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5篇
  免费   96篇
  国内免费   169篇
林业   79篇
农学   62篇
基础科学   148篇
  634篇
综合类   497篇
农作物   6篇
水产渔业   66篇
畜牧兽医   53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428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82篇
  2022年   126篇
  2021年   95篇
  2020年   74篇
  2019年   98篇
  2018年   61篇
  2017年   114篇
  2016年   128篇
  2015年   94篇
  2014年   94篇
  2013年   109篇
  2012年   122篇
  2011年   140篇
  2010年   124篇
  2009年   93篇
  2008年   76篇
  2007年   67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共和盆地近50年水资源的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青海省共和盆地2个站点1961-2007年的平均气温及降水量资料,分析了共和盆地水资源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年平均气温整体呈上升趋势,平均以0.38℃/10 a速率上升,气温偏高主要是在冬季,夏季变化幅度不大,1987年气温发生了由低到高的突变。近47 a来共和盆地的年降水量呈微弱的增加趋势,变化倾向率为1.9 mm/10 a。对共和盆地而言,尽管降水和气温都呈增加趋势,但由于降水增长引起的地表水资源的增加不足以抵消气温升高带来的影响,因而将导致可利用降水资源的总体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72.
浙江省钱塘江流域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浙江省钱塘江流域现有的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出发,探讨了符合钱塘江流域生态环境特点的多年平均适宜生态环境需水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河道内多年平均适宜生态环境需水和河道外多年平均适宜生态环境需水两个部分的计算模型.模型计算结果表明,钱塘江流域多年平均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量为1.59×10~(10)m~3/a,河道外生态环境需水量为6.70×10~9m~3/a,多年适宜生态环境需水总量为2.26×10~(10)m~3/a.研究结果可为浙江省钱塘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湿润区生态环境需水研究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73.
为了准确评价农田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平衡中的作用,利用涡度相关技术对安徽省寿县冬小麦/水稻生态系统进行了碳通量的监测,并在数据校正、剔除和插补的基础上,研究生长季农田净生态系统碳交换(NEE)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2008年寿县农田生态系统CO2通量的日变化进程为单峰型,冬小麦和水稻最大的CO2吸收速率分别为2.45和2.48mg·m^-2·s^-1。从物候期的角度来看,冬小麦在抽穗期碳通量值最小,乳熟期最大;水稻拔节时期碳通量值最小,即固碳能力最强。冬小麦,水稻生态系统不同月份碳通量月均日变化也呈U型曲线,作物生命活动越旺盛,NEE峰值越高,夜间CO2排放则在8月份达到最高值。2008年冬小麦和水稻月平均最大日CO2吸收峰分别出现在4月和8月,分别为1.30和1.07mg·m^-2.s^-1。冬小麦生态系统NEE的日最大累积吸收量出现在4月16日.可达11.76gC·m^-2·d^-1,水稻生态系统的出现在8月3日,为10.40gC·m^-2·d^-1。冬小麦从拔节到成熟时间段内的固碳能力为326.87gC·m^-1,水稻从返青到成熟时间段内的固碳能力也达到了300.05gC·m^-2。  相似文献   
74.
为了更好地剖析柴达木盆地大风日数的演变特征,利用柴达木盆地9个气象观测站1961~2018年大风日数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K突变法对大风日数的年际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1961~2018年平均大风日数呈显著减少趋势。大风日数年际间差异较大,最多年与最少年之差为53d。大风日数的年代际变化在20世纪60~70年代呈增加趋势,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10年代呈减少趋势。四季大风日数均呈现出减少趋势,依次是:春季>夏季>冬季>秋季。月平均大风日数变化呈单峰型,1~4月逐月呈增加趋势,5~12月呈减小趋势,4月是一年中大风日数多的月份,处于波峰位置。年和春季大风日数在20世纪80年代左右开始呈下降趋势,春季发生了突变,年未发生突变。  相似文献   
75.
广东博罗县小金河流域的野生植物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粤东东江支流-小金河流域的自然概况和野生植物资源及其开发状况。根据调查结果,本区计有维管束植物979种,隶属172科533属,其中药用植物有604种,园林观赏植物有395种,野生果树资源植物有40种,芳香植物有31种,油脂植物121种,淀粉,醣类植物31种,纤维植物24种,鞣料植物38种,树脂和树胶植物8种,此外,还有甜味色素类,饲料类,蜜源类,农药类和野菜类及丰富的用材植物等。  相似文献   
76.
柴达木盆地荒漠地区生态位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柴达木盆地南缘巴隆地区的11种主要植物进行生态位研究,通过测定各主要植物种的生态位宽度、生态位相似比例、生态位重叠,对各植物种生态位的生态学意义进行分析,目的是为此地区植被恢复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7.
