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11篇
  3篇
综合类   19篇
畜牧兽医   4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1.
用新城疫活疫苗(La Sota株)和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二联灭活疫苗免疫动物园圈养的孔雀、七彩山鸡、原鸡和白冠长尾雉4种雉鸡,于免疫前及免疫后14、21、35、90、150、210、280d分别采血检测血清中新城疫血凝抑制(HI)抗体。结果表明,孔雀免疫接种新城疫疫苗后14d就能产生较高效价HI抗体,35d抗体效价达高峰;七彩山鸡、原鸡、白冠长尾雉免疫接种新城疫疫苗后14d也能产生较高效价抗体,21d抗体水平达高峰,至免疫接种后90d抗体效价逐渐降低。整个试验过程中,孔雀产生的HI抗体效价最高,并且整齐度好,维持时间最长,至免疫接种后280d抗体效价仍能维持在7.5log2;白冠长尾雉产生HI抗体效价次之,到免疫接种后280d仍维持在6.67log2;七彩山鸡和原鸡抗体下降较快,到免疫接种后280d分别下降到5.67log和4.71log2。  相似文献   
62.
雉鸡产蛋期能量代谢参数及其需要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采用梯度饲养试验、代谢试验和比较屠宰试验 ,结合营养化验和统计分析 ,对36只47周龄产蛋期雉鸡的能量代谢参数及能量需要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雉鸡产蛋期维持代谢能需要量为每千克代谢体重每天113.80kcal;(2)雉鸡产蛋期产卵代谢能的利用效率 (Ke)为54.84 % ,产每克卵需要代谢能3.13kcal;(3)雉鸡产蛋期随着采食量的增加 ,其卵蛋白沉积能、卵脂肪沉积能和体蛋白沉积能均相应提高 ;产蛋期雉鸡在不同采食量梯度下的体脂肪沉积能均为负值 ,但随着采食量的增加 ,雉鸡产卵消耗体脂肪能的数量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63.
褐马鸡的人工孵化和育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在1992—1994年对褐乌鸡(Crossoptilonmantchuricum)的人工孵化和育雏进行观察研究,其中褐马鸡成乌6组14只、卵298枚、雏鸟56只。结果表明:褐马鸡的受精率平均为68.50%。卵的大小为58.39(49.30—63.70)×42.77(34.10—48.40)mm;卵重为58.00(4.30—67.00)g;卵型指数为1.344(1.153—1.612);重量系数为0.545(0.436—0.643);出雏率平均为73.45%,孵化期平均为27.8(26.0—28.8)d。印在孵化(25d)期失重为6.657±0.687g、日失重为0.264±0.028g,失重率为11.16±1.002%,日失重率为0.448±0.042%,初生雏重为42.72(3.80—59.90)g。幼鸟(180日龄)成活率为75.05%。  相似文献   
64.
本文通过对由吉林引入海南省通什地区驯养的东北环颈雉生长发育情况的观察分析,首次证明:热带海洋性气候具有促进东北环颈雉产蛋量的显著提高和产蛋期极显著地延长的作用。为在海南扩大东北环颈雉的养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5.
王勇  王民 《畜牧与兽医》2000,32(5):9-10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蓝马鸡和藏马鸡的血红蛋白、红细胞蛋白质、血清前白蛋白、白蛋白和运铁蛋白的蛋白谱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 ,蓝马鸡和藏马鸡的血红蛋白 (HB)为由A1 和A2 2条区带组成的A1 A2 型 ;红细胞蛋白质 (EP)、血清白蛋白 (ALB)和运铁蛋白 (TF)分别呈单一的AA ,CC和FS。血清前白蛋白有Pr 1和Pr 2这 2种蛋白质组成  相似文献   
66.
