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634篇 |
免费 | 126篇 |
国内免费 | 314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301篇 |
农学 | 84篇 |
基础科学 | 62篇 |
560篇 | |
综合类 | 1271篇 |
农作物 | 14篇 |
水产渔业 | 492篇 |
畜牧兽医 | 115篇 |
园艺 | 14篇 |
植物保护 | 16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4篇 |
2023年 | 52篇 |
2022年 | 75篇 |
2021年 | 91篇 |
2020年 | 83篇 |
2019年 | 96篇 |
2018年 | 71篇 |
2017年 | 114篇 |
2016年 | 161篇 |
2015年 | 141篇 |
2014年 | 170篇 |
2013年 | 199篇 |
2012年 | 292篇 |
2011年 | 272篇 |
2010年 | 227篇 |
2009年 | 182篇 |
2008年 | 154篇 |
2007年 | 151篇 |
2006年 | 115篇 |
2005年 | 70篇 |
2004年 | 58篇 |
2003年 | 42篇 |
2002年 | 33篇 |
2001年 | 37篇 |
2000年 | 19篇 |
1999年 | 23篇 |
1998年 | 18篇 |
1997年 | 23篇 |
1996年 | 16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11篇 |
1993年 | 10篇 |
1992年 | 14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10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0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1998年前后鄱阳湖区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根据1997和2000年鄱阳湖区的土地利用情况统计结果,分析了环鄱阳湖12县市土地利用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998年前后鄱阳湖区变化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别是未利用地(-42.44%)和水域(+28.95%),交通用地(+7.97%)和园地(-6.40%)变化也较大.八大类土地利用类型中,水域、交通用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面积在增长,其他类型用地都在不同程度减少,其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人口的压力、社会的发展、退田还湖工程的实施等.结合鄱阳湖区"人-地-水"关系、土地整理潜力等进行分析,认为鄱阳湖区土地整理应致力于环湖区的生态建设,把治理、开发和发展结合起来,将土地整理由单纯追求耕地增长转向全面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和改善生态环境,这也是“退田还湖,移民建镇”工程“退得出、稳得住、能发展、不反迁”的关键.本研究结果可为调整鄱阳湖区土地利用结构,挖掘土地整理潜力提供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112.
太湖麦穗鱼生长、死亡和利用状况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太湖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的种群结构、生长特征、死亡特征和资源利用状况,于2014年1—12月使用虾笼网在太湖水域逐月进行了采样调查,并对采集的1207尾样本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麦穗鱼样本标准体长为27.03~107.36 mm,平均为(60.03±13.29)mm,体质量为0.4~21.2 g,平均为(4.51±3.16)g;其体长与体质量呈幂函数相关,拟合关系式为W=2.1606×10-5L2.9537(R2=0.9323,n=1207);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各参数为L∞=112.88 mm、K=0.46、t0=-0.51 a,体质量生长拐点为1.84a;应用变换体长渔获曲线法估算总死亡系数(Z)为1.87,利用Pauly经验公式估算自然死亡系数(M)为1.07,捕捞死亡系数(F)为0.80,开发率(E)为0.43。研究表明,太湖水域麦穗鱼面临的捕捞压力较轻,处于适度利用状态,这与太湖水域无针对性捕捞且设有禁渔期有关,同时开捕期内肉食性鱼类面临的捕捞压力也有利于小型鱼类种群增殖。 相似文献
113.
114.
Potassium loss due to runoff and leaching, crop uptake, and K-fertilizer input, irrigation and wet deposition was studied, subsequently potassium balance characteristics was analyzed using lysimeter modeled two typical paddy soils from double rice field in Dongting Lake area. K losses due to runoff and leaching in Alluvial Sandy Loamy Paddy Soil (ASL) with lower cation exchange content (CEC) and clayey granule content wer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compared with those in Reddish Yellow Loamy Paddy Soil (RYL) with higher CEC and clayey granule content. Compared with RYL, lower economic and biological yield due to lower capacity of nutrient and water keeping in ASL resulted in lower K uptake. So potassium deficit in double rice field of RYL was more serious than that of ASL because main K proportion was accounted by crop uptake. Available K in soil of surface layer (0-15 cm) wa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due to long term nutrient management of K deficit in double rice field. The straw return paddy field was suggested as an effective way to increase soil K and balance K deficit in double rice field because large amount of potassium was enriched in rice straw at harvest. 相似文献
115.