辽河流域玉米籽粒脱水特点及适宜收获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河流域处于中国东北春玉米区南部,积温资源相对丰富,在该区域推广玉米机械粒收技术具有较好的热量资源基础,但区域内玉米收获时籽粒含水率偏高,机械粒收的破碎率、损失率偏高等质量问题突出。分析区域内主推品种的籽粒脱水特征、基于热量资源条件确定机械粒收的适宜时间,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合理途径。2017年选择该区域主推的29个不同熟期玉米品种,在开鲁县和铁岭县开展了籽粒脱水动态观测试验。结合流域内常年春玉米播种日期、不同品种生长发育及籽粒脱水积温需求、历史气象数据等分析结果,建立不同品种在辽河流域适宜机械粒收时期的预测方法。结果显示, Logistic Power模型可以很好地模拟春玉米籽粒含水率变化过程。不同品种籽粒实收含水率与模拟含水率间存在极显著的线性关系,决定系数R2为0.916 (n=45),均方根误差RMSE为1.217。研究建立的不同品种籽粒含水率模型具有极佳的区域适用性,以2017年国审的4个宜机收品种及流域内2个主栽品种研究,明确了不同品种适宜机械粒收时期的分布规律。国审品种中,德育919和京农科728自播种至籽粒含水率降至25%活动积温需求低于3200°C d,在辽河流域大部地区可于9月中下旬达到高质量机械粒收的籽粒含水率要求。泽玉8911和吉单66积温需求低于3400°C d,可于10月上中旬在流域内实现机械粒收,较上述德育919和京农科728晚10~20d。而当地主栽的辽单575和京科968脱水至适宜籽粒含水率的积温需求较泽玉8911和吉单66多200°Cd,无法在当地常规收获期实现高质量的机械粒收。本研究检验了基于LogisticPower模型的籽粒含水率预测模型在区域分析应用中的精度。通过比较国审宜机收品种与当地主栽品种的籽粒含水率变化、成熟和脱水的积温需求以及适宜机械粒收日期的空间分布规律,更新现有品种有助于在辽河流域实现常规收获期内的高质量机械粒收。  相似文献   
78.
播期对川中丘陵区油菜倒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菜机械化生产中,植株倒伏是影响机械化收获的重要因素。为探讨不同播种期对川中丘陵区油菜倒伏性状的影响,以川油36和蓉油18为供试材料,分别设置9月22日、9月29日、10月6日、10月13日和10月20日5个播期处理,分析不同播期条件下油菜生育期气象因子、倒伏性状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播种期推迟,油菜生育期内的降水量、积温、日均最高气温、日均最低气温和日照时长均逐渐下降,生育期逐渐缩短,成熟期植株株高、分枝部位、根颈粗、茎秆粗降低,倒伏系数增加。油菜抗倒伏能力在9月22-29日播期处理之间最强。因此,川中丘陵区油菜的适宜播期为9月下旬。  相似文献   
79.
基于三维Copula函数的沙颍河流域水文干旱频率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进一步研究水文干旱特征及其演变规律,选取沙颍河流域2个水文站1951—2008年逐月径流资料,采用游程理论提取水文干旱特征变量,选取4种对称Archimedean Copula函数和对应的非对称Archimedean Copula函数拟合干旱特征变量的联合分布并计算联合重现期和同现重现期。经拟合检验,Frank Copula对干旱特征变量二维联合分布的拟合效果最优,M3 Copula函数对三维干旱变量的联合分布拟合效果最优。干旱特征的单变量重现期值大于二、三维变量的联合重现期,小于二、三维变量的同现重现期。因此,Copula函数能够较好地拟合沙颍河流域水文干旱特征变量间的联合分布。  相似文献   
80.
研究旨在用DEM计算河流比降,分析DEM分辨率与阈值对比降的影响,并提取最佳分辨率与最佳阈值。以延河流域的ASTER GDEM和SRTM3 DEM为原始数据源,利用Arc GIS分别提取60、150、200、300 m分辨率下延河流域的主河道,并据此计算流域平均比降。结果表明:延河的平均比降为3.39‰;DEM分辨率与汇流阈值对比降影响较大,当DEM分辨率小于150 m时,比降随阈值增大而减少;DEM分辨率大于150 m,比降逐步增大。延河流域河流比降分析的DEM分辨率不宜超过150 m,其中DEM分辨率为90 m时,计算的比降结果较为符合延河流域实际情况;DEM分辨率为30、60、90、150、200、300 m时,计算比降的最佳阈值分别为65000、60000、30000、70000、40000、20000;利用85%的主河道折线段信息,进行比降计算,其结果接近真实值。研究实现了基于DEM的河流比降计算,有助于DEM在水文学等流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