长青保护区血雉分布的中心区域是兴隆岭地区,分布面积约4 000 hm^2。分布区的最高海拔3 000 m、最低海拔2 300 m。为了掌握血雉种群和人为干扰现状,提高保护管理水平。利用样带法、跟踪调查法,调查血雉的种群密度与巢穴利用情况。得出血雉平均密度0.2171只/hm^2,种群数量为868只。血雉不利用旧巢穴,当年选择巢址,产卵数最大为8枚,有弃巢现象,但是能适应一些自然因素的干扰。血雉种群分布区和密度稳定,处于稳定期。  相似文献   
67.
阐述了金钟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重点保护对象即黑颈长尾雉、苏铁、鸳鸯西南种群以及其他野生生物资源现状,并对保护区的面积适宜性、科学价值、经济和社会价值等保护属性进行了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68.
再引入黑颈长尾雉日活动规律及时间分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3年12月,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对岑王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再引入黑颈长尾雉放归自然初期的活动节律及时间分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再引入黑颈长尾雉放归自然初期的各种行为具有较强的规律性。活动时间分配比例为:雄性:觅食40%,游走28%,追逐25%,警戒3%,静栖和其他的时间各2%;雌性:觅食65%,游走25%,静栖和其他各3%,警戒和追逐各2%。早晨下树后和傍晚上树前各出现1次游走和觅食高峰。  相似文献   
69.
基于GIS和MaxEnt技术对濒危物种褐马鸡的保护空缺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自然保护区网络的设计对濒危物种及其生境的保护至关重要。地理信息系统(GIS)和MaxEnt模型作为一种有效而可靠的工具已广泛应用在野生动物的管理和自然保护区设计中。褐马鸡是中国特有的濒危雉类,当前存在3个分隔的地理种群。由当前已知分布点,采用最小凸多边形法(MCP)分别划定3个分布区,并设计分布区外20 km的缓冲距离为研究区域。在研究区内,针对褐马鸡及其生境的保护已建立8个国家级和8个省级自然保护区网络。根据褐马鸡栖息地特征选择11个生境因子为预测背景,基于45个当前分布点利用MaxEnt模型预测褐马鸡当前的潜在适宜生境。由MaxEnt模型检验可知,训练集和测试集的平均遗漏率(OR)分别0.10和<0.35。训练集和测试集的AUC 均值分别为0.957 5和0.898 5,AUC标准偏差为0.040 6,模型预测精确度较高。在GIS10.0软件中,由所选的10%TPLT阈值(0.30)将预测概率图转化为Presence/Absence二值图,并分析当前自然保护区对适宜生境的保护状况。研究发现当前自然保护区存在一定的保护空缺,有18 896 km2适宜生境未受保护;省级自然保护区在适宜生境保护中起到关键的连接作用,在保持褐马鸡适宜生境的完整性和连通性中不可或缺。建议相关保护部门明确省级自然保护区的边界,制定可供GIS分析的省级自然保护区的数字图层,为今后自然保护区网络的规划和设计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0.
【目的】了解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夏季沙浴地选择的特征。【方法】于2007-07-2007-08,在陕西黄龙山自然保护区北寺山林区设点,采用样带法对褐马鸡夏季沙浴地的选择进行了研究,测定了8条样带上36个试验样方和96个对照样方的19种生态因子。【结果】褐马鸡夏季偏好选择的沙浴地的特征为:阔叶林,乔木盖度30%~50%,直径10~20cm,高度小于10m,密度0.05~0.10株/m2;灌丛盖度大于50%,高度小于1.5m,密度大于5株/m2;草本盖度大于30%,高度大于10cm;海拔大于1400m;坡度大于30°,位于阳坡,坡位为上坡位,多为山脊;人为干扰距离、水源距离和林边距离均大于500m,隐蔽级小于10%。确定了褐马鸡沙浴地资源选择函数,其正确预测率为94.7%,影响褐马鸡夏季沙浴地选择的关键因子是隐蔽级和草本高度,次关键因子是水源距离和草本盖度。【结论】确定了夏季褐马鸡沙浴地选择的关键因子与次关键因子,对了解褐马鸡沙浴地的环境特征以及选择机制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