Relative feed value, RFV)为106.57~133.83,品种间差异显著(P<0.05)。‘永久444’ADF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爱沃RFV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各指标间存在密切相关关系,穗粒数与产量正相关(P<0.05),生育期与CP正相关(P<0.05);铃铛数、NDF、有效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