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6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11篇
林业   186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1篇
  5篇
综合类   111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69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71.
无菌松材线虫对10年生黑松致病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2001年9月,用无菌的松材线虫对10年生黑松进行接种.2002年8月,检查黑松发病情况,并对接种的松树进行线虫和细菌的再分离.试验发现:接种的8株黑松11个月后仍有5株表现正常,没有出现任何症状,而从其木质部却能分离到数量较多的无菌松材线虫.结果说明:无菌的松材线虫虽然能侵入松树木质部,但在不携带细菌的情况下对松树是没有致病力的.  相似文献   
72.
通过观察思茅松在12月至翌年1月感染松材线虫病的外部特征,得出思茅松感病后的主要外部特征和区别于其他松树的感病特点,并提出择伐感病思茅松时在外观特征上的判定标准和处理建议。  相似文献   
73.
松材线虫染病黑松上钻蛀性昆虫生态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年8月和10月,在浙江省舟山市和安徽省滁州市的松材线虫病典型发生区调查了黑松上的钻蛀性害虫的种类,分析了衰弱木上优势虫种的生态位宽度、生态位相似性和生态位重叠值。结果表明:在感染松材线虫病的黑松上共发现7种昆虫,其中钻蛀类害虫5种,天敌2种。在两地生活于松树主干上的昆虫种类不尽相同,而且具有各自不同的生态位宽度,存在不同程度的生态位重叠,对空间和营养资源的利用有不同比例的相似性。依据其各自生物学特性和生活习性的不同达到竞争的平衡和共存。  相似文献   
74.
松材线虫病疫木不同伐除方式对森林植物群落演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标准地调查法,对不同立地条件下松材线虫病除治迹地生态系统的植物种类丰富度、密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及垂直结构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立地条件的差异和疫木不同采伐方式对植物群落次生演替的进程和方向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立地条件较好,无论是皆伐、择伐还是不采伐,除治迹地植物群落乔木层和灌木层较受害前纯林的种类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都有一定程度的增加;而立地条件较差的,经皆伐后,植物群落的种类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不仅没有增加,反而降至极低,原有松林群落向灌丛方向退化。  相似文献   
75.
松材线虫组DNA条形码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Gen Bank中登录的14种松材线虫组线虫的28S、18S和ITS部分基因DNA序列,利用遗传距离法及分子生物学方法评价其各自作为松材线虫组DNA条形码序列的适用性。结果显示,28S(拟松材线虫不分亚种)、28S(拟松材线虫分亚种)、18S和ITS的基因序列种内成对遗传距离平均值分别为0.0071、0.0030、0.0007、0.0043,种间成对遗传距离平均值分别为0.0476、0.0454、0.0052、0.1556,其中28S、18S基因序列种内及种间距离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叠,ITS具有一定程度的Barcoding gap。3个基因序列构建的NJ进化树显示,28S、ITS构建的系统进化树具有较高的节点支持率,可以有效将14个松材线虫组线虫分离成独立分支,而且28S可以有效鉴别出拟松材线虫的2个亚种;基于18S基因构建的进化树不能对吉拉尼伞滑刃线虫、日本冷杉伞滑刃线虫、拟松材线虫进行有效区分。因此,28S、ITS区具有一定的遗传距离间隔以及相对较高的物种识别率,可以作为松材线虫组线虫候选条形码基因。  相似文献   
76.
热激蛋白(Heat Shock Proteins,HSPs)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细菌、真菌和动植物中的热应激蛋白质。本研究从松材线虫基因组中获取了23个与秀丽线虫HSPs基因家族同源的Bx-HSPs家族基因。随后对这些基因所编码的蛋白质二级结构、疏水性、蛋白质序列基序和三级结构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了Bx-HSPs家族成员的分子伴侣特性。本研究为松材线虫应激生理学及研究松材线虫适生范围和风险分析提供了分子生物学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7.
苏云金芽孢杆菌对松材线虫的杀线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室内条件下,测定了17株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伴孢晶体蛋白对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的杀线活性。通过初筛,发现菌株020、RBT-200701的伴孢晶体蛋白对松材线虫有明显毒杀作用。在测试的浓度范围内(菌株020为6.37-203.9μg/ml;RBT-200701为13.7-438.8μg/ml),菌株对松材线虫的校正死亡率随其浓度增大而提高;随时间延长杀虫效果提高。020菌株晶体蛋白24h、48h时对松材线虫的LC50、LC95分别为183.20、408.20μg/ml和80.132、25.29μg/ml;RBT-200701菌株伴孢晶体蛋白24、48h时对松材线虫的LC50、LC95分别为368.00、868.00μg/ml和82.73、382.73μg/ml。SDS-PAGE分析发现这2个菌株晶体蛋白的蛋白图谱不同。  相似文献   
78.
区域尺度的研究是构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内容,景观生态安全的核心问题是维护和保持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分析了宜都市景观格局和针叶林斑块特征,结果显示宜都市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都呈现不规则外形,复杂程度较高,且针叶林(主要是马尾松)主要是以天然林形式存在,地域分布较为分散.景观水平上,香农多样性指数为1.5978,景观斑块丰富度为7.0.2006-2012年宜都市松材线虫疫情调查显示,松材线虫病在疫点区发生面积呈下降趋势,但死亡株数并未得到有效控制,且预测松材线虫仍处高发态势.在对宜都市马尾松林受害风险性进一步分析基础上,通过实地勘察,提出构建绿色安全廊道的设想.  相似文献   
79.
王玉 《林业科学》2000,36(5):59-62
根据松材线虫病死木的化学成分中酸性物质增加,pH值明显下降的规律(尤纪雪等,1994),本研究探讨了利用指示剂在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Steiner Burher)Nickle病、健木钻木屑的乙醇提取液中的颜色反应来进行快速检疫检验的可行性。通过对我国江苏、安徽、浙江、广东4个疫区的5种松树的试验结果表明:利用指示剂1号进行快速检疫检验,其准确率黑松96%;马尾松89%;赤松100%;火炬松92%。除湿地松(江苏)外,均已达到检疫检验所要求的准确程度。本方法可操作性强,颜色反应直观,准确率高,简便快速,整个操作过程不超过15min,且多个样品可同时进行。在松材线虫病的检疫检验工作中具有广泛应用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0.
Pine wilt is a serious and fatal disease in pine forests. It is caused by the pine wood nematode, 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transmitted by the Japanese saw beetle Monochamus alternatus. Control of this disease depends on reducing its vector population.The public is demanding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control methods and biological control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seen as an important, safe and effective approach. Through our investigations both in the field and by breeding in our laboratory, a new predator of M.alternatus, Tetrigus lewisi (Coleoptera: Elateridae), was found for the first time in China. Given our continuous observations, we are assured that the predatory behavior of the elater can be separated into four parts, i.e., foraging and sensing, killing, eating and excretion. They always took several hours to eat the preys that have been killed momentarily. We finally found that most of the elaters preferably attacked in the stomach and abdomen of the larva of M. alternatu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