河流污染物输送对巢湖水质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研究采用零维模型,以Ⅲ类水为控制目标,对巢湖CODMn、TP、NH3-N的水环境容量进行了估算,同时研究了入湖支流污染物输送对巢湖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Ⅲ类水质目标下巢湖CODMn、TP、NH3-N的水环境容量分别为6.21×104、0.04×104、0.85×104t·a-1。CODMn年均背景储量为3.17×104t·a-1,占巢湖水环境容量的51%,而TP与NH3-N年均背景储量均大于其水环境容量。因此,在Ⅲ类目标水质下,巢湖仅允许有CODMn的排放,且年均允许排放量为3.04×104t·a-1。入湖支流每年向巢湖输送CODMn4.56×104t、TP 0.25×104t、NH3-N 5.15×104t,其中CODMn年均输送总量小于其水环境容量,但大于允许排放量。因此,入湖支流污染物的输送会加剧巢湖水质恶化,削减支流污染物排放成为控制巢湖水质恶化的关键途径。 相似文献
116.
博斯腾湖生态环境的演变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本文叙述了近30年来博斯腾湖水位、容积、水质、芦苇资源、渔业资源、水生生物等的变化,并对博斯腾湖未来的环境演变作了预测。 相似文献
117.
通过对(长)江(巢)湖水质相关关系的分析,定量判定巢湖、长江分月水质差别,确定了以改善巢湖水动力条件为主的生态引水改善巢湖水环境的方式,以及在该方式下的生态调水水利工程控制运用办法。该结论将作为生态调水方案的一部分,为改善巢湖东半湖水质及富营养化状况生态调水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18.
119.
稳定性碳同位素自然丰度(13C)表征生态系统碳循环关键过程,为了追踪陆地生态系统碳的动态及其分配,通过采用13C脉冲标记对不同植物光合碳分配及其向地下输入特征进行研究,探讨鄱阳湖不同湿地植物群落(藜蒿群落、水蓼群落、苔草群落和芦苇群落)连续4年(2015—2018年)光合碳储量及分配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15—2018年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储量平均值均呈一致的变化规律,其中以表层土壤最高,随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20—40 cm以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范围相对较小; 60—8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最低; 土壤13C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逐渐增加趋势,其中不同土层大致表现为藜蒿群落>水蓼群落>苔草群落>芦苇群落。(2)2015—2018年不同湿地植物群落土壤养分含量、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平均值呈一致的变化趋势,均表现为藜蒿群落<水蓼群落<苔草群落<芦苇群落,不同植物群落差异均显著(p<0.05); 而全磷含量呈相反的变化趋势,不同植物群落差异均显著(p>0.05)。(3)脉冲标记当天不同植物13C值均表现为叶>茎>根>土壤,具体表现为藜蒿群落>水蓼群落>苔草群落>芦苇群落,这表明不同植物根部对光合固定新碳的富集程度较大。标记当天,不同植物地上13C固定百分比例较高,说明标记的效率较高且分配差异较大; 脉冲标记21 d后,13C值下降,固定的光合碳转移到土壤中的含量显著增加。(4)标记后植物-土壤系统各组分固定13C量占净光合13C总量分配比例呈现茎>叶>根>土壤的趋势,光合碳在不同植物各部分以及土体中都有所增加,主要集中在地上部分。(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地上生物量与茎叶13C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地下生物量与根和土壤13C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 由此说明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对光合碳的分配起着主导作用,有利于对地下碳平衡过程和固碳减排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0.
对洞庭湖区杨树人工林不同间种模式、不同龄林的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林下间种能促进林木生长,与未间种林木生长比较,胸径大小呈显著性差异,树高呈极显著性差异。(2)相同龄林不同间种模式土壤微生物数量依次为间种白菜>间种南瓜>未间种,间作套种能促进土壤微生物数量增加;不同龄林中土壤微生物数量2年生林、8年生林相对较大,4年生林较少;芦苇地微生物数量最大,与其它林地存在显著性差异。(3)不同林地类型土壤蔗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范围分别为3.39~6.06 mg.g-1,0.81~1.83mg.g-1,2.18~2.26 mg.g-1。土壤蔗糖酶、脲酶活性差异不显著,过氧化氢酶活性4年生林、芦苇地最少,与间种白菜达到显著性差异。林下间种白菜和8年生林土壤酶活性最活跃。(4)杨树林土壤真菌与细菌、放线菌呈显著性相关。土壤脲酶与蔗糖酶呈极显著性正相关,与过氧化氢酶呈极显著性负相关。脲酶、蔗糖酶均与真菌、细菌、放线菌呈正相关,过氧化氢酶与真菌、细菌、放线菌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